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原
从某种意义上说,火并丁原,并不是吕布的个人选择,而是整个并州兵团的集体选择。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我们很多人总觉得,吕布火并丁原,是因为董卓用一匹赤兔马和一些金银财宝收买。但其实呢,真实的过程远不止这么简单。
最简单而言,吕布在火并丁原后,把丁原的队伍全部拉到了董卓这一边,如果吕布仅仅因为得到一匹赤兔马和金银财宝就背叛丁原,丁原集团的其他军政大佬,又为什么要跟着吕布一起叛变呢?他们有什么好处?
举个例子,如果丁原是一个军长,吕布是副军长,吕布火并丁原投靠董卓后,丁原军队的那些师长、副师长、旅长、团长等人,他们并不是打酱油的,完全可以自己推举一个新的首领出来,要知道当时并州兵团里面还有张辽、高顺、张邈等牛逼人物,他们谁都不是省油的灯?
很多人说,并州兵团之所以跟着吕布走,是因为丁原被杀后,吕布就是老大,所以他们自然就听吕布的话。问题是,假如关二爷把刘备给火并了,他能够把刘备的队伍拉走吗?还有夏侯惇把曹操干掉后,他能顺利接管曹操的部队吗?我相信肯定会有人打着他们的旗号报仇。
事实上,真实的情况应该是这样的,在丁原的并州兵团进入洛阳城后,以袁绍和曹操为代表的士大夫集团立即向丁原一伙人进行拉拢,而拉拢的条件呢,就是授予丁原执金吾的职务。
大家知道,执金吾是洛阳城禁军两大主管之一。丁原作为一个地方大佬,一进洛阳城,就获得这种职务,本身就是证明袁绍、曹操一伙人那是非常想拉拢他。至于拉拢他的目的,自然就是让他制约野心勃勃的董卓。
与此同时,董卓肯定也向丁原的并州兵团伸出了橄榄枝,总而言之,咱们一起抓住这个机会,联手控制中央政府,干一波更大的事业。
面对袁绍、曹操和董卓的同时拉拢,丁原一系肯定会召开高级将领的紧急会议。主要讨论的内容呢,自然就是他们究竟应该何去何从?
对于丁原和他的并州兵团来说,如果选择接受袁绍、曹操的拉拢,所冒得风险相对较少。因为,袁绍和曹操是士大夫集团推在前台的少壮派代表,他们身后的力量盘根错节、根深蒂固,如果丁原一系愿意站在他们身后,自然更容易保持帝国的稳定。
在这种背景下,丁原一系的人,就可以不用冒什么风险,就可以比较容易获取一些看得着的利益,比如丁原一上来就得到了执金吾的职位。问题是,丁原手下的众多高级将领们,却并不愿意择接受袁绍、曹操的拉拢。
因为,袁绍、曹操是士大夫集团的代表人物,以他们为代表的利益集团,占据了帝国绝大多数的军政资源,换句话说,如果继续让他们占据执政地位,帝国的各种军政职务,那大都是名花有主,因为他们自己内部人早已经将这些好职务给瓜分完毕。
这样一来,其它外来的力量,想进来分一小杯肉汤,本身就比较难;外来的力量如果想过来分一大碗肉汤,估计就更难。这也就意味着,士大夫集团可以单独给丁原留下一个肥缺,但对于并州兵团的其他高级将领,就很难留出太多的肥缺。
也就是说,如果接受袁绍、曹操的拉拢,丁原本人可以获得较大的利益,但并州兵团的其他人,那就只能原地踏步,或者充其量分到一点残羹冷炙,对此大家显然不满意。
相反,如果选择接受董卓的拉拢,因为董卓是从地方突然闯进洛阳城的力量,并没有太多的历史包袱。
换句话说,如果董卓能够执掌帝国政权,帝国政府必然要来一次大换血,那些原先由士大夫集团占据的军政职务,自然就可以落到众人的手中。在这种背景下,并州兵团的其他军政大佬,自然都倾向于投靠董卓。
尤其是,这个时候洛阳的禁军都集体选择站在董卓一边,这更让大家产生许多幻想。因为,从现在的情形去看,只要并州兵团和董卓实现了比较好的协作,就有机会控制了洛阳城,再努力一下,就有可能控制整个帝国。到时大家自然都可以获取较大的军政利益。
也正因为此,在丁原选择接受袁绍、曹操的拉拢后,吕布才敢火并丁原,更是把丁原小弟全部拉走投靠董卓。而在这个过程中,并州兵团的其他军政大佬,都是积极主动配合吕布,没有人去为丁原报仇。因为,吕布的行为,本事就代表着他们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