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少儿智慧潜能的成功案例有哪些?
家庭教育既十分重要又很复杂,不易把握。目前在世界各国,家庭教育方兴未艾,渐渐已成为一种时尚,但仍普遍存在较大的误区。理论阐释对于研究人员很有必要,可光讲道理对于广大家长来说在理解与接受上难度较大一些,最好用一些有代表性的事例说明。为此,我们整理出中外家教园地里科学与艺术领域结出的绚丽的“花朵”。看他(她)们在孩童时期曾经受到怎样的家庭教育影响,虽然不能依样画葫芦地硬性模仿,但肯定能从中得到一些教益和启迪,从而改善与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水平和状况。
1.卡尔·威特的家教观念与智力开发
卡尔威特是德国的一名牧师。他通过训练自己的孩子而创造的开发孩子智力的方法在欧美国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德国教育问题学会在一次开会时,有人在会上说:“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天赋而不是教育。”卡尔·威特反驳说:“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成为天才还是庸人,不是决定于天赋的多少,而是决定于从生下来到五六岁时的教育。就是那些只具备一般禀赋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能成为非凡的人。”当时,会上的人都反对他的说法。卡尔·威特说:“只要上帝给我一个孩子,而且你们都认为他不是白痴,那我就一定能把他培养成为非凡的人。”卡尔·威特生了一子,取名小卡尔·威特。小威特不仅不聪明,而且还有点先天不足。邻居们背后议论纷纷,“这样的孩子,就是教育也没什么出息,白费力气。”小威特的母亲也失去信心的这样说。可是,老威特没有为此丧失信心,他认真教育起小威特来。可是,就是这样的孩子,卡尔·威特却取得了惊人的家教成果:小威特八九岁时,就已经能够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拉丁语等六国语言,通晓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九岁时就考入了莱比锡大学。这个大学的校长说:“九岁的小威特已经具备了十八九岁的青年们所不及的智力和学力。这是他父亲对他实行早期教育的结果。”1814年4月,未满14岁的小威特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两年之后,又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
正是由于老威特的教育得法和谨慎引导,小威特才避免了某些被称为“神童”的少年通常要犯的骄傲狂妄的毛病,也避免了历来所惯见的“10岁神童,15岁才子,过了20变庸人”的厄运,使小威特在学问上始终盛而不衰,成就非凡。
2.莫扎特父母所创造的奇迹
在法国巴黎一个音乐会上,一位7岁的幼童为一位著名的女歌唱家弹钢琴伴奏。幼童听她唱了一遍后,就能不看乐谱,自由地伴奏,从头到尾一点儿也不错。女歌唱家再唱一回,幼童又在琴上另做新的伴奏。每唱一回,幼童的伴奏都变化无穷,和谐动听,听众们惊叹不已。这位7岁的幼童,就是被欧洲人称为“十八世纪的奇迹”的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
这一“奇迹”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与他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莫扎特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附近的一个小城萨尔斯堡,他的父亲叫列奥波里德·莫扎特,曾在大学里学过法律,由于有音乐才能,担任大主教宫廷乐师,是个优秀的小提琴手、作曲家和出色的乐队指挥。
3.海伦·凯勒父母的教子方法
海伦·凯勒是美国著名的盲聋作家、教育家。
海伦·凯勒从小因病盲聋,经过刻苦学习,成为作家,出版了《冲出黑暗》等许多著作,而且掌握了5国文字。她周游世界,为人类的进步和福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海伦·凯勒面对盲、聋双重痛苦,克服重重困难,用自己的行动向世界投放希望之光,证明了这样一条真理:残疾成天才,家教是关键。
4.“早期诱发”的家庭教育结出的硕果
西方一名著名教育家说:“不正确的教育方法曾经毁灭了无数可以成为天才的孩子。”这位学者之所以这么说是有充分的依据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块园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园丁。所以父母最初的家庭教育方法对于孩子的未来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