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年立秋都是8月7日
立秋并不都是8月7日,是在8月7日~8月9日之间。
二十四节气中,每一个节气的时间都是固定的,这里说的固定,指的是太阳到达黄经的时间,每一个节气都有一个度数,而立秋的具体时间是太阳到达黄经135°的时候,这个时间点就是立秋。
如果按照阳历来说,立秋的时间只会在8月7-9日这3天,这是因为每年太阳到达黄经135°的时候,只出现在这3天。而按照我国农历来说,时间跨度就比较大了,立秋时间可能在阴历的六月份,也可能在阴历的七月份。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也是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此时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但是秋还在暑热时段,尚未出暑,有时甚至还在中伏阶段,所以说立秋有时还会更加炎热,有“秋后一伏热死牛”的说法。
立秋气候的由来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中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大部分仍是未进入秋天气候,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
尤其是中国南方此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同时由于台风雨季节渐去了,气温更酷热,因而中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立秋,七月节。 立字解见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
初候,凉风至《礼记》作盲风至。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周语》曰火见而清风戒寒是也。
二候,白露降。大雨之後,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三候,寒蝉鸣。寒蝉,《尔雅》曰寒螿蝉,小而青紫者;马氏曰物生于暑者,其声变之矣。
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