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即兴艺术体操是所有艺术的基础。
2020/10/16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透露,目前全国已有4个省份开始美育联考评分,同时有6个省份和12个城市开始美育联考评分,力争到2022年全面实施美育联考。
同时,王登峰强调,《意见》的提出是为了改变人们认为美育只是玩玩唱唱的观念,是专业和特长的体现。未来的美育,是教会学生美育的基本知识和素养,教会他们欣赏和体验美,教会他们欣赏和体验艺术作品,教会他们特殊的、专门的艺术专长。
儿童音乐审美素养的关键——身体即兴节奏练习
达尔克罗兹,20世纪最伟大的音乐教育家;
“真正的音乐教育,既保持了孩子天生的审美品质,又唤醒了内心的音乐听觉和内心的律动。主要是通过即兴的节奏感练习来体验和理解音乐,因为节奏是一种让身体的组织结构更加细腻的游戏,也可以培养出更敏锐的调性和和声感。
做身体即兴节奏性练习会使人的性格充满节奏感,一个节奏感强的性格是美丽而有力的,能温柔地顺应自然规律。"
在《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作者黑柳彻子描述了影响她一生的“不一样的音乐课——音乐即兴节奏感练习”:
“巴学园不仅上课方式和普通小学不一样,音乐时间也很多。学习音乐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在巴学园,每天都有时间学习“节奏运动”。韵律学的创始人是达尔克罗兹先生,他提出了一种特殊的节奏教育。这项研究发表在1905,立即在欧美引起广泛关注。各国都建立了韵律的培训机构和研究机构。那么巴学园为什么要采用达尔考特·罗兹先生的理论呢?这是有原因的。
校长小林宗作先生在创办巴学园之前曾去过欧洲,想看看国外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小林老师走访了很多小学,听了很多教育工作者的谈话。在巴黎,小林先生遇到了杰出的作曲家和教育家达尔考特·罗兹先生。达尔克罗兹先生很久以来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怎样才能教育孩子不要用耳朵,而要‘用心聆听、感知音乐’?当孩子听音乐时,他们感受到的不应该是毫无生气的教育,而是充满活力的音乐...怎么才能唤起孩子的感知?”
结果,经过长期思考,他终于从观察孩子们的自由跳跃中得到了灵感,创造了一种叫做“节奏练习”的方法。于是,小林先生在达尔考特罗兹的这所学校待了一年多,掌握了韵律。如果稍微提一下一些历史话题,日本有很多人受到过达尔克罗泽的影响,首先是日本交响乐团的创始人,然后是现代舞的创始人,歌舞伎二代老师石井茂,新戏剧运动的先驱Zuichikawa Sadanji,小山内薰,舞蹈家伊藤刀郎等等。这些人都认为韵律是一切艺术的基础,都向达尔考特·罗兹学习过。然而,小林先生是第一个尝试将旋律教育引入小学教育的人。
“什么是韵律?”
有人问这个问题,小林校长总是这样回答:
“节奏是一种让身体的组织结构更加精致的游戏。这是一个游戏,它教会我们如何启动大脑,让大脑和身体理解节奏。做韵律操也会使人的性格有节奏感,一个有节奏感的性格是美丽而有力量的,能温柔地顺应自然规律。”
.....还有很多很多。总之小豆豆的课就是从让身体理解节奏开始的。校长在礼堂的小舞台上弹钢琴。随着钢琴的节奏,学生们开始从他们喜欢的地方走出来。你可以去任何地方,但是如果你逆着人流走,就会和别人发生碰撞,让人不愉快,所以你很自然地走在同一个方向,形成一个圈。但是,不需要排队,毫无拘束的往前走就好了。但是耳朵要注意音乐的节奏。如果你觉得是第二拍,那就要像乐队指挥一样上下挥动手臂,在你迈步的时候打出第二拍。不要踩“咔嚓,咔嚓”,但也不要像跳芭蕾一样踮起脚尖。那我怎么去呢?校长说:“我好像在拖着大拇指,轻松自如地晃动着身体。如果我有这种感觉,我会去做。”总之,无论什么姿势,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放松,所以每个学生的走路方式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决定。如果音乐的节拍是三拍,双手会立刻换成三拍。步法也要合拍,不能忽快忽慢一阵子。而双手指挥的动作最多需要六拍,需要不断变换动作。例如,当演奏四个节拍时,动作是:
“先下去,上发条,然后平行波,再上去。”
这是比较容易的,直到五拍,动作是:
"先下,绕,然后向前,移到一边,然后向上."
到了六拍,动作更复杂了:
“先往下走,绕过去,再往前走,再从前面绕过你的胸部,然后移到一边,再往上走。”
所以随着节拍的不断变化,动作变得越来越难。更难的是校长经常一边弹琴一边大声说:
"即使钢琴的音调改变了,你的动作也不会立即改变!"比如一开始大家都是以两拍的节奏在走,后来钢琴改成了三拍。但即使你听到三拍的音乐,你也要表现得像两拍一样。校长似乎是这样想的:虽然很难,但正是在这个时候,孩子的专注力和很强的自制力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过了一会儿,校长喊道:
“可以换三拍!”
学生们很高兴,马上开始三拍的动作,但这个时候,不允许他们有丝毫犹豫。他们要在一眨眼的时间里忘记刚刚两拍的节奏,马上把大脑的命令传播到全身,也就是指挥肌肉开始三拍的动作。然而,就在我想着跟上三拍节奏的时候,钢琴立刻变成了五拍。刚开始孩子们手脚都乱了,喊着:
“老师,等一下!等等!”就这样,一边大呼小叫,一边哀嚎。一旦习惯了,就会觉得很舒服。有时候自己也能想出各种花样,大家都兴高采烈。一般都是在人流中做自己的动作,但开心的时候也可以和别人并肩行动。两拍之间也可以拉起一只手或者闭上眼睛,但是不允许随便说话。
偶尔,在家长会上,妈妈们会悄悄地从外面看进来。场面很感人:孩子们都用自己独特的表情挥舞着手臂,动着腿,看起来都很欢快,跳跃的动作和音乐的节拍很协调。
就是这样。节奏使身体和心灵都能理解节奏,它的整个出发点是:帮助精神和身体和谐地平衡。只要能唤起想象力,提高创造力,就可以视为达到了目的。于是小豆豆第一天在校门口问妈妈:
“巴学园,这个‘巴’是什么?”
当时我想不通“巴”字的意思,现在我明白校长的用意了。所谓“巴”,就是由黑白的巴字组成的圆形图案(太一级图),画在纸上是这样的:
校长的目标是让孩子们身心和谐发展。
韵律课的内容还有很多,校长一直关心的是:身边的大人如何才能不损害孩子天生的品质,让这种品质成长起来。校长仍然经常感慨地说:
“现代教育过于依赖文字和语言,很可能会让孩子的官能下降吧?这些官能包括用心灵去看自然,听上帝的低语,引发灵感。”看到青蛙跳塘的人里,能写出‘绿娃落古井无声听水声’这么精彩的故事的恐怕只有松尾芭蕉了吧?而且恐怕不止瓦特或者牛顿一个人看到了被蒸汽覆盖的铁锅和从树上掉下来的苹果。
“世界上最可怕的是有眼睛却找不到美,有耳朵却无法欣赏音乐,有头脑却无法理解什么是真实。不会被感动,也不会充满激情……”
校长叹了口气,把韵律引入教学,相信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对于小豆豆来说,能像邓肯一样光着脚走来走去跳来跳去,在课堂上也能这样,是一件很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