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名将王平为何要弃魏投蜀?王平最终的结局如何?

曹操雄才大略,珍惜人才,知人善用。特别善于招降、笼络敌对阵营的人才。关羽、张辽、张郃、徐晃等许多人跟随了曹操之后,都有出色的发挥,功绩卓著。而且很少有人主动背叛曹操。

王平因为战败而投降了刘备,这是极少的例外。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曹操阵营人才济济,王平实在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第一,王平属于先天悟性很高,而且很勤奋的人,但由于后天不足,缺乏良好的读书教育,王平在军旅中长大,不会写字,认识的字也不超过十个,给人以很愚讷的感觉。

第二,王平从小被人收养,既没有很好的接受教育,也没有像典韦、许褚那样勇猛,武功值不高。而且是归顺而来,在忠诚度上也不足与曹氏、夏侯氏以及许褚这样的将领相提并论,自然得不到曹操的信任。

第三,建安二十年(215年),益州巴西郡七姓夷王朴胡、賨邑侯杜濩归附曹操,王平跟随被迁往洛阳,被任命为代理校尉。应该说,曹操还是给王平了一个机会。但王平却一直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王平性格内敛,不善于张扬,尽管具备才能,但缺乏机会。

曹操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降人才,但像王平这样的人很难入得了曹操的法眼。在曹操阵营里,战将如云、谋士如雨,王平实在是没有出头露面的机会。

据《三国志·王平传》记载:王平“性狭侵疑,为人自轻,以此为损焉。”

也就是说,王平性格孤僻而且多疑,为人自卑又过于低调,内心封闭,缺乏与人沟通交流。不能得到同僚的认可,一直没有归属感,融入不了曹操整个团队中去。这种情况下,王平不可能有很高的声望,也不会得到大家的信任。王平选择离开曹操,另谋高就,也就符合常理。

王平(?—248年),字子均,巴西宕渠(今四川省渠县东北)人,籍贯益州。三国时蜀汉后期大将,原属曹操,曹操与刘备争汉中,得以投降刘备。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王平跟随曹操来到了汉中与刘备对战。王平被刘备击败,从而投降了刘备,被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之后,在刘备阵营,王平也没有突出的表现,刘备也并没有重用他。

这个与王平的身世以及个性具有绝对的关系,王平一直处在郁闷之中。建兴六年(228年),王平跟随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诸葛亮派遣马谡守街亭,王平为马谡的先锋。

当时,马谡舍水上山,举动失宜,王平连连规劝,但马谡不听,被魏将张郃断击败,损失惨重。唯有王平率领军队平安返回。

诸葛亮斩杀了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解除了将军黄袭等人的兵权,因为王平表现突出,被诸葛亮拜为参军,统领无当飞军,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王平可谓一战成名。这距王平当初投降刘备,已经过去了近十年的时间。街亭一战,王平展现出了杰出的才能,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不是王平多么厉害,是队友太菜,也就是矬子里面拔将军,这在曹操阵营中实在是微不足道。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围困祁山,派遣王平驻守南围。司马懿派遣张郃进攻王平,王平坚守不出,张郃不能取胜。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军撤退。魏延与杨仪产生矛盾,王平率军进攻魏延,将魏延部属遣散,魏延兵败被马岱诛杀。

王平升迁为后典军、安汉将军,辅佐车骑将军吴懿驻守汉中,兼任汉中太守。王平升任后典军、安汉将军,辅助车骑将军、汉中都督吴懿驻守汉中,兼任汉中太守。

237年,吴懿病逝后,王平代替吴懿都督汉中,平安三侯的威名开始于此时。243年,大将军蒋琬病重,回军驻扎涪县,任命王平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领汉中。244年,曹爽进攻汉中,王平采用正确的防御策略,成功抵制曹爽十余万大军的进攻。后在大将军费祎等人赶到后,一起击败曹爽。

王平镇守汉中与镇守南中的马忠、驻守永安的邓芝,各据一方,保障蜀汉平安,被誉为平安三侯。

248年,王平去世,其子王训继承了爵位。纵观王平一生,比较出彩的战役是街亭之战、南围之战、汉中保卫战。这三次战役称不上规模多大,战绩也不辉煌。王平也不是作为主帅,指挥的这几次战役。

最为重要的汉中保卫战,主帅是费祎,对手是曹爽。这并不足以说明王平的能力。

王平的能力,恐怕远在姜维之下,姜维之所以出尽了风头,还是得益于没有遇到强大的对手。姜维跟邓艾对战,就从没有胜过。

王平之成名,得益于他一向行事低调,中规中矩,这是诸葛亮最为赏识的地方。像魏延那样独立特行,就得不到诸葛亮的赏识。

蜀汉在蒋琬、费祎主政时期,都以防御为主,曹魏主要精力放在东吴方面,对于蜀汉并没有重视,王平在汉中方向并没有遇到很大的挑战。唯一的一次,还是曹爽带兵。曹爽的军事能力,也是一般般。

总而言之,王平是因为在曹操集团得不到重用,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借机投降了刘备。一开始也没有得到刘备的器重和信任。在诸葛亮北伐时,王平一战成名,逐渐发迹,最终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树挪死,人挪活。汉末三国时期,跳槽是屡见不鲜的事情,王平跳槽成功,是比较经典的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