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遗失的记忆》有感
初读沈应雄同志《遗失的记忆》一书,第一感觉是:通俗易懂,朴实无华,朗朗上口,毫无赘述之感,竟一口气读了十之八九。再读,仿佛对面坐着一位老友,他不慌不忙、徐徐道来,讲述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感受,本地风俗、年代情愫、淡淡乡愁从中可窥见一斑。
读之,可知本地风俗。作为一个外乡人,虽然来徳近十年,相关文化书籍也阅读了一些,但是,对当地的文化习俗的了解,更多的来自书中理论式的描述,缺乏生活气息和活力。读了《遗失的记忆》一书,感觉地道的德江习俗扑面而来,春倌的记忆、节气记忆、山歌记忆、娃娃亲、哭嫁等一篇篇文章,把坎上的风物描述地活灵活现,很有立体感和代入感,读完仿佛自己也体验了一把,很是耐人寻味。
读之,可明一代情愫。“远去的身影”板块是最最吸引我的,也是从这里开始阅读全书的。母亲、父亲、大姐、舅母、小姨……从朴实的语言里,我看到了作者生存的环境、身边亲人的境遇,以及无数的感动、无尽的思念、无声的'感慨。这些身边的亲人,是作者最难割舍的情愫。他以他的视角,让我们真实地触摸了武陵山地区七十年代人的内心深处。那渐渐褪去颜色的记忆,虽然逐渐远去,却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历久弥香。
读之,可解一缕乡愁。全书第一部分为“迷恋的热土”,记述了石门坎、营盘、小山、老屋、官林、铁坑等热土。与另外两个板块“远去的身影”“坎上的风物”一起,把作者散如群星的记忆,串在一起,组成了全书。从里到外、从外到里,都散发着淡淡的乡愁。我不禁想到了千里之外的故乡,故乡的亲人、玩伴,熟悉的白杨、道路、老屋……虽然年代不同、角色不同、风物不同,但是,那一缕思乡之情却是一般无二,不禁产生了一种为家乡人、家乡事、家乡情记录文字的冲动。
曾国藩曾言“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个人认为,本书最具特色之处就在于一个“诚”字,作者将自己的灵魂梳理为文字,用笔如实记录下来,正是这一点吸引着我一口气读完全书。没有冗长说教,没有华丽辞藻,有的只是心灵的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