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贩笑忘录》作者:陈晓维

内容简介:

近二十年来,随着潘家园、旧书网等交易平台的崛起,涌现出了颇多致力于旧书流通的书贩,上演了一幕幕离合得失的故事。作者嗜收藏,并曾一度介入旧书业,因而得以就近观察这些人物的起起落落与旧书业生态,也熟悉不少罕为人知的当代旧书业秘闻,乃以极生动流畅的笔墨书写成文,集为《书贩笑忘录》之书。另有一篇写英国旧书商的文字,系作者旅行见闻,可当海外访书记来读。

作者简介:

陈晓维,1973年生,毕业于南京大学。著有《好书之徒》、《书贩笑忘录》,编有《买书记历:三十九位爱书人的集体回忆》等。

精彩书评:

壹:

竟然是出人意料的精彩。虽然看起来是像书话,但其实内容远远超出书话范畴,而更像是一本关于人的书。书中的所有角色虽然都与书有关,但其实但多还真不是那么喜欢书,而更多的是把书当做自己谋生的一种手段。作者其实也无意过多的描述这些人与书的故事,而更多的把笔墨放在了这些的经历上。虽然书中都是普通人,但是在作者笔下每一个却都是栩栩如生,体现出来的,竟然是作者不俗的叙事和写作功力,很多文字甚至不输于那些专门写小说的作家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一段故事,也都像我们身边的一个个人,但就是在陈晓维的笔下变得如此令人印象深刻。这本书的叙事性和故事性特强,真是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

贰:

这本书读来非常有意思,虽然有些篇章以前看过,再读也还是有兴致,好些内容确实也算得上精彩。写到的人物有些我也有交往,读起来尤其亲切,主角都是书贩,内容自然是离不开书,实际内容超出了书,更多的是写到了人的命运,显得与一般书话有些不一样。书中的所有角色都是书贩子,但好些人也并不是书迷,更多的是把书当做谋生的一种手段而已。人与书的故事反而不是重点,更多的是写这些人的经历,从而反应出九十年代以来某一种人的生活方式。作者的文笔功底了得,写的人物都是栩栩如生,体现出高超的叙事和写作功力,很多章节看起来象是读小说,非常生动,当然可能也有人会不满意,把真实人物写成了小说了。作者笔下的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故事,其实和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也没啥差别,但在作者的妙笔生花下都是挺吸引人,这是一本让书虫们能够一口气读完的书

叁:

书评不错,出于好奇买了一本,没有想到竟然出乎意料的精彩,无法释卷,一口气读完,近几年来持续的碎片化式的阅读状态,被这本书打破了,想来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真正被抓住的地方:其一,作者文笔诙谐生动、故事结构紧凑、叙事有条不紊、张弛有度,风趣生动背后一个个活的书贩形象跃然纸上,使人不由得开始被这个行业和这个行业的人所吸引,想要亲自去看一看、了解一二;其二,书名为《书贩笑忘录》,记述的故事也围绕“书贩”这个没有接触过的人不太会了解的职业展开,但是,读完之后并不使人觉得与之遥远,反而觉得他们和他们的生活离自己很近,透过他们,可以看到在这个社会生活、奋斗和追求的你自己的影子,看到我们熟悉的生活和人性,看到能够触动到内心深处的情感和***鸣,我想这正是作者透过这本小说真正想要说的话,也是本书最吸引人之处;其三,书籍装帧精美、封面设计很有一股文人气,内敛深沉。

肆:

“乞丐讨饭十年,必有他奇异的见闻。小贩挑担半世,也有他特别的经历。”很幸运地于这个寒冷的冬日在晓风书屋偶遇了《书贩笑忘录》,得以窥见书贩眼里的一方世界。

这世界里,有“渴望参与文化循环,努力维系文化传承”的心,有“蓦然回首,竟从平凡岁月中发现不经意积累出来的一星半点特别的生活意义和生存价值”的喜悦,也有“戴着蓝布套袖、不善言辞、喜怒哀乐也不肯多流露一分,但默默为子女劳心劳力,笨拙而深情”的中国的为人父者,还有把书修整的整整齐齐、把家打理的温暖温情、随处可见女主人心思的平凡又幸福的人生。

还有的,就是刘旭。

03年“非典”之后,刘旭不想在广告公司混了,也没什么其他的谋生手段,就想开个书店。

书店起名是个大事儿。刘旭对陈晓维说,叫荔枝书局得了。他补充了一句,林彩最爱吃荔枝。书店最终用了“励知”二字,开在了北大西门。

林彩,刘旭的高中同学,他的单相思。

陈晓维,刘旭的大学同学,二十多年的交情,《书贩笑忘录》的作者。

1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致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粘在衣服上的一粒饭粒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对于刘旭而言,林彩是他的白月光。

大学的时候,刘旭在南京,林彩在北京,平日里见不到,只好写信。刘旭如果去自习室,他做的唯一一件事一定是给林彩写信,写很长很长的信。为了提高写信水平,他疯狂地读杂志、读小说,终于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情书作家”,还是“单恋的”。林彩的回信总是很少,但刘旭似乎并不在意。

大二那年,女神南巡。陈晓维终于见到了这位传奇人物。长得中等偏上,眉清目秀、皮肤白皙,话不多,脸上总是带着笑。“爱笑的二十岁女孩子永远是可爱的。”

那几天,刘旭鞍前马后,把地陪工作做得尽善尽美、滴水不漏。他把自己里里外外慎重的捯饬了一遍又一遍,他给林彩准备了可能会用到的各种物资甚至包括耳挖,他把林彩的日程安排的丰富充实花团锦簇。

原文中有段话是这样写的:

“南京可是好地方,六朝名胜,一日三餐,钟山风雨起苍黄,万千气象照大江。刘大秘把整座南京城装进锦盒,扎上绸带,捧到林彩面前。”

夫子庙看灯那天,“夕阳中一对年轻的身影,他们尚未被生活的油烟熏染过的面部轮廓在傍晚六点的光线里被勾勒得清白分明。那两双技挂着晚霞的白球鞋轻轻在一起,像两只白帆船在接吻。它们歌唱着现在,并宣示出一种对于未来的无优无虑的信心。”

故事读到这里,就像是寒冷的冬天里照进来一束微弱的阳光,明知不会增加多少温度,却让人觉得意外温暖。只不过故事后面,还有一个“后来”。

2

后来,林彩交了几个男朋友,但从来不是刘旭。后来,林彩结婚了,嫁给了一个军官,家里介绍的。再后来,刘旭也要结婚了。

跟陈晓维谈起自己的“闪婚”,刘旭的目光平静如水,“既然不能和她在一起,对我来说,跟谁在一起都是一样的。”

结婚之前,他一个人去了趟西藏,在微博上发了一张纳木错的照片。湛蓝的湖水和连绵的雪山躺在他的身后,照片下面写了一句: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妹寂寞林。”诗里的这个“林”,是林黛玉的林,也是林彩的林。

作为读者,我真希望刘旭和林彩的故事能够在此戛然而止。

他因林彩为书店起名励知,他又因林彩将书店关了,最后又因林彩的缘故而重新开张。

海上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向来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剧中人。

“《书贩笑忘录》,一笑而忘,往往是因为情到深处才言不由衷。书的封面以芭蕉入画,‘譬如芭蕉,生实则枯,一切众身亦如是’。”对这本书的喜爱,可以说是“始于书名,陷于封面,忠于贩书人的情和爱。”

陈晓维说:“这些年来,我一直和他们同行,写下他们的生存状态。不仅于流转在他们手上的稀寄古怪的书籍,还有那粗糙的生活、如影随形的无聊感以及爱情和梦。”

励知书局重新开张了,就是那个刘旭的店。

需要这本电子书的朋友加 微Q:2802031363?

公众号搜索:pengdi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