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教案“积木”
幼儿园中班教案《积木》1的活动目标:
1.尝试在游戏情境中有目的的搭建,探索积木因连接方式不同而产生的奇妙变化。
2.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3.培养孩子敏锐的观察能力。
4.让孩子大胆地在群体面前表演和表达自己。
5.学习游戏玩法和游戏规则。
活动准备:
几个积木,毛毛虫图片,天鹅绒毛毛虫玩具等。
活动流程:
第一,自由施工
1.记忆和交流:你用积木搭建了什么?
2.孩子们尝试用7块积木自由搭建。
3.感谢你的工作。
教师分析
从自由搭建和作品展示的介绍中,引导幼儿关注积木不同连接方式产生的不同效果,从而感受积木的可变性。
第二,拿一条毛毛虫来说
(1)游戏1:建造一条毛毛虫
1.(教师展示毛毛虫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其特征,提出构建要求)同样用7块积木搭建一只毛毛虫。
2.(儿童交流)你是怎么抓到毛毛虫的?如何连接毛毛虫的身体?
(2)游戏二:毛毛虫变长。
1.(老师引导小朋友互相比较,看谁的毛毛虫最长)
2.让你的毛毛虫变长。
3.(孩子们“修改作品”后,再次对比交流)你的毛毛虫是怎么变长的?
总结
积木连接的孔越少,毛毛虫就越长。
(3)游戏三:扭动毛毛虫
1.(老师展示绒毛毛虫玩具)请观察,积木做的毛毛虫和绒毛毛虫在形状上有什么区别?
总结
积木做的毛毛虫是直的,绒毛毛虫可以扭动。
2.(老师指导并提出施工要求)让你造的毛毛虫扭起来。
3.你如何让毛毛虫扭动?
总结
只要用一个孔把两块连接起来,毛毛虫就能扭动。
教师分析
一是让孩子尝试用7块积木拼成一条可以连在一起的毛毛虫,目的是引起孩子对积木的兴趣;然后,通过对比孩子自己搭建的作品,可以发现积木不同的连接方式可以让毛毛虫变长的秘密;最后,柔软的天鹅绒毛毛虫被用来启发孩子们思考硬积木是否可以建造一条也会扭动的毛毛虫。三个环节步步推进,总会引起孩子的认知冲突,从而鼓励孩子在体验积木可变性的同时,大胆探索,体验游戏的乐趣。
第三,老师和孩子交流分享游戏感受
活动反思
在设计“丰富多彩的积木”活动之前,我主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是生活化的内容。积木是孩子们最常见、最熟悉的玩具,每个孩子都非常喜欢,百玩不厌。积木作为一种玩具,如此受孩子们的喜爱,经久不衰,本身就可以说明它的魅力。但实际上,正是因为积木的多变性,孩子很难获得理想的搭建结果。儿童在搭积木时,受到自己自由意志和有限经验的影响。积木往往呈现出一种过度自由但没有目的性和挑战性的状态,很容易瓦解孩子对积木的兴趣。老师们也大多忽略了玩具积木背后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忽视了提高孩子对积木的兴趣和素质。因此,选择儿童熟悉的积木作为活动材料,有利于儿童与游戏材料的有效互动。
第二是目标的合适性。考虑到中班的孩子刚从小班升上来,我把这次活动的目标定为:让孩子在自由搭建的基础上尝试有目的的搭建;通过发现和掌握积木的搭建方法和技巧,可以激发孩子对积木的兴趣。
第三是过程的交互性。作为一项有目的性的教学游戏活动,我主要是通过提问或提问的方式,创设游戏情境,与孩子互动,让孩子体验挑战和成功。我认为有效的师幼互动应该建立在教师已有的经验和对孩子的理解上,这样既能鼓励孩子大胆思考和探索,又能激发孩子对活动的兴趣。
幼儿园中班教案“搭积木”2活动目标:
1.理解物体厚度的概念,感知厚度的相对性。
2.玩积木的时候感受物体的厚度。
活动准备:
1.三种长宽相同但厚度明显不同的积木图片,每种都有几张图片并按照由薄到厚的顺序标注。
2.不同厚度的各种物品的图片。
3.几块不同厚度的积木。
活动流程:
首先,引导孩子认识不同厚度的物体
1.教师在电脑上展示积木1和2的图片,让幼儿观察积木的异同。
2.老师:这两个积木有什么区别?小朋友回答积木1和2的高度不一样。老师可以告诉孩子,因为都太矮,所以不需要区分身高,用粗细来区分。
3.老师总结:积木2较厚,积木1较薄。
第二,孩子们寻找不同的对象
1.老师出示一些图片让孩子观察,哪些物体厚,哪些物体薄。请几个小朋友到电脑前,指出哪些厚,哪些薄,进行互动。
2.看完图片后,可以让孩子说说周围还有哪些粗细不一的物体。
第三,想好了再说。
1.老师展示积木3,和积木2对比,问小朋友:哪个积木更厚,哪个更薄?
2.老师同时展示三个积木。老师:积木2和积木1比,就是厚。不过和积木3相比,变薄了。为什么?
3.老师总结:积木3最厚,积木2更薄,积木3最薄。
第四,积木比较。老师在电脑上展示三种不同厚度的积木图片。
1.三个相同高度的不同积木的图片,统计相同高度的不同积木在数量上的差异。
2.对相同数量的不同积木拍照,看哪个积木的高度最高。
3.图片展示完毕后,请小朋友自由分组,老师将积木发给小朋友自己搭建,感受物体粗细的相对性。
幼儿园中班教案“搭积木”3活动目标:
1.理解简单的三维图形。
2.正确计算完整作品中每个积木的数量。
活动准备:
1.我的数学,第14~15页。
2.多个构建模块。
3.胶棒。
活动流程:
首先,老师展示积木,让孩子们识别形状。
1.这个积木是什么形状的?
第二,老师随机用各种形状的积木拼成一个形状。让孩子们观察使用了哪些积木,并数出相应的数字。
1.仔细看看老师建的房子都用了什么种类的积木?
2.每个积木有多少块?
第三,请幼儿随意搭建几个积木,并观察和数积木的数量。
4.请小朋友把我的数学打开到14~15页,先看看14页的屏幕上有哪些种类的积木,每种有多少块,把玩具卡上的数字拿下来贴在盒子里。再看15页的图,从积木的数量和类型判断哪一个是正确的积木形状。
活动反映:
今天的活动进行得很顺利,达到了我的预期效果。也成为我园计算专题组“一课多研”讨论的范例。一路上,我都在反思我成功的原因。我的教学对象是中班的一群孩子,所以在今天的活动中,我不仅注重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也给孩子创造了很多合作、互动、思考的机会,无形中提高了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幼儿园中班“积木”4教案的活动目标
1,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
2.鼓励孩子积极参与活动。独立完成。
3.让孩子大胆地在群体面前表演和表达自己。
4.让孩子感受到快乐和乐趣,不知不觉就应该学到知识了。
要准备的活动
1,准备一桶积木。
活动过程
1,每个孩子送一桶积木。
2.老师正在启发孩子们的想法。
3.让孩子们自己建造他们想象中的建筑。
教学反思
1,可以结合你在生活中看到的和一些建筑,让孩子想到如何建造自己心理思想的形状。
2.整个班级孩子学习兴趣浓厚,师生互动多,孩子语言表达机会多,参与度高。
缺点:孩子的思维要重新发挥,老师不要急着告诉孩子下一个环节。应该鼓励孩子们建造他们自己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