蝰蛇的外形特征是怎样的?
蝰蛇是具有毒性的一类蛇,体长约1米长,背部的颜色为淡蓝带灰色或褐色,腹部为黑色,背脊有黑色的链状条纹,身体两侧有不规则的斑点。蝰蛇多生活在森林或草地里,以吃一些小动物为生,如小鸟、蜥蜴、青蛙等。
蝰蛇全长1米左右,体重达1.5公斤。蝰蛇头比较大,且头背有小鳞起棱,鼻孔大,位于吻部上端。蝰蛇体背颜色呈棕灰色,具有3纵行大圆斑,每一圆斑中央为紫色或深棕色,外周为黑色,最外侧有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纹。蝰蛇的腹部为灰白色,并分散有较大的深棕色斑。
蝰蛇科(Viperidae)分为蝰蛇亚科(Viperinae,东半球蝰蛇)和响尾蛇亚科(Crotalinae,颊窝蝰蛇)。有些动物学专家认为,这两个类群应是各自独立的。蝰蛇的特征是具有一对中空的注射毒液的牙齿,著生在上腭活动骨骼上(上腭骨),不用时可折回嘴内。具颊窝器的蝰蛇(响尾蛇及其他)的特征是:在每侧鼻孔与眼之间有一热敏感小窝,用于探寻温血动物。蝰蛇体长大小不等,至不足30公分,大至3公尺以上。蝰蛇捕食的对象以一些小型动物为主,捕猎方式就是先将猎物咬伤,再进行追踪。
蝰蛇生活在平原、丘陵、山区地带,以宽阔的田野为主,很少到茂密的森林去。通常情况下,夏季一般在丘陵地带活动,炎热时喜欢栖息在荫凉通风处。蝰蛇受惊时并不选择逃离,而是将身体盘卷成圈,并发出呼呼的出气声,身体不断彭缩,并可持续半个小时之久。猎食时以鼠、鸟、蜥蜴为食,通常喜欢采取突袭方式,先将躯干前部向后曲,再突然离地冲向猎物,将其咬住,直至吞食下去。蝰蛇在9~10月份咬伤人畜较多,是我国剧毒蛇类之一。平均每咬物一次可排毒量约200毫克。蝰蛇繁殖属于卵胎生,一般在7~8月份产仔,每次可达十几条之多。
在东半球的蝰蛇多数种类为陆栖,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非洲地区。其特点就是身体粗壮,头宽大,行动较为迟缓。树蝰属(Atheris)的身体细长,尾能缠住树枝,营树栖生活。而穴蝰属(Atractaspis)则为洞栖,眼细小。大多数种类卵胎生。响尾蛇亚科主要在西半球,从沙漠到雨林皆有分布。中、南美洲的洞蛇属(Bothrops)种类有陆栖型和树栖型,也有一些属于水栖类,如噬鱼蛇,就是水栖种类。有些种类繁殖方式是产卵,其他的均为卵胎生。
蝰蛇捕猎的本领极强,它能保持一动不动,直至猎物靠近。其毒牙连着特殊的关节,就像弹簧刀一样,不用时,可以收起来,所以毒牙可长可短,以便注射毒液。毒液注入猎物体内以后,猎物的体表便开始出血,这样即使逃出了蝰蛇的视线,它也可以循着气味追踪猎物。
事实上,蝰蛇的嗅觉也是非常灵敏的。因为它有一条前端分叉的舌头,可以全方位的在空气中搜寻猎物的气味。当蝰蛇弹出舌头时便是在搜索气味,以此嗅出猎物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