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漂移盛行在什么时期?
也许在只有一块原始大陆时,在经过千万年的黑暗雨期后,因为自身温度降低和缺少阳光照射,地球进入了一个寒冷时期,寒冷期让主要位于北半球的较高纬度的古大陆覆满了冰川,海底生命也许已经在海洋中诞生了,但是低温让它们进化缓慢,海洋上漂满了冰山,南北极地海洋结成了冰盖,这个冷期又不知持续了几千几万年。
然而,就像地球必然会因热(对流快、大雨期)而冷(因与阻挡阳光热能)一样,地球必然会度过冷期,进入一个比较稳定的温暖期。因为低温使水蒸发缓慢,空气对流大大减小,地球上的大雨期结束,大气层不再因阴云密布罩住阳光照射,太阳在地球上空缓慢地露了出来,苍白的阳光抚摸着这个玲珑剔透的冰冷的银色星球。地球在冷黑无雨的寒季不知渡过几千几万春秋,终于缓慢地迎来了它的初春,早期的冰雪消融会是相当相当地缓慢,阳光在地球近日点照过来还好点,但是巨大的寒冷会在空中就将太阳热量吸收干净,单是温暖地球大气层就不知需要多少轮回年。
然而地球毕竟在慢慢温和,冰盖在缓慢融化,雪水汇入海洋。我想,冰盖融化过程推动了古大陆的分离。在当时的地球上,冰的面积虽然巨大,大陆上覆盖着的冰盖也许远远超过了大陆的体积,然而,冰毕竟是较轻的物质,而且易碎,融化开始后,冰与大陆结合得不再那么紧密,在地球自转力作用下,它开始松动,冰会先成为旋转力征服抹平的对象,它要把突出的冰盖挤碎填到海里去,巨大的冰块在旋转力的作用下开始崩裂,缓慢向低处滑行。
不要小看冰滑行的力量,它严重地撕扯着陆地,使本来就承受着旋转力分裂作用的大陆加剧分离的趋势,终有一天,巨大冰块轰然滑入海洋,海洋水位大幅上升,淹没了一部分陆地,这时候的陆地可能不会随着冰盖断裂而分离——肯定是这样,冰层的承受力比陆地岩石要差许多,它会早于陆地解体,陆地看起来还是完整的,然而冰盖解体滑入海洋的力量却使陆地承受了巨大的分裂力,陆地的裂痕与大冰盖体的滑行轨迹有关系。也许,最大一块冰盖向右(东)滑行(因为大陆隆起的对面有地球上最深的凹陷),因为体积大、速度快,它使整个大陆东部出现一条贯通南北的裂痕,后来大陆在旋转力作用下,顺着这条裂痕断裂开来,断裂大陆顺着地势滑向地球最深的凹陷,这就是今天的美洲大陆。另有几大块冰盖顺着地势向南滑行,大陆在隆起后,这些部位也凹陷下去,令南半球的地势更低,冰盖的下滑力撕扯着古大陆南部令它出现裂痕,在旋转力作用下终于断裂下来成为几块,它们顺着地势向南漂移,在凹陷处停留下来,形成非洲、大洋洲、南极洲三块大陆。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次的冰盖断裂主要是大断裂,大块冰盖滑向海洋,从而使古大陆上的冰盖变得支离破碎,但仍然到处是水,在古大陆的高纬度,因为寒冷,冰盖几乎是完好无损的,所以北半部分的古大陆没有受到冰盖滑落力的撕扯,又因为在高纬度受到的旋转力较弱,所以这部分陆地一直比较稳定,这就是现在的亚欧大陆,地球上最古老、最稳定、又最有活力的大陆,其它大陆都是它断裂出的肢体,没有再生能力,都会沉,而只有亚欧大陆是活的有生命力的,它直接与地球心脏相通,可以稳定地再生。所以,从根本上说,各大洲的地位命运并不平等。
残存冰盖下的大陆表面上仍是完整的,此时的大陆依然是寒冷的,生命在海洋里缓慢进化,一块冰雪纵横覆盖的大地,生命是怯于登陆的,然而气候毕竟在缓慢变暖,低纬度的冰雪在逐渐融化,顺着冰盖滑向海洋时在陆地留下的沟壑,冰水流入海洋,河流出现了。山川河流先在低纬度大陆出现,生命活力当然也会从河流逆流而上,首先在低纬度区登陆。
我想,大陆的断裂漂流是陆续进行的,首先断开的可能是美洲大陆,因为现在成为太平洋海底有地球上与大陆隆起相对应的最深的凹陷,地势低下给大陆东部很大下滑的引力,加上冰盖滑入海洋给大陆东部造成的贯通南北的裂痕,在旋转力作用下,这部分大陆断裂下来,在地幔层次上向右边的凹陷处漂移。
大陆漂移过程并不是自由自在的漫游过程,因为是坚硬的固体强行在固体中移动——表现为一部分地幔向另一部分地幔挤压,这会让地幔形成褶皱,逐渐隆起,形成一系列的褶皱山脉和褶皱山区,大陆的移动挤压是大多数山地的主要成因。总应该是在它移动的前方推动形成褶皱山区的,所以美洲大陆的东海岸会有一系列褶皱山区出现,太平洋上的岛屿山区也主要位于东部(如台湾岛上的台东山脉),这说明这些陆地都是在向东漂移——亚洲大陆并不是太明显,说明它不怎么移动,但它断裂出去的岛屿确实在向东海的凹陷处漂移,非洲也还在继续向海洋深处漂移。但如此看来,美洲大陆并不是从古大陆东边断裂出去的,而是从大陆西部断裂下去的,一直向西飘移,因为美洲大陆的褶皱山区都位于东部沿海,美洲,是面向西方、背对东方倒退漂移的美洲,它在一直远离西方,它漂移的目的地不是与大陆东方会合,而是地球最深的凹陷处——太平洋最深的马里亚那海沟部位,最终它会沉入这一地区,就像亚欧大陆外围的岛屿们一样。非洲、大洋洲都在向海洋深处滑落,所有的陆地都有滑入海底填补地球凹陷的趋势,只有亚欧大陆例外,它是唯一一块原生陆地,是地球凹陷产生的原因。
火山、地热是地核力量的显现,地核作用力会形成陆地和海洋分野,旋转力会将陆地打碎,漂移填海,企图抹平海陆分野,而陆地的断裂漂移形成的地幔挤压则是形成褶皱山地的主要力量,也是地震的根源。地震是陆地地幔漂移中对海洋地幔不断挤压,挤压力会使相交的两处地幔都发生褶皱隆起,形成褶皱山地,这是在地幔韧性压力许可的压力下出现的地貌,如果超出地幔韧性,地幔就会突然崩断崛起成为陡峭的断层山区,断裂的另一半或者会相跟耸起,或者会轰然垮入地幔,每一次或大或小的造山运动(尤其是断层山)都会引起规模不等的地震。
或许我们一直没有足够重视地球自转移山填海的同化作用,它的目的是要消除不平,让地球每一个角落都平滑整齐,在陆地上它欲削平高山,但这个企图却因它自身的旋转不能实现,它让陆地向海洋深处移动去填补凹陷,结果却在移动压力驱使下形成了更多的断层山区,地球表面变得更不平坦。我们担心地球自转变慢抑制了地核的造陆运动,再也没有新的陆地产生了,剩下的时间就是任凭旋转力把陆地剥碎,一点点重新填入海洋深处的凹陷中,这确实是很慎重的忧虑,然而有一点可以聊以庆幸:自转变慢同样降低了旋转力对地表的剥蚀作用,移山填海的速度放慢了,大块陆地的位置看起来仿佛很稳定,不再向深海中滑去。地球正当年富力强,心态稳定,一切按部就班,井然有序。也许是吧,然而力总是会有极限,我们看到美洲西海岸那些地幔受挤压形成的褶皱山区,有一天太平洋地幔会终于支撑不了下滑的美洲地幔,褶皱会突然断裂,美洲大陆会迅速向太平洋深处滑落,这是真的,因为旋转力的减弱的作用虽然是双向的(即让地核活动减弱生不成新的大陆,又减弱了地表移山填海的能力),但是地势的高低形成的走向趋势却是不会改变的。
人们总爱乐观地说,地球已经存在了四十亿年,它还会稳定地存在四十亿年。然而,地球的存在与生命的存在之间不能划等号,与大型动物与人的存在更不可画等号。地球存在了四十亿年,直到四千万年前,大型动物才开始多样化,直到几十万年前,原始人才由类人猿进化出来,而直到几千年前,人类才由无历史记载的原始阶段向文明迈步。从过去看,地球史上属于人类史的时间非常短,当然我们没法乐观到以为以后的地球会一直属于人类。也许能,这要看人类怎样使用道化赐予的创造之宝——智力。
美洲会是从古大陆的西侧断裂下来一直向西漂移,非洲、大洋洲、南极洲从南部断裂,断裂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岛屿,像英格兰群岛、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岛、撒丁岛等等,地中海是断裂后形成的内海。东部断裂下的陆地也有很大的。并且我觉得古大陆东部断裂漂移是最早发生因为它离着地球深凹陷处最近,从此处滑向海洋的冰盖块也许是最大的,断裂漂移的陆地面积也会相当大,(说不定比美洲还要大),然而深陡的太平洋海底凹陷吞没了它,使它较快地沉入了海底凹陷,重新化为地幔的一部分,它断裂形成的小块陆地环绕着亚洲,从北到南有格陵兰岛、日本列岛、台湾列岛、马来群岛等所有环太平洋的岛屿,甚至包括漂到南半球的新西兰群岛、澳洲大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东海蓬莱仙山的传说,直到现在还有美得莫名其妙的海市蜃楼出现。这所谓的蓬莱三仙山(大小瀛州岛)就是古大陆东部断裂下来漂移入海洋深处的陆地,人们看见它的时候,它已经快要全部没入太平洋海沟凹陷中了,只有很少的一点露出海面,看起来像几座浮浮沉沉、渐行渐远、虚无缥缈的岛,到了两千多年前的秦始皇时代,这块陆地已经基本上沉入了海底,也许因为海浪推动或地壳移动,会偶尔凸现出来,这令人们惊为神异,于是始皇动用权威,发出几十条载满童男童女的大船出海去寻找海外仙山,以那时的航海技术,一去不复返完全在意料之中,在沉入海底的那一刻,如果还有人活着,它会发现找到了,他们终于如愿以偿,和“仙山”长眠在一起。
所有传说中忽隐忽现、虚无缥缈的仙山其实都是被旋转力从古大陆分离出去去填补海底凹陷的小块陆地。这是所有岛屿的命运。
现在的欧亚大陆应该是古大陆的残存体,然而它们也已被旋转力作用得支离破碎了。在纬度较低的位置,旋转力作用强,欧亚大陆已经被一连串内海海峡所分离,只有旋转力较弱的高纬度区,古大陆还保存得比较完整,这就是从北欧到西伯利亚广阔而古老的大陆地区。这是古大陆受力最小的区域。最后的冰川从这里融化,在地势和旋转力的作用下向南滑行,穿过整个欧亚大陆,划入南太平洋中,这可能就是所称的第四纪冰川时期,地球上最近一个冷期,从那以后,地球真正变得温暖了。
第四纪冰川时期,非洲、澳洲、美洲可能已经与古大陆完全分离了,最有力的佐证是这些洲没有冰川滑过后形成的沟壑纵横、千姿百态的溶岩地貌(喀斯特地形)——我不很清楚,如果有哪个洲上有喀斯特地貌,说明直到第四纪冰川时代,它仍是与古大陆相连的(也不是绝对的,分裂出去的大陆也被冰川覆盖的可能性也有,此后融化破碎,划过大陆形成喀斯特地貌也为未可知。)。
在最后的冰川横过大陆滑入海洋起,地球陆地基本上处于冰川时代,陆地在冰川时代就已经开始漂移,漂移经过的区域影响了陆地的气候,影响陆地生命的进化历程。
冰川时代可以分为几个时期:冰盖覆盖整块古大陆的完全冰川时代;在气温有所回升和旋转力作用下冰盖破裂解体大范围滑入海洋的冰川大滑落时代;此后就进入了参差错落的不完全冰川时代。在这个时期,低纬度的冰雪逐渐消融,顺着冰盖滑入大海时在陆地划出的沟壑流入大海,河流形成了。大陆北部高纬度上的冰盖还完整地保存着。古大陆的活力先是从较温暖的低纬度开始,而低温的北部高纬度大陆长期处在原始的冰封状态。大概就在这个时期,在西、南、东方向上断裂漂移。生命在低纬度温暖陆地上逐渐兴盛,随着陆地的漂移,不同的物种被大陆带到了不同地方。这个时期可能就是所谓的寒武纪生物大爆炸时期。寒武纪属于冰川三期时代,受冰川影响,地球气温仍不高,所以寒武纪动物大多是冷血类的两栖动物。植物以耐寒针叶林和从海洋植物进化出孢子蕨类植物为主。在原始的处女陆地上,这些动植物空前繁荣地发展起来。这个时期,统治地球的动物就是恐龙。
第四期冰川时代的到来结束了陆地的第一个生命繁荣期。这个时期开始的原因是地球气温继续上升,冰川线不断向北推移,北部大陆的冰盖开始松动,加上大陆断裂漂移引起的一系列剧烈地质活动——地震、火山喷发、造山运动、令这块古大陆再也不能安稳沉睡,因为振荡和融化,北部冰盖开始断裂解体顺着地势向低纬度滑动,滑过整个欧亚大陆,掉进南太平洋中。这个过程就是第四期冰川时代。
第四期冰川时代是地球上又一个完全的寒季,冰川在整个欧亚大陆上蔓延滑行,一度覆盖了整个大陆,身体小巧灵活的两栖动物来得及重新躲入水中,但大多数的大型动物在这个时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庞然大物的冷血两栖动物时代宣告结束。澳洲会是一块在三期冰川时代就断裂漂移出去的大陆,因为到现在爬行动物在这块大陆上还相当繁荣昌盛,还有其它一些看起来稀奇古怪的动物种类。这些动物既是适应热带(不对,澳洲生物圈基本属于南温带,与古大陆有近似的气温条件——所以,澳洲动物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冰川以前古大陆爬行动物的风貌。)
第四纪冰川是最后的冰川时代,从此以后冰川不再统治大片的陆地,温暖的陆地时代开始了。
冰川时代让陆地变得沟壑纵横,山川湖泊、河流参差纵横,空间地理环境的复杂化为物种的多样性创造了条件,气候和环境影响着物种进化的程度和速度,宇宙进化到生命链条,看起来是气温——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力——对演化进程起着决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