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第一人称写小说有哪些技巧?
1.剧情推进和悬念设置。
在第一人称书中,我永远是推动故事的主要线索,所以我的出场必须谨慎,出现。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需要精心安排,让这些东西贴近剧情主线。
事实上,如果我们思考一下第一人称解谜游戏的剧情,就会明白,当我到达一个新的场景时,必然会发现推动剧情的因素,比如找到一些秘密文件,找到一个关键道具,或者遇到一个关键npc,以获取必要的信息。没有新场景没用,对小说的要求就更高了。不仅仅是场景,我所目睹和经历的一切都需要融入故事的发展。
喜欢玩这类游戏的朋友也知道,游戏玩一段时间后会出现一个很难的小boss,或者一个很难的问题解决不了,但是必须回到之前的场景中去寻找线索。这是高潮的设定,
这种手法对于第一人称写作意义重大。在适当的时候给我一个难以对付的敌人,或者一个我无法独自解决的问题,也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郭给出了两种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个人经历
卫斯理,小说中的第一主角,大部分故事都是我的亲身经历。虽然“我”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主观视角,但它不是单一视角。
当剧情发展到卫斯理视线的“死角”时,倪匡会巧妙地切换镜头,插入别人的视角。
在韦斯利的身边,我的妻子白素最善于运用第二种视角。比如《天空之外的金球奖》,前半部分是精华的单人冒险,后半部分“我”姗姗来迟,正式切入第一人称写作。
除了白素、张——、温宝裕、郭(我?),红绫等人在很多作品中都或多或少的发挥了这种“辅助视角”。
不仅有一个辅助视角,还有多个视角。在Electro中,插入了三个辅助透视图。
这种“第二视角”或“多视角”的互补,不会完全让第一人称写作中“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缺点变得微弱(甚至没有)看不见,但比那种第一人称写作好得多。
很多网络第一人称的作品,作者就是没有倪匡的勇气和能力,不敢混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写作。他们误以为所有的情节都只能局限在“我”里,被一个人的双手束缚,当然会越写越痛。
二、汇报体验课
在故事的这一部分,“我”并没有太多的参与,只是以主角的名义而没有主角的现实,只是以一个旁观者或者观察者的角度讲述整个事情。顶多对整个事件起到一些推动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小说明显有第一人称的名字而没有第一人称的现实。说白了,其实就是用第三人称写作。因为“我”的存在并不影响剧情的发生和发展。“我”就像某些小说中的画外音和“笔记”,只是作为故事的补充说明和结尾。
在黄金故事中,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使用,但“我”并没有出现在主要故事中。张士来和殷的故事可以独立写。之所以会出现“我”,主要是根据我所看到的和别人讨论猜测。
当我引用和转述别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时,我更应该注意。最简单的自然是“对话”(如炭)。另外还可以摘抄日记(海难)、小说节选(背叛)、描述视频上看到的(黄金故事)、录音上听到的(寻梦)等等。
第一人称的悬念并不难设置,因为我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在这个问题上,魏文成大大介绍了一种第一人称的滞后写作,让人惊叹不已:
第一人称滞后简单来说就是你对过去的事情相对全知,可以选择主角(第一人称)的推测和叙述视角进行相对全面的描述。就是我在“回忆”的时候,把自己当成第三人称,告诉自己。如果有必要,你可以改变这种记忆的远程性,这种远程性很可能发生在最后一秒。
这种写法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肯定发生过,但我有没有经历过,可以忽略不计。第二:我的分析和描述应该是我对自己说的。这只是对情况的推测,可以是对的,也可以是错的,不能作为结论。
如你所见,这种写法对设置悬念很有帮助,因为我的猜测和接下来的动作可以构成最强的转折。例如:
我轻轻打开门,想给可能在书房上网的她一个惊喜。没想到引起我注意的是一双棕色皮鞋。它就这么歪歪斜斜地躺在地板上,伴随着满地的杂物,这些杂物本该放在客厅的大理石桌上,还有沙发上的一些花瓶碎片和枕头。她的米色连衣裙从一边被撕开,她无助地看着我。家里有小偷吗?我短暂的抬头,粉色让我震惊。她最喜欢的内衣被撕成了碎片,灰色的丝袜被拉成了长条,随便扔在一边。她的耳朵似乎在痛苦地呻吟,她挣扎的身影在她面前漂浮。她反抗歹徒的暴行,从沙发上滚到地上,又被歹徒抱起,摔在桌子上,慌乱中把桌子上的东西一扫而光。匪徒们笑着拉开了她的裙子。气得拿起凳子就往丝袜所指的卧室冲!
(对号入座,这一段只是一个巴掌拍不响。)
这段话是第一人称滞后写作。作者通过所见所闻进行推测和思考,最终得出结论。但是这个结论并没有得到证实,我只是在自言自语。我们可以在这里做一个大的转折。可能是抢材料抢性的贼,也可能是我老婆和旧情人约会。他们太激动了,以至于造成了客厅的一幕,甚至我的妻子也不在其中,而是两个误入房间的小情侣。
在第一人称写作中,为了严谨,其实可以设定为故事,我的叙述可以有偏差。我的全知仍然可能是一种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