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民俗
一、藏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藏族是一个古老而热情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他们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禁忌。
1.当两个朋友久别重逢,互相问候或聊天时,你不能把手放在对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在或踩在别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服放在别人的衣服上,更不能跨人。
3.女性不要挂衣服,尤其是大家路过的裤子和内衣。
4.不要在房子里大声吹口哨或哭泣。
5.家人不在家,客人刚走,中午和日落后,藏历新年第一天,不能扫地,不能倒垃圾。
6、外人不能在死者亲属面前提死者的名字。
7.今年应该做的工作明年做不了,比如拧毛线、织毛衣、地毯等。
8.黄昏时分,不能随便到人家家里去,特别是人家会有生过孩子的孕妇和刚生完孩子的妇女或重病患者,陌生人不能去。
9.中午过后,家里的任何财物都不能拿出来。
10,一个你没去过的山和悬崖峡谷的陌生人,不能大声喧哗。
11、餐具、锅、盘等。不能被跨越或践踏。
12.家里两个人同时出门,走反方向。他们不能同时出去。他们必须前后出门,出门的时间要分开。
13,女人晚上不能梳头洗头,不能蒙着头发出门。
14.使用扫帚、簸箕时,不能直接用手传递。你必须先把它们放在地上,然后另一个人会把它们从地上捡起来。
15.每当亲戚朋友去你家做客或者拜访你的时候,都会送你一些酥油茶或者青稞酒作为礼物。客人走的时候不能什么都空着,一定要留一些在里面或者自己换一些东西来装。
16.有缺口或裂缝的碗不能用来吃饭或给客人倒茶。
二。彝族
彝族火把节,即彝族年。在彝族人的眼中,火象征着光明、正义和繁荣,象征着一种可以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友爱和幸福的节日。
3.香港海关
农历新年是我国传统的盛大节日,相信全中国的人都不知道。然而,在香港庆祝农历新年在习俗和气氛方面与传统的完全不同。
近年来,很少有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期间在家里贴春联和年画。相反,他们在一些商店或家里张贴了“生意兴隆”和“安全进出”。即便如此,贴春联、年画的初衷和贴春联、年画是一样的。希望来年一切顺利,平安无事。
此外,舞狮和龙灯还会出现在新界的一些乡村和村落,新年在市区街头很难看到大型的舞狮和龙灯。至于放鞭炮和鞭炮,在香港是禁止的。但从1982年开始,每年农历年初二晚上都会在维多利亚港举行盛大的烟花汇演,这是一个十多年来迎接春节的节目。
香港被称为“美食天堂”,春节期间有许多关于吃饭的习俗,而且大多数家庭也会在春节期间吃“团圆饭”,通常是在家里,全家人会在除夕夜聚在一起享用晚餐。饭后大节目的首选相信是逛花市。农历新年期间,港九的花市很多,其中维多利亚公园的花市规模最大,最热闹。香港人习惯饭后逛花市,除夕夜人山人海,大家会一起过节。
在香港过农历新年,最开心的就是收“利”孩子。春节期间,到处都能听到笑声。“礼”原本是一种“好事”,基于吉祥如意,也成为春节期间与亲戚们不可或缺的习俗。
4.澳门海关
澳门的旧习俗很独特。“谢灶”是澳门保留下来的最传统的中国习俗之一。腊月二十三,澳门人叫它“谢灶”。按照中国的传统,澳门人也给灶王爷吃糖,说是用糖糊灶王爷的嘴,免得在玉帝面前说他坏话。我在澳门花街的一个澳门家庭的炉子上看到一张圣诞老人的照片。奇怪的是,圣诞老人的画像被贴上了一副对联,上面写着“天道好言,衣锦还乡”。
澳门人从腊月二十八开始庆祝新年,腊月二十八在粤语中是谐音字。大多数企业主在年底邀请他们的员工吃“团圆饭”,以显示他们的繁荣和好运。从腊月二十八开始才能真正感受到澳门的年味。
5.台湾省春节习俗。
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节日。与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湾省,其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活习惯、亲属关系等都与中国大陆一脉相承,尤其是闽南地区,所以岛内民众的春节习俗自然与中国大陆相似。
由于包道居民(多为闽南、客家)的祖先赴台发展,年代久远,历经沧桑,那里的春节习俗也逐渐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图案和色彩。
6.有趣的江苏春节习俗
春节期间,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拜年之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和全国一样。现在收藏数量是给读者看的。
苏州人在除夕夜的饭菜里放熟菱角,吃的时候挖出来,叫做“挖金元宝”。走亲访友时,要在茶里放两颗青橄榄,称为“金元宝茶”。恭喜发财。
在新年的第一天早上,武进的人们在中堂悬挂祖先的画像,向他们提供茶果和年糕,全家人依次拜年,这被称为“崇拜上帝的影子”不让他们从家里扫地,怕扫出“财富”和“如意算盘”,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敲神鼓”的习俗。旗帜开路,锣鼓手满地打鼓助兴。第三天“打夜鼓”,第七天“打七鼓”,第十三到第十五天,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中或堂前种植芝麻杆、冬青、柏枝的习俗,寓意生命日日盛开,四季常青。
淮阴人也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的习俗。晚上,我带着孩子去地里点燃火把,为他们驱走邪气。我一边烤,一边唱:“烤我的头,醒过来,烤我的脚,保持我的脚步笔直,烤我的肚子不拉肚子,烤遍我的全身,病就再也看不见了。”
农历八月初八,无锡渔民乘船到西山拜祭王宇庙,祈求水神保佑,祭祀敖静大佛,称为“上?”王宇庙拆除后,这种习俗逐渐变得淡漠了。
春节期间,江苏的旧俗中仍有许多禁忌,如大年初一不要动剪刀,以免互相争执;不要动菜刀,以免被打死;不吃粥,怕下雨出门;不扫地,怕扫走财富之类的。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许多不科学的习俗逐渐被人遗忘;健康有益的娱乐和休闲活动继续进行。
7.桂林春节习俗
从除夕到大年初一
春运踩着65438年2月24日零点的钟声,走进桂林城乡。腊月二十四到三十,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打扫房屋内外,干干净净地迎接新年。传统的节日食品种类繁多,蕴含着美好的祝愿:腊月二十九蒸年糕,香甜、成功、肉香、制作精良。吃了年糕(高)之后,新的一年生活工作都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在除夕的晚宴上,人们喜欢家人团聚。菜里一定要有“圆子”和“喜”,代表团圆和喜悦。
中国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虽然他们有不同的语言,文字,生活方式和习俗,但他们大多数人都把春节作为自己民族的一个重大节日来庆祝。
8.达斡尔族:年身高
北方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期间,人们穿着节日的服装,互相拜访,互相祝贺。家家都有蒸糕,拜年的人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招待。“高”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饼相待,寓意新的一年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和体育活动,历时半个月。
9.蒙古人:酒肉不尽。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准备了公羊,各种奶制品,几坛酒。除夕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人坐在蒙古包中间迎接新年。午夜开始吃喝。通常,你应该多吃多喝。剩下的酒肉越多越好。这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缺。初一早上,男女们穿着各式各样的服饰,骑上战马,三五成群地奔向“浩特”(村镇),一个个串起蒙古包。串包时要先给长辈磕头,然后主人家的女婿给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载歌载舞。
X.壮族:迎接英雄
生活在中国南方的壮族人把春节称为“元旦”。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互相祝贺,以为今年可以吉祥如意。壮族还有一个养老的习俗,壮族人称之为“赤力节”。“美食节”在本月30日。据说在65,438+000多年前,一支壮族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敌入侵后凯旋而归。此时春节已过,壮族人民为了迎接他们,在本月三十日为他们庆祝。
11.布依族:姑娘抢第一担水。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都要守夜。天亮了,姑娘们争先恐后地去屋外打水。谁先挑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女孩。那里的景颇族喜欢在春节前举行射击活动,姑娘们就是这个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他们用线把绣荷包挂在竹竿上,在树顶左右摇摆,要小伙子出手。女孩们将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先射中钱包。一个钱包通常包含一枚硬币,一些小米和一些装饰性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12.哈妮:摇摆。
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庄已经热闹非凡,妇女们都在忙着粑粑。巴巴是一种用糯米做的蛋糕。男孩子们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搭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米高,哈尼族不分男女老幼,都爱荡秋千。节日期间,大家都穿着自己喜欢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一派热闹和谐的节日景象。
十三岁。傣族人:扔糠袋
年轻的傣族男女喜欢扔糠袋的游戏。春节期间,男孩和女孩互相扔糠袋,看谁扔得准,谁能接住。玩到一定时间后,姑娘们悄悄抓起小伙子穿的腰刀、包头布或拴马跑回家。如果年轻人有感情,就跟着他。当父母看到他们的女儿带着头巾和一匹好马回来时,他们设宴招待。
另外,每年的4月13日是傣族历新年,也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将泼水视为驱邪去污的象征,也将这一天视为最美好吉祥的日子。
14.高山族:“围炉”
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族在春节期间有另一种口味。除夕夜,一家老小围坐在一张圆桌前吃火锅,被称为“围炉”。通常不喝酒的女性也应该象征性地抿一口酒,以示好运。围着炉子吃的蔬菜不需要用刀切。洗完后要连根煮,表示祝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你也要空出一个座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座位上,以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15.满族:挂国旗过年。
满语分为红黄蓝白四旗。春节期间,有红旗的人挂红旗,有黄旗的人挂黄旗,有蓝旗的人挂蓝旗,有白旗的人挂白旗。这些旗帜图案精美,颜色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始。
节日期间,男孩子们成群结队地燃放鞭炮,或者乘坐各种自制的木雪橇,在山丘和冰面上嗖嗖地滑行。姑娘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合伙玩加拉哈(猪或牛的膝盖骨)。从初一晚上到初五,人们还自愿组织起来跳秧歌庆祝新年。阵容强大的秧歌队不仅在本村跳,在其他村也跳。围观的人常常高兴得忘记了疲劳和寒冷。甚至还有热情的观众——他们跟着秧歌队从一个村子到另一个村子,直到天亮才回来。
十六岁。白族:“让它崛起”
过年的时候,云南的白族同胞有一个叫“飞得高”的庆典。所谓“飙”,就是用整根大竹,在竹缝里放火药。点燃后,整根大竹可以崩向天空,成为名副其实的“冲天”。在一些地区,白族同胞和苗族、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有“抛绣球”的习俗。任何一个抓不到绣球的人,都要送给对方一个纪念品。那些多次失球又无法兑换纪念品的人,说明他们接受了对方的爱。
17.侗族:芦笙社
春节期间,在贵州和湖南的侗族同胞中盛行一种叫做“侗族年”(也叫芦笙会)的群众性活动。这种活动类似于汉族的“团拜”,但比“团拜”更欢乐热烈。这种活动通常由两个村庄举行。两支队伍在广场上正式举行了宋陆生和舞蹈比赛。此时,两村的观众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其乐融融。
18.彝族:跳虎
云南省双柏县麦地冲彝族在春节期间有一个特殊的习俗“跳虎节”。正月初八,村里的成年男子聚集在村后土地庙的遗址上杀狗,供奉“米祀”(“米”是土的意思,“祀”是主人的意思,米祀是神的意思),然后村里的“毕摩”向土地爷供奉祭品,邀请虎神。八个村民扮成老虎跳舞。“老虎”有高耸的耳朵,粗厚的尾巴和遍布全身的虎纹。他们在额头上画了一个汉字“王”,在脖子上挂了一个大大的铜钟,十分威严。在“毕摩”说了一个告别仪式,并邀请了虎神之后,虎王带领所有的老虎进了村子。整个跳虎节,全村男女老少都沉浸在一片迎虎、送虎、看虎跳、驱邪鬼的欢乐气氛中。当地人深信,只有通过一年一度的传统跳虎,向虎神献祭,祈求祖先的祝福,所有的村民才能年年丰收,人口繁荣,更加幸福。
十九。萨尼:吃汤圆。
除夕夜,撒尼被称为“思考期”。在除夕夜,祭祖和吃年夜饭是非常庄严的。到了下午,每家门前都插上绿色的树枝,树枝上还挂着一顶草帽。这是一个无声的通知:请勿入内!不准说话!即使是家里的人也不允许大声说话。
撒尼语有个有趣的现象:“汤圆”和“过年”是同一个词,叫“宽齐马”。因为过年一定要吃汤圆。从正月初一开始的半个月,人们沉浸在欢乐中。初一晚上举行篝火晚会,山歌对唱,三弦胡独奏,朴实抒情。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
第二天祭山神,第四天送火星,是为了赶走灾难,显示人类的力量。
每年春节的第二天下午,农民们要牵着牛出去,绕着村子的中心走几圈,在它的额头上戴上用红布绑着的花,以示对它一年贡献的尊重。我还喂它米饭和肥猪肉,以示对亲密伙伴的安慰。
撒尼人从除夕到初五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动。从他们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中,我们可以找到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和传统道德中美好的东西。
桃花源上接五强溪,下接武陵。相传是古代秦人逃离连年战乱,立下重军功勋的避难所。他们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工作,养活自己,繁衍后代,成为独特的风水。时至今日,这里古老的民风依然显示着她作为世外桃源的过往情怀。
桃花源有秦人洞,秦人洞有个村子叫三合村。三合村有几十户人家,大部分都姓秦,所以这个村也叫秦仁村。这些姓秦的村民是古秦人进洞避乱的后代吗?没有人做过具体的考证。反正“秦”字贯穿了古代和现代,他们的衣食住行的习俗确实和现代社会不一样。
衣服:以前这里人的衣服都是家里做的土布。家家有纺车和织布机,自产棉花,自纺自织,织出的土布用植物染料染成蓝色或蓝色或灰色或紫色。大部分衣服都是自己做的,染色的土布裁成片,然后手工缝制在一起。还有来做衣服的裁缝,一个灰色的袋子,几根针,几根缠绕的电线,一把类似于今天的小铝锅的生铁,都是他们的工具。衣服的款式是男式夹克。女人是一件大衣服,有单色的布纽扣。裤子都是大裆裤,4尺腰,折在肚子前面,再用布带绑住。现在村里年轻人的衣服和外地人差不多,但很多老年人还是穿双排扣的衣服,大衣服,开裆裤。但是,老人们衣服的布料不再是土织的,而是从市场上挑选的。走在村子里,你仍然可以找到木制的纺车和织布机,虽然这些都是闲置的,不再使用,但它们也展示了历史。即使在缝纫机被广泛使用的今天,村里仍然有当地的裁缝扛着火熨斗和灰袋。
食物:当然是主食大米,和洞外村民差不多。这里的“食”是指加工大米的工具。秦村村民用来加工大米的工具是盘子、石头和风车。菜是圆形的,有上下两个盘子。下风扇固定在中间有硬木轴的木架上,上风扇绕着木轴在下风扇上转动。上下扇的摩擦面有规律地嵌有许多硬木片作为齿,齿间用黄土夯固。菜的作用是把壳上粗糙的壳去掉。菜加工时,稻壳堆在上风扇的容器内,人工带动上风扇转动。稻壳通过木齿的摩擦,从上下表面的缝隙中洒出粗糙的糙米。糙米经过石屑加工成为熟饭。现在村民吃的大米大部分都是机器加工的,但村里还有作坊可以用古老的方法为村民加工大米。事实上,一些村民在他们的作坊里用稗子和石堆来加工大米。他们(尤其是老年人)认为这比机器加工的大米更香更软。
住:以前村民的房子都是竹棚。小屋建在山的一侧,它们是独立的。确实是“鸡犬相闻”。房间很简单,用石块当板凳,木板当床,葫芦(俗称芦瓜)切成勺,砖头当底座做灶台。现在茅屋已经被木屋取代了。木屋里全是小青瓦白墙,还留着古老的遗风。虽然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和冰箱,但切瓢是一脉相承的。
行:秦仁村虽然离国道很近,但是村里没有公路,乡村道路纵横交错。这些农村公路并不比水泥路、柏油路优越,但确实有其优势。有绿草和泥土湿气的味道,让人赤脚踩在上面感觉温暖舒适,让人感受到大地的跳动。
版纳民居
民居建筑是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缩影。西双版纳傣族、哈尼族、布朗族、基诺族、拉祜族的民居建筑,由于受气候、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自然环境和人口、经济、宗教、科技、思想意识等社会环境的影响,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形式和建筑风格。
桑娅木北投珠楼
在古代,傣家没有房子住,只好住在窑洞里。一个叫帕亚桑木的人在教大家建造阿呆竹屋之前,先学会了如何建造房子。
第二,雨下得很大,帕雅桑木躲在一棵大树下避雨。他看到旁边有大簸箕的芋头叶碎片挡着雨,叶子下面是干的。他想到人们还可以用芋头叶搭一个棚子避雨,于是他用树枝搭了一个棚子,用树叶和茅草盖起来,形成一个平顶的棚子。他搬出山洞,住在一间小屋里。
很快,下了一场大雨,树叶和茅草挡不住雨,雨停了,房子一直漏水,没有一处干燥的地方。帕雅桑木不得不搬回山洞。
一次,帕雅桑木带着一只狗去山里打猎。又下起了大雨,他躲在树根下避雨,而狗坐在地上,前腿高高举起,尾巴在地上拖着。雨水顺着倾斜的狗毛流下,但狗胸前的地面是干的。帕雅桑木想到了建一个斜屋顶的房子避雨。他砍下四根树枝,两高两低,种在地上,用树叶和茅草盖了一个坡屋顶,前高后矮,让雨水顺坡流下。因为房子是通过学习观察狗坐在地上的姿势建造的,桑木就把房子叫做“大仲马”,意思是“狗的头上盖着铺位”。桑木搬出山洞,住进了《大仲马》。又下雨了,雨水顺着倾斜的屋顶流下来,房间里很干燥。后来刮风下雨,雨滴被风吹成斜雨,飘到屋里。流到地上的雨水也流进了屋子里,屋子里又充满了水。帕雅桑木觉得《大仲马》还是不好,但是她想不通要建什么样的房子。
国王帕雅英看到帕雅桑木不断地盖房子,很感动,决心给他一些建议。有一天,天下着雨,天王帕雅英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凤凰,飞到了人间。它落在帕亚桑木面前,对他说:“你看我的两只翅膀,能不能遮风挡雨。”凤凰两只长脚站立,翅膀微微向两侧展开,形成“中”的姿势。帕雅桑木听说凤凰会说话,吃了一惊。他双手合十,向凤凰鞠了一躬,仔细观察雨水是如何顺着他的翅膀、颈毛和尾巴流下来的。凤凰号下面的地面是干的。帕雅桑木看着下边儿想,决心盖一座像凤凰站在雨中一样的房子。
帕雅桑木把许多树砍成圆柱,把茅草砍成稻草行。房子立在柱脚,分上下两层。人住在楼上,不会淋湿。屋顶像一只展翅的凤凰,左一栋右一栋,前一栋后一栋,都是倾斜的,可以挡住四面八方的雨水。这座高大的竹楼可以遮风挡雨。桑木住在里面,很舒服。他把这个房子命名为“轰恨”(傣语:凤凰腾飞)。
帕雅桑木底盖成“恨”后,戴家人来学他盖房。此后,傣家竹楼一村一村建起来,人们从窑洞搬进高脚竹楼。
戴家住进竹楼后,一直没有忘记楼的创始人帕雅桑木。为了纪念巴雅桑的功绩,傣族人把这座建筑的名字从“恨”改为“恨巴雅桑”,一直沿用至今。
赞哈唱驱魔,祝贺新房。
在傣族村寨,无论哪栋新房落成,都要举行祝贺新房的活动,其中就邀请赞哈(歌手)唱歌祝贺新房。你知道这个习俗的起源吗?它来自一个古老的传说。
古时候,大江里住着一条龙。这条龙每年去参观一次天宫。龙用一棵笔直高大的埋博纳树攀上了天空。这棵树长在河岸边的一个大土堆上,小龙派了蛇和恶魔乌沙拉为他守护这棵大树。
一个夏日的中午,太阳蒸烤着大地,乌沙拉冰夫妇藏身的土洞热得像个大火坑。蛇妖夫妇以为这么热的天不会有人来砍树,就放心地爬出山洞,去河里洗澡。
就在这时,一个叫帕雅桑木的人冒着酷暑,上山砍倒了一座新房子的柱子。他看到土堆上那棵又高又直的埋在地下的邦纳树确实是最好的木材,就把它砍下来扛回去做新房的柱子。
蛇妖乌沙拉冰和他的妻子在回到他们居住的土洞之前在河里洗了很长时间的澡。他们发现土堆上的爬龙树已经被砍断,吓得半天说不出话来。过了很久,他们决定去把树找回来。男蛇妖对女蛇妖说:“你看东,我看西,反正我要把龙王梯拿回来!”
雄性蛇妖向西爬了大约一百码,雌性蛇妖向东爬了大约一百码。他们找了三天,但是找不到龙爬上天堂的那棵树。
两个蛇妖见面后,在家里一刻也不敢多待,赶紧分头去南北方找。往南爬了200次左右,女蛇妖看到了一个村子。我看见寨子里有一群喧闹的人,大声喊着正在盖新房子。看到寨子里人多,女蛇妖钻进草丛,观察正在建造的新房,仔细检查新房的每一根木头。她突然发现站在新房子中间的柱子就是她和丈夫要找的那根。女蛇妖赶紧回家告诉丈夫她发现了什么。公蛇妖一听,高兴地说:“好,下午好好休息。天黑后,我们将拔掉那根柱子,把它种在土堆上。”
天快黑了,女蛇妖和男蛇妖一起爬到了村子里。当他们找到新房子时,他们上下缠住柱子,想把它拉出来拖走。但是木柱的根端深埋在土孔里,身体的孔里有很多横杆,非常结实。他们直到黎明才能拔出柱子。
天亮了,帕亚桑木一家把行李从老房子里搬了出来,想搬到新家去。当他们进入新房子时,他们发现两条大蛇缠绕在柱子上。这两条大蛇见人来了一点也不害怕,但还是紧紧地缠在木柱上。帕雅桑木拿起一根竹竿去打那两条蛇。那两条蛇并没有逃跑,而是沿着柱子爬了上去,缠绕在木柱顶端再也没有下来。
正当巴雅桑木一筹莫展的时候,村民们带着两个赞哈一起前来祝贺新房竣工。赞哈走上竹楼,唱了几首祝福的歌,让村民们欢呼雀跃。欢呼声震动大地,缠绕在柱子顶端的两条蛇倒在地上,爬出屋子藏在草丛里。帕雅桑木家搬进了新房子。
从此以后,每当傣族人的新房落成,主人都要设宴邀请村民祝贺新房落成,并且一定要请赞哈唱歌,用歌声赶走屋内的恶鬼,让新房主人一家平安幸福。
动物帮助帕雅桑木盖竹楼。
在傣族竹楼的架子上,有许多部分是动物四肢的名称,如“狗的背”、“白鹭的翅膀”、“大象的舌头”、“猫的下巴”...要问这些名字的来历,还得听听这个古老的传说。
帕雅桑木过去以打猎为生,她非常喜欢狗、猫、鸟和动物。后来,他把抓到的鸟兽都养了起来。在他家附近,到处都是鸟兽的巢穴。
有一年,蒙巴纳斯下了几个月的大雨,平地成了汪洋,帕雅桑木底的竹楼被淹。他赶紧绑上竹筏,撑起一根竹竿,在洪水中逃生。许多动物在洪水中拼命挣扎,天上的鸟儿也被暴雨击倒。帕雅桑木怜悯这些动物和鸟类,用竹筏将它们从洪水中救出,运到洪水无法到达的高坡上放生。
不知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风停了,雨停了,洪水退去,大地重现。帕雅桑木回到了原来的居住地,竹楼被洪水冲走了。因为要盖新房子,他开始砍柴、劈柱子、砍茅草。得知救助人正在盖新房,帕雅桑木救助的小动物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帮助他。动物们互相商量后,愿意从自己身上拿点东西,放在桑木家最底层的屋架上,帮他快速盖好新房,以回报救命之恩。小猴子把脖子和头给了桑木底做“环桩”(木锤),大象把舌头给了做“和平掌”(竹建筑件),水蛭把身体给了桑木底做草筏,乌龟愿意躺在楼梯脚下做“丁布”(竹建筑件),老龙愿意做楼梯,团鱼把自己的龟壳给了帕雅桑木底做篱笆。燕子和麻雀飞到山上为帕雅桑木盖茅草屋顶...所有的动物都把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给了帕亚桑木的新竹大楼,为他做了贡献。由于动物们的全力帮助,帕雅桑木很快就建起了一座竹制建筑。
从此,帕雅桑木把所有动物的贡献都写在了竹楼的设计上,传给了后代。于是,竹楼的屋架上出现了“狗背”、“猫下巴”、“象舌”、“白鹭翅膀”等名字。人们经常在竹楼的楼梯上雕刻龙头,以纪念老龙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