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奥数真的强么

人们习惯了听到这样一种说法:中国的学生在数理方面拥有绝无仅有的巨大优势,尤其是在国际数理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中国不断蝉联奖牌与总数的榜首。这虽然与至今为止没有获得学科诺贝尔奖的尴尬现实形成了巨大反差,但是至少在中学阶段的成绩是令国人欣慰的。

但是,对于某些无所事事而又喜欢搬弄是非的人,比如说我来说,对此的解释便是,这一众所周知的常识一定存在问题。凡事都要用事实说话,于是我查了一下英文维基与国际奥数委员会网站关于国际奥数的资料。结果出现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数字和例子,证明了我一向坚持的一个观点:人们想当然的事情,往往事实依据不是那么牢靠。

首先,中国确实是至今为止总分及奖牌总数第一次数最多的代表队,从1985年参赛以来分数第一总***有17次,而全队金牌数有11次之多。(金牌是按照人数比例分发,前12分之一参赛者获得金牌。)

但是,这并不是说明中国队能一直保持不败,近年来中国的总分在2003年被保加利亚超过,2007年被俄罗斯超过,而美国在2011年也就是去年得到了历史上第二次全队金牌,与中国平起平坐。

其次在国际奥数史上有一些非常吸引眼球的杰出参赛者与参赛队,但是我翻看了半天,没有半个中国人的影子,至多有点华裔。

国际奥数历史上唯一一次全队满分的纪录是美国队在1994年创造的,本来卢森堡队也在1981年创造过一次,但是那次卢森堡队只有一人参赛。

而说到个人参赛者,这些人的事迹可以把你闪瞎。

美国的Reid Barton是首位获得四次金牌的参赛者(1998, 1999, 2000, 2001),此人还获得过四次Putnam Fellow科学奖,另外是历史上唯一一名同时获得国际奥数以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金牌的人;而且信息学的金牌人拿了两次,2001年的那次总分第一(580分,满分600),比第二名多出55分。此人后来参加MIT的ACM竞赛队,得过一次第二一次第五。

另外两名获得四次金牌的参赛者为德国的Christian Reiher与Lisa Sauermann,前者另获一块银牌,后者另获一块铜牌。罗马尼亚的Ciprian Manolescu 是奥数史上唯一一名得过三次满分(1995, 1996, 1997)的人,他也得过三次Putnam Fellow。苏联的Evgenia Malinnikova则是女性最高分数得主,得过两次满分(42分)与一次41分,是Manolescu 之前的最高分。澳大利亚华人陶哲轩是IMO史上最年轻的铜牌,银牌与金牌得主,分别取得于10岁,11岁与13岁。Noam Elkies是最年轻的满分得主,1981年年仅14岁。

我在大学里与熟悉情况的同学讨论过这个问题,中国的奥数队伍选拔方式与参赛机会都有问题,并不是针对所有年龄阶段放开的,被选拔上之后也只能有1-2年的参赛机会,因此不可能出现外国低龄参赛,以及高达5枚奖牌的情况。IMO历史上获得三枚以上奖牌的,只有一人来自香港,根本无人来自中国大陆。

但是我觉得,如果觉得奥赛的体制阻碍了你的才能的话,大学以后的阶段总是会有让你放开手的机会(况且你又怎么解释那个蝉联信息学奥赛的猛人?)。历届奥数参赛者中有40名菲尔兹奖、沃尔夫奖、高德纳奖、哥德尔奖等各大科学奖得主,为什么除了陶哲轩是澳洲华裔之外仍然是没有一个中国人呢?我看没有得到诺贝尔奖也不是时运不济,是因为这些头脑杰出的学生们,毫无真正的科学追求。

而且,在151名参加过奥数的中国学生中,只有7名女生,是不是有点小小的性别歧视呢?因为获得过5枚奖牌,其中4枚金牌,在去年得到唯一的一个满分的德国选手Lisa Sauermann,也是个妹子啊。

总的来说就是,中国队在奥数比赛中的成绩是优秀的,但是被人们有点过分的夸大,而且这优秀的成绩是属于国家与集体,不是个人自由追求的结果,制度也不允许出现过分杰出的个人,因此,中国队的奥数成绩,事实上与令人失望的诺贝尔奖等国际科学大奖成绩是相符合的,一旦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不以参赛队的成绩而是如诺贝尔奖一样以个人的杰出表现与创造能力评奖的话,中国很有可能也如诺奖一般一败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