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语战士" 的 精神

风语战士---尼古拉斯.凯奇.---血染的二战,在无奈的战争中延伸友情

<br>《风语战士》(Windtalkers)向我们娓娓讲述了半个多世纪前发生在塞班岛上的那段传奇。

<br>

<br>一、 《风语战士》剧情:

<br>

<br>1943年,所罗门群岛。战争,使美丽的岛屿变成了血雨腥风的杀戮战场。重伤的安德森成了全班唯一的幸存者。在野战医院,他爱上了女护士丽塔。当安德森终于费劲周折回到部队后,却接到了一个令人难堪的特殊任务——保护纳瓦霍通讯兵亚兹。

<br>

<br>由于美军的密码屡遭破解,因此建立了一套以纳瓦霍母语为基础的密码。而纳瓦霍通讯兵就成为日军的首要捕获目标。此时,安德森就像一柄双刃剑:保护亚兹,确保通讯畅通。同时,为避免密码落入敌手,必须在亚兹被捕前亲手杀死他。为了国家的利益,竟要亲手杀死同胞,安德森陷入了道德和军人天职的两难困境。一次次惨烈的战斗,终于使纳瓦霍通讯兵和“保镖”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友谊,在安德森的帮助下,亚兹跨越心中的障碍,成为真正的勇士。安德森也从朋友身上找回了在硝烟中失落的人性……

<br>

<br>在最后一战中,美军遭到强大的火力压制,形势危急。安德森和亚兹不顾一切,发出求援信号,但两人不幸中弹。望着潮水般涌来的日军,亚兹突然将安德森的手枪扳到自己头上……然而,安德森违抗了军令,冒着弹雨将亚兹背到了安全地点。握着亚兹的手,安德森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br>

<br>二、 影片评析:

<br>

<br>本片的主要场景设定在二战期间,西太平洋上的塞班岛,并首次将被历史遗忘的美国纳瓦霍战士的故事放到银幕上。这部战争片主要强调真实及震撼的场面,但剧情发展仍保留吴森宇最擅长的兄弟之情。

<br>

<br>在这部影片中,男人的友爱、悲伤、激情及绝望都被渲染得淋漓尽致。美国海军陆战队历来非常强调同胞之情。但在片中,安德森既要保全自己和亚兹的性命,又要在绝对服从的理念下,必要时执行杀死战友的冷血任务。这种压力与道德、同胞之情缠绕在一起,就形成了片中强大的戏剧张力。

<br>

<br>《风语战士》中充满了惊险的镜头,特技成为优秀视觉效果的重要元素之一。《风语战士》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吴森宇影片极强的个人风格,“暴力美学”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

<br>

<br>片中,步枪手歧视亚兹,不断挑衅,仅仅因为亚兹是印第安人。可以说,这部电影的某些情节,实际上是美国社会的真实反映。号称民族熔炉的美国,至今仍存在着种族歧视问题。

<br>

<br>当然,本片也有若干瑕疵。如美军飞机进行火力支援时,日军竟没有丝毫的动静,这不和情理。炸弹几乎刚投下,就在日军阵地中开花了。另外,片中的美国国旗也有问题。1944年时,美国只有48个州,但星条旗上却出现了50个星。

<br>

<br>

<br>在纳瓦霍族文化中,“风”是个神秘的词,无论在宗教上还是精神上都象征着飘渺而难以捉摸。谨以《风语战士》表达对纳瓦霍族人的敬意和深深的感激。

<br>

<br>

<br>即将与市民见面的《风语战士》,是一部耗费巨资拍摄的战争片,虽然在海外放映之后褒贬不一,但作为一部由华人执导,又是讲述太平洋战争故事的大片,相信一定会吸引不少影迷。

<br>

<br> 《风语战士》是根据二战时期一段真实故事改编的。美国对日宣战后,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而日军总能破译美军密码,于是,美军招募了纳瓦霍族人(古老印第安种族之一)入伍,他们的语言成为对付日军的秘密武器,而纳瓦霍族战士则被称为“风语战士”。由于每个“风语战士”都肩负着美军至高机密,所以每个纳瓦霍族译电员都受到海军陆战队员的“贴身”保护,保护者一方面确保其人身安全,另一方面,当译电员将要被日军俘获时,保护者必须不惜“灭口”以确保密码不外泄。从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尼古拉斯·凯奇饰演的安德斯中士是如何与“风语战士”建立起真挚的友谊,并对其进行“贴身”照顾的。

<br>

<br> 吴宇森是众多进军好莱坞的华裔导演中较为成功的一个。他先后与约翰·特拉沃尔塔、尼古拉斯·凯奇、汤姆·克鲁斯等著名演员合作,拍摄了《断箭》、《变脸》、《碟中谍2》等经典动作片。他的成功之处是把东方的武侠风范融入西方动作影片中,使影片人物更具人情化,画面更具观赏性。《风语战士》是吴宇森执导的第一部战争题材影片,而吴宇森也是第一个将鲜为人知的纳瓦霍族密码战士的故事搬上银幕的导演。本片男主角由好莱坞著名影星尼古拉斯·凯奇担任,这也是他与吴宇森继《变脸》之后的又一次合作

吴式暴力美学的终结

上周五拿到《风语者》的试映票时,好象白得了一个田螺姑娘一样兴奋,心想自己真是运气,居然连连碰上这种不要本钱的买卖。尽管我一再告诫自己不要期望过高,不要搞得象看《蜘蛛侠》一样,可是还是忍不住三夜没睡好,当然,繁重的作业和眼花缭乱的“XX不宜”网站也起了不少作用,嘿嘿。

其实,对于吴同学的片子,我已经说不上太喜欢了,他在香港期间的片子,我喜欢的是《辣手神探》和《纵横四海》,也喜欢他在好来坞拍的前三部片子,有点怪,是不是?是的,他的让大家激动不已的《英雄本色》系列俺不是很喜欢,所谓的“兄弟情谊”被他过分美化了,象肥皂泡一样总有破灭的一天;倒是被兄弟们臭批的《终极标靶》,我喜欢得紧。尚格云顿没有多少演技,连功夫都只那么几下180度腾空回旋踢,那时吴导也没什么权力,可就是喜欢该片干净的动作美学,那里面的鸽子也是我最喜欢的鸽子。关键在于该片具有老吴其他片子所没有的风韵,正因为着墨不深,所以才有一种散文诗似的味道……好了,不说了,再说下去,恐怕会被认为是变态,呵呵。

还是回到《风语者》来吧。今天来看的人并不多,比上次看《THE SUM OF ALL FEARS》的少了大概五分之三,不知是不是因为大家都在忙着考试的缘故?影片开始了,嗯,还不错,美国中西部特殊的红石风蚀地貌,可我真担心会出现汤姆克鲁斯同学象壁虎一样出现在其中一个峭壁上来引起MM的尖叫,还好没有。可以说,从头至尾,吴同学收敛了一下他在《MI2》中炫到MTV化的镜头,并尝试着将战争场面拍出新意来。当然同时,不能忘了自己招牌的“暴力美学”。但是战争中开枪的镜头实在太多了,要是一个个都拍成双枪腾空慢动作,估计十个小时都不够用,另外这次也实在不好意思再加进鸽子了,所以得另外找可以表现绚烂的美的素材,找呀找呀找呀找……终于找到了,这玩意视觉效果比子弹更猛,即使在战争中也不是无节制的用,同时也可制造出更宏大的场面来,以显得自己年年都在进步!没错,就是它了,那就是——炮弹!真个一鸟枪换炮了。整部片子可以说是炮弹声光效果展示:手榴弹、地雷(严格来说还不是炮弹)、迫击炮、加农炮、巡洋舰炮、机载炸弹,以及日本佬的无敌霸王炮,直炸得两方人马腾云驾雾、欲仙欲死。可说实在的,我觉得即使是这样,也没必要基本上每一次爆炸都要搞一次慢镜头嘛,害怕偶们没上过初中,不懂得地球引力对抛物线轨迹的影响么?

老吴真是有点骑虎难下了,生怕离了慢镜头,大家都不知道该片是谁导的了!看到一半,我刚暗自庆幸还没有看见烤乳鸽,谁知又来了“双枪对峙”的“经典”镜头!可是,自从该镜头被周星星同学在《喜剧之王》里恶搞了一下之后,我每次看都是爆笑效果,想不到老吴还是要炒冷饭,呜呼!

说句心理话,所谓暴力美学,如果真存在的话,那也不仅仅是慢镜头切换而已,老吴自己应该清楚这一点,上次在《MI2》里让汤汤踢枪转身已经让我口吐白沫了,这次还让克里斯蒂那史莱特慢慢地爬起来压倒战友开枪,差点就让偶浑身抽搐。好容易本着不看白不看的精神坚持到底!可以说,所谓暴力美学,被吴同学自己给用成了破鞋,也是啊,穿了几十年了,从来不换,哪能不破,你看人家沃卓夫斯基兄弟,就知道换一双有“子弹时间”专利的耐克鞋。

你还不能说吴同学没有努力,至少他好象听取了大家的意见,觉得到好来坞拍的片子表现男人之间友情比较少了,因此要在这部片子里回归一下,让人感觉一下“俺吴汗衫又回来了”。先且不说硬要表现男人情谊有无必要(偶私下里认为是扯蛋,表现什么还得看影片的主题而定,如果硬要套上那个标签,只表明还脱不了江湖习气,不是很可笑么),单说该片里表现得那个别扭劲,就够让我难受的了。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凯奇同学这回是要保护使用印第安土语的密码通信员的安全,可暗地里还有一条不能说出来的命令,那就是绝不能让这些密码通信员落到日军手里,到时候他该怎么做,大家都知道,不用我说了吧。

吴同学就是想用后者来表现友谊与军令的冲突。可惜那是在战场上,个人觉得这之间并无冲突,即使没有密码这个因素,为了保守其他军事秘密或者少受折磨,忍痛结果已经无法救回的战友(当然,得在他本人要求的前提下,如果人家想被俘虏,你一枪崩了人家,肯定做鬼也饶不了你,嘻嘻)在其他影片中也挺正常。片中凯奇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将一位名叫“白马”(不是王子)的密码员和日本鬼子一起炸死的。可他的印第安好朋友硬要跟他急,其实换做他自己也会这么做的,最后的镜头证明了这一点。所以,硬要在这一点上表现矛盾实在有些牵强。另外,关于两人的友谊,唉,我也没看出有什么超越战友的地方。只不过印第安小伙个性爽郎,比较喜欢交朋友而已。而凯奇同学老是冷冷的,只是在一起干过一票精彩的行动之后,两人才有所接近,不过也和香港时代的所谓“心心相应、心有灵犀”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想要看“热血男儿情”的哥们姐们恐怕会失望。

其实,一切的一切都在于凯奇扮演角色的设定,太莫名其妙了。整个一心理不健康,难道受过一次伤,部下死光光,就应当变成老是想死的一个人,甚至不是“人”,好象他除了在打仗的时候用子弹发泄对小日本的恨,和在休息时借酒浇愁,就没别的可干的了!MM们可能不同意了,说不能怪人家,人家心里苦着呢,觉着战争这么残酷,不能连累别人,还是一个人麻醉比较好云云。这么说倒也无可厚非,可是有必要吗?而且电影中连凯奇这么表现的心理一点交代都没有,仅仅用不时捂住自己受过伤的耳朵,以及一些过去战友死去画面的闪现来带过,就这么简单?而且这还成为拒绝爱的理由?搞不懂的说!也许俺对爱情太执着了,呵呵。

我以前说过,阿梅的《我们曾是战士》要强过吴同学的《风语者》,今天我仍然维持原来的看法。因为二者都没想着往战争艺术片或者战争史诗片上靠,那么大家能做的就剩下,该煽情的时候就使劲地煽,该打地时候就血脉愤张地打,这两方面《我》都强过《风》。不是说《风》的战争场面不激烈,而是说吴同学对驾驭大场面实在还是欠缺信心,小的遭遇战还拍得惊心动魄,狠辣快捷,一到敌我双方正面接触,就只剩下镜头乱接了。加上配乐JAMES HORNER同学这回也敷衍了事,表现战争场面时甚至跟画面较劲,闹得人都没心思感受战斗!而煽情镜头更不用说了,完全和战争场面断节,反正银幕上枪声一停、人声一开,下面观众就开始发笑或打呵欠。

在我的试映票上映着“米高梅制片场、美国空军、HOFF剧场(俺学校的电影院)联合邀请您光临:荣誉就是他们的口号(HORNER WAS THEIR CODE)”乖乖,这荣誉也太矫情了点。除了结尾凯奇同学令人惊异的遭遇,该片没有令人激动的地方,相反,令人痛惜的地方倒不少。作为想再接再厉的吴同学磨蹭一年多弄出来的“精品”,实在是有点令人失望。想有所突破的老吴,一时半会还没找着北。该片的票房估计和《我》差不多,要能超过8千万我就罚自己给班上最胖的黑妞写一封世界上最肉麻的情书。嘿嘿,吴氏暴力美学是该终结的时候了!

吴宇森曾经是华语影坛乃至世界影坛的一颗红星。无数中国影迷把吴宇森看作是英雄情怀的代名词,“吴宇森”也就成了电影相关的报道中出现得最多的词汇之一。虽然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他的电影好在哪里,但这点好处被不厌其烦地提到,难免让人反感。吴宇森是一个电影语言的发明家,创造了一套利用动作场面表达情感内容的方法,而且这些方法在视觉上还非常好看;另一方面,吴宇森执著地在电影中演绎一种中国式的道德故事———“情义”超越利益和法制而成为最高存在,英雄为了它而战斗和牺牲,拥有“情义”的一方最终能获得胜利。

吴宇森的成功很大程度在于他非常执著,甚至有些自恋地把自己喜欢的主题发挥到了极致,尽管这种主题有些过于狭窄和单调。由于昆汀·塔兰蒂诺等人的推介,吴宇森成功地进入了美国影坛。

吴宇森虽然在好莱坞取得了辉煌的成功,但他所面临的危机也同样明显。首先是他的风格和题材过于单一,观众可能很快就会厌倦;再有是他的“暴力美学”风格已经被好莱坞的电影人成功复制,甚至青出于蓝———《黑客帝国》里的枪战和《剑鱼行动》中的爆炸就是明显的例子。吴宇森不变一变似乎不行了,战争历史题材的《风语战士》就是吴导的改弦更张之作。

这一次,吴宇森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他对怎么拍战争片这件事完全没想明白,而且非常鲁莽地把自己幼稚粗糙的理解带到了影片的拍摄之中,结果在电影的各个关键环节上全面陷落。

《风语战士》的故事非常零散,“保护纳瓦霍密码员”的主题很不明显,我只看到尼古拉斯·凯奇带领的倒霉小分队一次次地碰上日本人,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看起来都差不多的战斗,完全没有层次感和渐进的次序。影片延续了吴宇森喜欢的人物设置———两个男人开始处于对立的态势,但在对***同敌人的战斗中尽弃前嫌,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最终一方还是迫于军令要杀死另一方。问题在于,如何把这种在黑帮片中非常成功的人物设置搬到战争片里。吴宇森用了非常刻板、生硬的方法,使每个人物都非常图示化,到最后阶段虚假到可笑的程度,简直像一部滑稽模仿吴宇森经典电影的搞笑片。人物和主题总是相联系的,《风语战士》在烘托主题这方面犯下了和塑造人物类似的毛病———概念化、图解化。更糟糕的是,吴导不满足只表现自己喜欢的“情义”主题,还想在里面塞进更多的东西,比如种族和解,比如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等等,方法是使用更多的图解式的人物活动和对白。在影片中,只要不打仗,陈辞滥调就充满了整个银幕,使人恍惚中觉得在看《红河谷》或者《冲出亚马逊》。

很多美国大片在情节、人物和主题上都有问题,但在场面处理上的优势可以把失去的分数挣回不少。但对《风语战士》来说,战争场面却是致命伤。这部影片在最大程度上模仿了《拯救大兵瑞恩》,但却没有学到其中的精华。举例来说,《拯》片的战争场面不论大小,战斗双方的位置、战场的地形结构都被交待得一清二醒,“骨灰”级的影迷甚至可以在仔细看过几遍影片之后画出战场的态势图;而《风语战士》在这方面却做得非常混乱,影片中的美国人和日本人都是在乱打和乱跑,看不清楚谁在进攻,谁在防守,甚至搞不清楚谁在打谁,战场的地形更是被表现得一塌糊涂。在这些混乱的场面中,时不时会出现吴宇森式的慢镜,更让人觉得不伦不类。《风语战士》的战争常识错误也多得惊人,尼古拉斯·凯奇手中的“汤姆逊”冲锋枪的威力赶上了越战时的“M60”通用机枪;美军的一个“巴祖卡”火箭筒的威力看上去比907公斤级的MK84航空炸弹还大;而日本人的十几条“三八大盖”居然打不着50米外背着战友慢跑的大活人!最不可容忍的是,虽然影片的投资高达1亿美元,但很多场面看起来非常“便宜”,所有的爆炸看起来都像是放烟花;而美国巡洋舰轰击日军阵地的镜头居然用了资料片,这即使对得起1亿美元的投资,也对不起50元人民币的门票钱呀!

现在再向《风语战士》投出最狠毒的一枪:我始终没搞明白叫“纳瓦霍”密码员到战斗第一线干什么去———报告敌人工事的位置用得着密码通信吗?己方的炮弹两分钟就到,这么短的时间里,敌人能破得了密码吗?即使破了密码,难道工事里的大炮还能跑了不成?!

影片的毛病还有太多,比如说色彩过于黯淡,音响过于嘈杂等等等等。就我看,《风语战士》几乎找不到任何值得一提的优点,完全可以被当作战争片的反面教材来用。在美国,《风语战士》不但恶评如潮,而且票房遭到惨败,本土票房仅有可怜的4000万美元,还不到投资的一半。对于影片的投资方,奄奄一息的米高梅公司来说,《风语战士》(该片是除了《007》系列以外公司惟一的大投资项目)的失败无疑是在他们剧痛的背上又插了一把刀。

吴宇森的失败决不是偶然的。它表明“美国大片”虽然在很多人看起来浅薄低智,但毕竟是100年商业电影文化积累的结晶,有着非常丰富的底蕴。对于一个靠地域文化而成名的导演来说,要想当然地去复制一类自己不太熟悉的“美国大片”是非常危险的。有趣的是,我所在的电影院里的观众似乎并不觉得《风语战士》是失败之作,前座的哥儿们见到日本人被干掉就拼命鼓掌。如果多数中国观众都是这样的话,冯小宁所说的“我拼不过好莱坞就是因为没钱”没准还真是那样,因为给他1亿美元,还真不一定会拍得比《风语战士》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