媒体对儿童的影响

电子媒体在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中无处不在,以至于人类无法想象在一个没有电的世界里如何生存。电脑和手机在让成年人着迷的同时,也让孩子深陷其中。环顾四周,餐厅的一个角落里,大人们在吃饭聊天,孩子们沉浸在手机或者平板的世界里。在家里,当孩子哭闹着没有办法的时候,父母会拿出手机播放有趣的视频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个人无法阻止历史的进程。在这个信息时代,个人很难避免孩子接触任何电子媒体。电子媒体既是天使也是魔鬼。它们“随风潜入夜”,逐渐渗透到孩子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对孩子的成长影响良莠不齐。

第一,对孩子认知的影响

皮亚杰说:“认知适应,就像它的生物学对应物一样,是由同化和适应之间的平衡组成的。”儿童通过同化和适应掌握外界信息,从而适应环境,学会生存。

在电子媒体出现之前,人类通过纸质媒体获取信息。只有通过学习,孩子才能找到打开成人世界的钥匙,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伴随着孩子的成长。随着电子媒体的出现,大量的信息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呈现,让孩子们现在可以获得以前孩子们很难接触到的秘密。一方面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知道人的身体成分是什么,世界的另一端是什么,科技前沿创造了什么...另一方面,可能不小心让孩子知道了暴力、性等以前对孩子屏蔽的信息。电子媒体是否因为其恶果而被阻止进入儿童世界?当然不是,而且对孩子也不公平。现在,如果一个孩子从来没有看过动画片,玩过电子游戏,他会在同龄人中被拒绝,因为他与他们没有什么可谈的。从幼儿园小朋友被平板电脑集体绑架的实验可以看出,科技产品对小朋友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孩子们有敏锐的观察力。当他们看到大人时不时的看手机或电脑,就会好奇其中的玄机,探究如何使用大人的“玩具”。黑格尔认为,文明的进程会让历史上曾经看似神秘的知识变成孩子们的玩具。“在知识领域,我们看到很多曾经被心智成熟的人追捧的知识,现在已经沦为儿童知识、儿童实践甚至儿童游戏。”以前电脑只有国家实验室拥有,现在孩子们会用电脑听音乐,看视频。长期沉迷于电子媒介创造的世界,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认识世界的方式有很多,电子媒体绝不是也不应该是唯一的方式。大自然中的孩子可以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摸,用鼻子闻,用嘴巴尝。他们感受到的世界丰富多彩,栩栩如生。孩子们的每一天都是新鲜的,他们对观察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世界呈现给他们的每一天也充满了变化。昨天是晴天,但今天下雨了。昨夜满天繁星,今夜月明星稀;昨天,大雁飞过。今天,蝌蚪正在寻找它们的妈妈...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每一天都充满活力。为什么要浪费大自然的恩赐?在大自然的保护下,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地成长为一个健康的人。现在电子媒体无处不在。成年人对电子媒体的态度应该像敌人一样,还是应该听之任之?或者我们应该掉以轻心,既不放任,也不完全拒绝。正如周作人在他的儿童文学中所阐述的,成人可以“大胆地供给”儿童所需要的、能满足其本能和兴趣的一切精神食粮。大人“不必担心他的不良影响,但这样我们需要慎重考虑,不要让他停滞不前,偏离正轨……”电子媒体具有娱乐性,合理使用可以对孩子的认知起到积极的作用。很多成年人沉迷于电子媒介的魔力,但成为父母后,成年人必须承担起控制孩子使用电子媒介的时间和质量的责任,就像守护一朵带着露水的玫瑰。成年人应该如何小心翼翼地保护世界上最天真脆弱也代表未来和希望的花朵?

第二,对儿童道德的影响

虽然电子媒体会向儿童宣传道德规范,但同时,暴力、打斗、勾心斗角也会出现在电子媒体上,造成儿童道德认知的混乱。波兹曼在《消失的童年》中忧心忡忡地指出:“显然,媒体削弱了家庭在塑造年轻人价值观和情感发展方面的作用。”电子媒体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虚拟世界,孩子们会认同虚拟世界的规则。比如父母说打其他孩子会疼,欺负别人的孩子就没人陪了。但是小孩子整天看到猫和老鼠打架,喜羊羊和灰太狼总是在打架。孩子会发现这个过程充满乐趣,在与其他孩子互动时也有同样的逻辑。你怎么知道欺负其他孩子是不对的?当孩子看到别的孩子受到伤害会哭,被别的孩子欺负会感到痛苦,孩子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理解问题,对别人产生同情。休谟认为“广泛的同情是我们道德感赖以存在的基础。”在虚拟空间中,儿童身体的存在被抽离,因此本应形成的常识和同情心也被抽离。正常的孩子会理解人被火烤的后果,会同情被烤者的痛苦。连云港9岁男童竟模仿《灰太狼》用火烧羊的情节,将两名同伴绑在一棵树上点燃,造成严重烧伤。这个极端的例子说明,男孩沉迷于虚拟世界,漫画中,羔羊不会受到真正的伤害;现实中他认为自己的行为只是游戏,不会造成严重后果。孩子的道德观念正在形成,电子媒介的矛盾困扰着孩子。一方面,孩子们会受益于电子媒体所宣扬的真善美;另一方面,孩子们会被困在电子媒体揭露的虚假丑陋中。家长要做的就是对电子媒介传播的信息进行控制和解释,让孩子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社会认可的道德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