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数据影响二战坦克的穿透力?哪几个数据影响大?
能否击穿敌方装甲,涉及的因素很多,哪一个因素的不利都会导致无法击穿。
就拿坦克使用被帽穿甲弹来说:
口径大小决定弹丸质量,
主炮倍径决定炮弹在炮管中的加速过程,也就是炮弹初速。
炮弹的初始动能=质量X初速。
这枚炮弹打出去之后,能否击穿地方装甲,还要看:距离、炮弹入射角、以及敌方装甲厚度。
距离太远,当这枚炮弹飞到的时候,因空气阻力,炮弹速度降低,动能减小,无法击穿。
有效距离内,动能也足够大,可是炮弹击中装甲时入射角太小,也无法击穿,甚至直接跳弹。
敌方装甲越厚实,击穿所需要的动能越大。
所以坦克的发展就是装甲越来越厚,主炮的火力越来越大,其口径越来越大,倍径越来越长。
德军III号A坦克最早使用Kark35/36火炮,口径37MM,倍径42。后来又使用50MM口径、倍径42的主炮,到斯大林格勒战役使用的III号J型,就已经使用的是50MM口径、60倍径的主炮。其装甲也从早期A型的30MM逐渐增加到70mm。到M型还有附加装甲,
这还只是德军中的一款坦克,III号用的还是50mm口径火炮,IV号用的75MM火炮,到了虎式是88炮,到了虎王88炮倍径从虎式的56倍径增加到71倍径,到了猎虎就是128mm主炮。
S军也不列外,T34早期型号T34-76使用的76MM主炮,后期的大脑袋T34-85使用85MM主炮,到了IS斯大林重型坦克,口径增加到122MM。
二战坦克的主炮的发展就是一个口径越大,炮管越长的发展过程,目的就是击穿那些装甲越来越厚的敌方坦克。但主炮口径越大、越长,主炮越重,所需要的炮塔就越大越重,同时装甲越来越厚,坦克的重量翻翻的增加。坦克需要更强的发动机。否则机动性就没得了。
二战的年代,人类的机械技术无法提供更大功率的发动机,于是有些坦克设计跟极端,比如德军的鼠式和美军的T95坦克歼击车都是装甲厚实,火力强悍的移动堡垒。还有美军的M18地狱猫坦克歼击车,为了满足大口径火炮,又不想丧失机动性,索性没了装甲裸奔战场。
但坦克是火力,装甲、机动三者的结合,任何一部分偏废都是不可取的。
同样坦克炮弹击穿目标装甲,是一个简单但又复杂的物理过程,任何因素不满足,或不利,都无法击穿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