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边县海关

总人口22万,彝族占37%。

一、生活习俗

(1)住所

马边彝族是一户一室的小家庭。几户或几十户混合相邻,形成一个自然村。

彝族人居住的房屋都很矮,多为木梁、土墙、双坡屋顶、木瓦、瓦上有石头的落地式结构,称为“瓦房”。彝族人称之为“狭易”或“枇杷易”。还有木柱、木瓦和竹篮。冬天防风防寒,竹筐四周是蕨类植物或玉米秸秆。彝称“祖彝”;一些茅草屋顶或竹笆被称为“每日变化”或“批量变化”。现有木材排列的瓦房逐渐增多,“日变”“批量变”基本消失。高卓营、铁觉、永红、白家湾、三河口、仙家铺等主要镇的农民和个体户也建起了二层或三层的混合泥砖房。

每个彝家都有三个房间,中间是厨房和客厅,右边是卧室和存放贵重物品的地方。左侧作为存放谷物碾磨机和鸡舍的地方。厨房的左上角有一个火塘,塘的四周立着三块石头支撑着铁锅,称为“锅庄”,彝族人称之为“甘奴”。在池塘里生火做饭、照明和取暖。靠池塘的座位,主人在右边(靠近宿舍),客人在左边,右上座位贵,不算客人。门是单扇的。

解放后,汉区建木梁,排列多为“五柱二”、“五柱三”、“五柱四”。大部分的墙都是土墙。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康家庭用砖砌墙。城镇附近和公路沿线的房屋有一层一底的砖木结构房屋,也有几层的混凝土房屋。

(2)服装

马边彝族服饰美丽精致,色彩鲜艳,图案独特,刺绣精美。服装男女完全不同,老人小孩也有自己的风格。主要有:、石璐、阿、哦伊、哦儿、子、、拉、哟、帕、胡、、胡、易纲、夏。

(3)饮食

马边彝族的食物以玉米、荞麦、土豆为主,辅以豆类、油麦菜、根萝卜、青菜。近年来,在涉农部门的支持、帮助和技术指导下,山区还种植了小麦、水稻、红薯等作物,增加了多种粮食,粮食产量大幅提高。肉类包括猪、羊、牛和鸡,它们被烹饪或烧烤。它独特的风味,它自己的民族风格的食物应该是荞麦饼,玉米饼,泡酒,肉,酸菜汤等。

(4)仪器

石器

1,石磨。由青石制成,操作时手握手柄推动,打磨为整木。

2.嘿。捣固柱主要用于捣固谷物,由一根粗硬的木头制成。

3.石臼。用于调味,如海椒、胡椒和大蒜。

4.水箱。用整块石头凿它。

木制家具

1,高大上的木板。直径约30cm,口呈葵花状。内外涂生漆,锅沿和外表面涂红黄漆,多用于盛饭、肉。

2.木碗。内外刷生漆,外部用红黄相间的漆装饰,用来盛汤和菜。

3.木碗。用彩色颜料画出猫眼、太阳、月亮等图案;用于调整食物,炒菜,面条或与酒一起使用。

4、酒壶。壶身呈椭圆形,酒壶两半扣合在一起,壶顶呈珍珠塔状,壶身饰有彩漆图案。一根竹筒斜插在锅肚上端至锅底。脚底中央到壶中央装一根竹筒,酒从脚底竹筒注入。喝的时候从壶顶的竹筒里喝。无论酒壶倒置还是倾斜,酒都不会溢出。

5.酒杯。用鹰爪、雁爪制成的高、小、精致的木制酒杯,称为“鹰爪酒杯”、“雁爪酒杯”;还有铜酒杯,银酒杯等等。

6、木勺。勺子部分呈扁圆形,手柄设置在勺子侧面,吃饭时作为勺子使用;还有一个大勺长柄的大木勺,用来舀锅里的汤。

竹制品

竹桶。口大底小呈喇叭状。它大约有30斤粮食。

朱升。圆形,测量装置,可以装3公斤玉米。

竹篮圆柱形,体积小,播种时种子可挂在腰间,也可用于采茶和收割;另一种是长方形或三角形,有大而稀的孔,用来装木勺。

簸箕细编,大圆平底,用于揉面和晒谷。

扫篮子。体积小,边缘有棱有角有细条,用来盛米饭或面条;底部有细眼的特殊筛子;由坚硬的竹条制成,是一个专门利用玉米的平面花园。

竹盒。按照一定的图案,呈长方形,边为棱形,有盖,用来装衣服或贵重物品。

一种用于收集垃圾、收集土壤、施肥和硬煮的簸箕。

篮子。嘴大底小,眼睛稀疏。它被用来给背部施肥和收割玉米。

皮革用具

铠甲,头盔用牛皮做成帽子形状,内外涂几层生漆保护头部;a为牛皮制成,穿孔有小方块,涂有颜料,与现成衣服相连,战时穿在身上保护身体。

护手器。牛皮做成筒状,戴在手腕上保护双手。

皮碗。牛皮制成,用来调炒面或当酒具。

铁器

铜碗。形状和用途与木碗相同。

铜锅。浅紫色铜铸,形似带盖茶壶,一般用于户外烹饪。

铜勺嘴又圆又平,有舀水的手柄。

苗族人的家用电器和邻居家彝族、汉族人的家用电器基本一样。

㈤传统节日

1,库什

Kushi,即彝族人过年。具体时间在农历10+05左右。过年前一个月左右,以自然村为单位,请看占星家选择吉日作为节日。为了更好地贯彻党和国家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有利于统一安排机关、学校的放假时间和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安排,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5438年6月+10月65438+2002年4月的粤府函[2002]99号规定:“农历十月初五为彝族年节,农业十月初五、六、七为彝族年节。”这样,乐山市的彝族年节就统一固定在每年农历十月初五、初六、初七。

在库什前准备好足够的年货。节日期间有许多禁忌,如不磨、不劈柴、不挖等。所以一般家庭在上半年要煮泡酒,年节要磨玉米稻糠、荞麦稻糠、油麦粉等主食,储备柴禾、蕨草。过年前两到三天推豆腐,点魔芋;大年初一要磨刀,扎好猪架,挖好地炉,准备好调味品(蒜泥,海椒,山苍子等。),晚上还要办家宴。彝族人称之为“觉乐机”,每年都要用猪油,用肉、魔芋、竹笋炒豆腐。小康之家,养了两年两头猪,要先杀一头,或者杀一只羊一只鸡,祭祖回乡过年。中国新年通常是三天,所以尽情享受吧。

在第一天,易称之为“武玉”,即杀猪。公鸡打鸣起床,打扫房间,打扫屋子,把垃圾倒在十字路口;在火坑附近的客人坐位,补上过年用的羊齿草后,把火坑里已经烧红的石头夹在盛有清水的木盆里,产生蒸汽,发出咝咝的声音。绕过过年用的煮锅、卧室、家居用品、拴猪的绳子后,将水倒在屋外,意在去污。彝族人称之为“额尔苏”。天一亮,女人就在屋外的炉子上烧开水,准备烫猪毛,男孩子则挨家挨户按猪。猪被推倒后,让它嚎叫。声音越高越长越好。杀猪时有专人捧盆(盆内先放盐、蒜、山苍子等调味品和水)收猪血,* * *看猪血是否纯正。红色叫“查”(意为热),注意防火防醉酒。紫黑色表示房子里有邪恶。深红色和浅红色是吉祥的。猪血多预示来年五谷丰登,牲畜兴旺;彝族的猪血有很多用途,我们要非常珍惜。如香肠、豆渣等。,原料要掺猪血。猪杀了之后,磨碎,用开水烫(或者用火烧)。头发刮干净后,抬到“Yangan”或“Bess”(用竹条做成的专用筐)或铺有羊齿草的地上剖腹。取猪脾、猪胆看运势,将胆囊挂在灵牌前的柱子上。比如,如果猪脾是平的,颜色是紫色的,边缘没有缝隙或缺口,就是吉祥的。如果不平,就会有人喝醉或者家里有邪气。苦胆多胆汁更好,预示来年五谷丰登,新年肥猪。立即取肝、肾、脾、胸肉,切成坨肉煮熟,彝族人称之为“色虎”。先将一些肾、脾、几片肝、几片肉、两片猪肉放入“苦杯”(木碗)或“瓦”(竹畚箕)中,围着锅做一圈,然后倒上第一碗泡好的酒,作为祭祖的贡品。没有灵魂的家放在卧室里祭祖,父母健在的送父母享用。祭祀安排妥当,然后请别人吃饭。吃完后可以送一些“色虎”和邻居一起品尝,表示家内外的人都会乐此不疲。

“色虎”是象征性的一餐。吃完“色虎”,还要做正式饭。

吃“色虎”前,要将鸡、狗、猫等六种家畜锁好、拴好,祭祖前不能沾猪血、猪肉。只有吃掉“色虎”后,六只家畜才能被放生。

在彝族新年的第一天,家人都很忙碌。晚饭后,家庭成员做他们自己的东西,如咸肉、香肠和豆渣。他们要到下午六七点,甚至晚上九十点才能做完事情。腊肉腊肠挂好后,火坑里升火,炕上熏生肉,日夜不停。

第二天,彝族人称之为“多博”,这是一个互相拜年的日子。公鸡打鸣起床,把猪心和猪肺剁成块,用竹笋和豆腐拌成心肺汤,天亮前吃完,意味着猪心和猪肺要早点吃完,来年的农活要早点干完。

早饭后,彝山寨到处都活跃起来,同村的人挨家挨户拜年。每次你去一个房子,你应该喊“嘿...哦...新年快乐!”(给罗拜年),主人喊了一声“哦,博,拜年”(欢迎拜年),然后进屋。主人舀了一碗起泡葡萄酒招待客人。客人客气地接过酒后,称赞酒的味道,问主人“戊己乌勒战”(猪的脾胃是否吉祥)。主持人给出了满意的答案后,还问了客人关于脾胃的问题。有的客人还用手指量主人家挂的肉的肥瘦。

彝族人非常好客。拜年以礼相待,酒肉相待,不管陌生人熟人。远道而来的拜年,无论是亲人还是陌生人,都要主动询问客人的姓名、家庭赡养情况、居住地、家庭近况、粮食收成等。,使人感到陌生,他们的娱乐活动主要集中在这一天,如摔跤,口语比赛,牛牛帮(唱歌),打牌到天亮。

这一天,还有“阿依舍姐”的集会。早上自然村的孩子带着煮好的猪蹄和泡好的酒到指定的地方分享,寓意团结友爱。

第三天,易称之为“乌”,意思是吃猪肠。下午五六点采摘新鲜蔬菜,用香肠汤煮。据说以后吃肥肠汤意味着来年才能吃到粮食,以免造成夏季饥荒。这一天,所有外出拜年的家人都要回家过夜。据说过年回来的祖先在回去之前会给所有的家人称重,以确保他们的健康。还应该把膨胀的猪膀胱拍在墙上,留个记号。那些有着又大又深的印记的人将会在新的一年里在猪又变得又大又胖。

第四天,易称之为“阿普济”。公鸡醒来,在锅里烤几块薄薄的荞麦饼,意思是路上带去给祖宗吃;把三天前供奉给祖先的肉、饼等祭品烤好,放在祖先坟前。然后舀一点猪饲料,放在猪槽里,把拴猪的绳子绕一圈放在不好的地方叫猪吃。意思是祖先要走了,请把新年猪带走。这时候如果养了一户有猪有狗的人家,男主人就会出门站在山头上和公鸡一起唱歌,吐气“哦——哇!哦——哇”狗在叫,有的还呜枪。它意味着送走祖先,猪和狗将在来年猎杀更多的野生动物或召唤宝藏。祭祖完毕,拿出过年过节时祭祖的酒肉,先把肝片、肾、脾给长辈,再和家人分享。

以后每个家庭都要背上酒、肉、荞麦、鸡蛋等食物,带着孩子去看望公公婆婆和叔叔伯伯。

2、旧的

彝语的索九是汉族“松九”的音译。时间是大年三十的前一天晚上。家家推豆花,煮年货节彝族人专门留下的猪尾巴和大腿肉。一个富裕的家庭应该宰杀猪、羊或鸡来庆祝。祭祀祖先的灵魂。

3.杜燕

彝语的杜衍是汉语端阳的音译。它是汉族的端阳节,也是彝族的节日。据说端阳节会做如下农活,青苗会遭受虫害、干旱或涝灾,所以这一天一般不做农活。一大早,家里拔一把草,在门口挂一个蒜,寓意辟邪;如果家里有年幼的孩子,把大蒜和姜黄串起来挂在孩子的帽子和衣服上,可以避免瘟疫;有的上山找天麻储存作为备用药。据说这一天采集的天麻对治疗风湿病和哺乳期妇女的乳房疼痛和乳腺炎特别有效。

端阳节要做豆花,有的要杀鸡庆祝;因为干不了农活,我们都在家里放松。年轻人不甘寂寞,盛装打扮,穿新衣新裙,互相邀约,三五成群去镇上玩。每年县城的大街小巷都热闹非凡,随处可见衣着鲜艳的彝族青年。

第二,礼仪

(1)婚姻

民主改革前,马边彝族的婚姻与奴隶制紧密相连,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家族供养外婚和彝族内部通婚制度。

马边诺岗人为了保持自己血统的“纯洁”和“高贵”,绝不会与杰岗的家族分支及其以下的掘客和夏西通婚。一般情况下,黑帮不嫁给挖掘者,而挖掘者也不嫁给夏·。杰刚和迪迦的婚姻是自贬的,所以一般杰刚不敢轻易和迪迦结婚。只有可怜的杰刚出不起高价娶迪迦。

马边的诺岗、结岗都没有与其他民族通婚;同一个家族分支内部不通婚,姑姑姑父优先结婚。彝族谚语说,“姨家的女儿不用说,都是舅家的媳妇,姨家请舅家的女儿做媳妇也不费力气”。一般情况下,舅舅的女儿可能会嫁给舅妈的儿子。姑姑的女儿,姑父家,说她在招人,别人不能再招了。如果舅舅家不注明招聘,舅妈的女儿就嫁给他,结婚的时候给她礼金。如果舅舅家已经注明招亲,舅妈的女儿另嫁,男方也要再给舅舅家一块银子作为开场钱;表亲是不允许通婚的,彝族人的姑姑、表亲之间的亲属称谓与自己的兄弟姐妹相同,俗称“麻子”、“尼莫”。它的意思是兄弟姐妹,“阿姨和堂兄妹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但不同的是他们不住在同一个房子里。”

马边彝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制也存在于少数约定的伴侣和富有的伴侣中;一般是没有孩子或者有了孩子又娶了第二个老婆;有的人因为换房,有了二奶,有了三老婆,却没有小老婆这一说。不像汉族的妾制,各有各的门,夫轮流住。

转让,易称“石”。丈夫去世后,女人还在育龄期,应该传给丈夫的兄弟。按照“我哥死了,我牛死了”的习惯,先尽力做兄弟。如果没有兄弟,就要按血统推他们。如果同行中没有合适人选,也可以调任长辈或晚辈,但上下辈不超过三代。侄女可以转给叔叔,继母可以转给儿子,儿媳可以转给公公。但堂兄妹不能传给丈夫的父亲,因为姑姑的女儿是父亲的侄女。亲生母亲不能遗传给儿子。

彝族妇女结婚时必须支付高额的嫁妆(身体价格)。聘礼钱视家庭的社会地位和财产而定,从几十两到几千两不等。夏和一小部分挖指甲的女人都是被她们的主子嫁出去的,只有性有价,没有性有价。

此外,还有姐妹* * *嫁夫,大姐改嫁姐夫,少部分婚姻被抢的情况。

1,做媒。彝族人称之为“富何俊”或“富夏目”。以前马边彝族崇尚早婚,父母包办婚姻。一般男女在童年时,由父母或亲戚(家庭赡养)包办,委托媒人牵线搭桥,算命结婚。一般来说,有两种形式:

一、男方家看中一个有名望的家庭,有待嫁的女子,就请媒人(多为有做媒经验的男子,易称“富母错”)到女方家撮合。媒人到女方家,先向对方说明来意,再介绍男方家庭的家世、家世、年龄、性格。征得同意后,我问我值多少钱。女方家提出初步价格后,媒人将女方家的要求转达给男方家。男方家对女方家提出的要求商量商量后,让媒人把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女方家。这样重复了很多次,媒人来回跑了好几次。订婚要双方同意才能开始。

另一种是好心的媒人,认为男女适合结婚时,先向男方家或女方家提出结婚的想法,征得同意后,代表一方向另一方求婚。订婚只有在以同样方式获得双方同意后才能进行。

近年来,马边彝族的婚介和婚姻促进有了很大的改善。尊重男女双方意见的趋势普遍存在并日益增强,这并不比骨骼和家庭地位的形象更好,并且存在大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后男性要求媒人充当媒人的自由婚姻。

在过去,墨寇(相当于主管)或节日负责人充当约定伴侣订婚的媒人。大部分订婚宴都是由和媒人同级的家庭成员和邻居参与的。

2.订婚。彝族人称之为“俄木”。做媒协议达成后,男方选择吉日,通知女方家人订婚日期。当时男方家请了几个人带着大部分彩礼钱(彩礼钱不能一次付清)和酒去女方家。快到家的时候,女方家的姑娘象征性地往客人身上泼水。进入房间坐下后,客人向主人说明来意,并向对方支付订婚费;对方用一个装满玉米籽(荞麦籽或豆籽)的簸箕来收订婚钱,拿出一点现金(一般是五元、十元、几十元)作为礼物送给客人(注意在民改前送鸡);然后杀猪待客,取出猪胆,观吉凶(彝族人称之为“无极乌勒贺”)。如果胆囊又大又黄,胰脏又直又肥,象征吉祥般配,就可以订立婚约;如果胰腺是卷曲的,就不匹配。看运气好坏是有象征意义的。一般不能以胆脾的吉凶来决定两家结婚与否。就算胆脾凶猛,也会自圆其说。第二天,女方家也派了几个人去男方家。男方家也杀猪待客,取猪胆胰脏看吉凶。至此,订婚仪式结束。

“俄查谟”后,双方不得反悔,男女双方不得随便与他人结婚、发生性关系。如果一方毁约,对婚姻食言,会以“一蛋赔二”的方式对另一方进行经济补偿,还需要喝酒洗脸和“一茶多”(意为喝热汤,杀猪宰羊招待对方作为礼物)。

3.送嫁妆。彝族人称之为“北爵如”。订婚后,男方家根据女方年龄决定结婚日期。女人17,19,21,23等都可以办婚礼。婚期定下后,离婚期约1个月时,男方派人把准备好的嫁妆——百褶裙(和一些钱)送给女方,并把剩余的嫁妆和一对小鸡、一只猪送去,用短信通知她婚期。

婚礼前三至九天,新娘节食,只吃一点鸡蛋和水,防止离开时在路上排便;因此,有些人无法养活自己,卧床不起。

结婚的第一天或前几天,女方家会举行“阿米西”(意为与女子结婚),一般持续两天;第一天,“威亚”是一个家庭成员的宴会。之前要通知亲戚“阿米西”的日期,然后亲戚们会成群结队,带着酒,钱等等去朝鲜。因为娶女人是家庭成员容易集中的场合,所以长辈们打算领着年幼的孩子,把自己介绍给其他前来拜年的亲戚,以便以后互相照顾。这种情况下,吃舅舅钱(彝族称之为“俄妥儿”)和舅舅钱(彝族称之为“潘俄妥儿”)的新娘的亲戚、舅舅,不仅送一桶泡酒,还送去内脏的整头猪。场面非常热闹。晚上,女孩们围着将要结婚的新娘唱告别歌。歌曲很美,包含悲伤的曲调,让人感到悲伤。

与此同时,男方家也在婚礼当天的第一天举行“Vijay”招待亲戚。

结婚前一天或几天,男方送来奇数个青壮年男性,其中7,9,11...去拿一坛子酒,两头小猪和其他彩礼给女方。其中一个一定是新郎的弟弟、堂弟,背上戴着帽子,彝族人称之为“仙木贝”。

当新娘的迎亲队伍进入新娘家的院子或大门时,新娘的姐妹和同伴们就冲上去,一边玩一边往新娘的迎亲台上泼冷水和锅灰。水花和笑声充满了门,直到女子的长辈上前阻止迎客。亲戚们进屋,把酒和猪递给管家,主人向客人敬酒,主人和客人互相打招呼,喝了酒,然后吃饭。饭后将举行摔跤比赛,主客双方选择一名儿童进行比赛,然后进行成人比赛。到了晚上,主客各自产生一个好的歌手来进行歌曲的比拼,称为“卓”或“帮”,直到有一方让步,所以常常通宵达旦。清晨鸡叫时,给新娘打扮,穿上新衣,把头发梳成单辫。姐妹们唱“婚礼歌曲”以示告别。黎明时,新娘穿上新的毡制衬衫,戴上新娘的花帽子,遮住脸和胸部。新郎的兄弟或堂兄弟把新娘驮在路上,然后婚礼宾客轮流代替(解放前的长路需要马,人骑在马背上)。去给新娘送行的人数没有限制。大多是兄弟叔伯,还有一两个姐妹侍候新娘。在运送新娘的途中,禁止在山脊或石板上休息。如果新娘需要更换,她必须用线毡铺地板,以便新娘在更换之前可以坐下来休息。途中不能过桥,要涉水而过。在背新娘过河时,其中一个背新娘的男生身体强壮,其他人并排排成两排,手挽手,尽力帮助新娘和新娘安全过河。避免新娘淋湿落水,是不吉利的。比如在路上,我遇到了另一个婚礼团队。对于过时的,双方都要千方百计保持在对方之上,有的甚至要走一两里路才能避开。如果实在无法避免,两个新娘要互送缝针,意思是姐妹同时结婚,不分彼此,互不催;路上的站数必须是奇数,最好是9个。如果路途遥远,新娘在途中过夜,那就只能呆在野外,不能住在一家。

婚礼新娘到来之前,新郎家在房子附近搭了个临时棚,准备酒肉等待。新娘离婆家几里地的时候,新郎派几个年轻人带酒去见亲戚,以示尊重。新娘到了,就把自己放在棚子里,打扮得整整齐齐,才进家门。一位老人把新娘头上的红蓝线摘下来,放在新房的门槛下(红蓝线是女性初婚的标志,再婚女性没有这个标志)。在新娘家人指定的伴娘陪同下,将新娘带进房间。此时,主人家开始招待客人,十个人八个人一堆,席地而坐。凡来祝贺者,不论亲友,不论有无礼物,必赐酒肉,或吃或取,听之。同时,大嫂还特意为新郎新娘做了荞麦面,并梳理了新娘的头发,将单辫梳成双辫。梳理好头发后,新郎的哥哥会把新娘从新房子抱到大厅。欢送会上的男生借此机会,和男女生们逗着玩,抓着他们的头,以此向女生要饮料。过了一段时间,双方派出角力专家在屋外角力,婚宴的负一方要调整阵容,争取回来。最好双方都是平局。之后,主客围坐火堆边喝酒边比划文字,每一方选一个学识渊博、语言流利的人参加比赛。男方将礼金交给送礼人(不是直接给自己,而是由一个送礼人代表团体收取)。欢送会回家时,主人带酒到路边为客人送行。婚宴结束了。

复婚新娘在婆家住3到11天再回来(有些在婚礼当天)。新郎带领5到9个亲友,带1到2只羊,一坛酒,一些荞麦碗,煮鸡蛋等。,和新娘一起回去看望公公婆婆。新娘刚出婆家,新郎的姐姐或哥哥叫住她,抱住她,回头看看婆家,意思是记住她,告别公婆和兄弟姐妹。

到了新娘家,新娘先在屋外的桃李树下和竹丛下盛装,打扮成刚结婚时的样子,然后新郎新娘紧跟进屋,其他人不能在门口挡路。这时候新娘的姐妹们想尽办法往新叔叔身上泼水,但是一定不能误溅到新娘身上,于是诡计多端的新郎经过这个关口的时候就进了新娘旁边的屋子,一点水都没有。进入房间后,将礼物交给其他负责人。岳父一家举杯迎新叔,新叔借花献佛,先敬丈母娘,以示敬意。然后一个人向他的岳父、叔叔和长辈敬酒。女人宰了新郎带来的羊,招待客人和前来庆祝的邻居亲戚。第二天,新叔叔和他的亲戚回来了,岳父要给女婿一定的礼物,或者是钱,或者是鸡。新娘住在她父母家。

住了一段时间后(一般不是除夕),婆家在吉日举行仪式回娘家。彝族人称之为“西门约拿阿姨”。公婆派新郎的哥哥去迎接新娘回来。新娘由父亲、叔叔、兄弟、伴娘(可以由姐妹承担)陪同到婆家,婆家宰猪宰羊待客。所需的牲畜和酒,如果新郎的姐妹结婚了,就由她们承担。同时婆家要给亲戚送钱送物。第二天,新娘的父亲和哥哥转身,留下新娘和伴娘暂时住在丈夫的房子里。在此期间,婆家会邀请毕摩举行祭祀仪式,新娘也会和婆家一起接受“Okihe”(在全家头上旋转猪、羊、鸡,以求消灾祈福)。毕摩在念诵招魂经时,将新娘的名字念入婆家行列。从此新娘就是名副其实的婆家,每次祭祀新娘都要参加。

祭祀结束后,新娘可去可留,如归故里,男方不再派人迎接。以后,丈夫负责三请四接待,新娘在节假日、农忙季节、祭祀活动时可以自由往返。

婚后坐娘家的女人,不管年龄多大,都不及时到婆家落户。在娘家坐月子没有固定的时间限制,或者一年,三五年或者更久一点。直到婆家要求或者新娘怀孕了才会正式落户婆家。女人怀第一胎时,娘家会送一顶荷叶帽给女儿戴,表示她已经做了母亲。

人民改革后,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彝族青年男女的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在移风易俗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婚姻简单,手续简化,婚姻有了很大的改善。

(2)葬礼

马边的彝族人死后火化。丧礼一般包括穿寿衣、服丧、出门吊唁、灵魂穿越四个过程。

穿寿衣的病人死前,身边绑一只羊(也可以用猪)。当他死的时候,一个特殊的监护人会把羊勒死或者用鸡杀死他,以示他会和死者的灵魂一起升天。

对死者遗体的哀悼落实到位,家属痛哭流涕,同时鸣枪或开炮报丧。听到哭声后,邻近的家庭前来吊唁。老人们安慰着死者的亲属,年轻人则帮着家人做家务。

火葬场一般选在村子附近的山上,火化的地方挖个坟。坑上东南西北呈“井”字形摆放着四根粗大的生柴,上面堆放着其他烧尸柴(男九层,女七层),地上放着湿柴。尸体连同担架的头一起放在朝东的柴堆上,上面铺着树枝,供品:玉米或荞麦各一个,用竹篮装好,一个装满水的木盆(彝语为“库郎”)和一个木勺(彝语为“彝的统治者”),放在它的侧面,然后由它牵出的火把为“措白社稷”(措白社稷)所用。这时其他人都回来了,只派了几个人在离坟地一定距离的地方用“措白社稷”烧了一把火,坐在周围等着焚尸。火化后,将骨灰埋在坟里,用土盖上,立起5至7块石头(7男5女)作为墓志铭。如果死者是老年人,火化后,骨灰会撒在深深的竹林里,祈求逝者保佑后代,像竹林一样枝繁叶茂。在墓地翻土后,撒上荞麦种子或油菜籽。

灵魂死后几十天,几个月,或者几年,子女要请毕摩选个吉日,去火葬场做个灵牌,然后带回家祭拜,让逝者的灵魂从此得到寄托,在彝族称为“马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