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东西不是调皮,是脑子发育快!孩子每丢一次东西,就变聪明一点。

家长经常抱怨:宝宝总喜欢扔东西,反正不管用。我能怎么做呢?

孩子扔完不听,下次还会继续扔。我和孩子的爸爸每天帮她捡东西。很多家长对这个问题深有体会。如果一个人不小心,他不得不清理地板上的食物、餐具和玩具。那种心情...家里有很多玩具,有各种各样的玩法,但孩子就是喜欢随手扔东西。

这是什么鬼东西?小孩子总有扔东西的习惯是怎么回事?家长如何引导孩子改掉这个“小毛病”?

宝宝扔东西是一个开发智力的过程。

扔出去的东西都会掉下来,掉在地上的方式也不一样:玻璃掉下来会碎,乒乓球掉下来会弹几下越跑越远,水球或者西红柿扔出去会溅汁。

家里好奇的宝宝,用这种方式探索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慢慢了解世界,认知能力在提高,是开发智力的过程,难道不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吗?

宝宝家长要提供足够的扔东西的机会,让他们更快的停止扔东西。

比如豆包,轻便易抓的球,海绵飞盘,围巾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推荐阅读:儿童大脑发育需要五种感官,听觉是语言发育的关键。

宝宝扔东西,是运动技能的成长。

随着上臂力量、抓握能力、手眼协调能力等运动技能的发展,1岁到1岁半的宝宝会开始扔东西。

所以,扔东西是宝宝成长的表现,应该是让父母开心的事情。这时,宝宝马宝只是告诉他们“不要扔”是没有用的。

告诉他们该扔什么,不该扔什么,往哪里扔才合适。

比如,当孩子扔筷子的时候,他平静地走过去告诉他:“筷子是用来吃饭的,不能扔,可以扔球。”然后他找到一个球扔给他。

再比如飞盘可以扔在外面,不能扔在家里。

宝宝扔东西,是情绪和社会性发展。

孩子长大了,有了自我意识,渴望表达自己的情绪,却不知道用什么语言。他们经常扔东西来表达他们的不开心、疲倦、困倦或饥饿。有时候,扔东西也是孩子表达社交意愿,寻求他人关注的一种方式。

除了制止孩子扔东西,家长还要注意观察和解读,及时回应,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或者寻找其他表达方式寻求关注。

父母可以教孩子用更合理的方式扔东西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跺脚、深呼吸。

告诉孩子,你可以通过这些方式让自己冷静下来,但不能乱扔东西,不能做可能伤害自己、家人或宠物的事情。

教孩子如何寻求关注,尝试角色扮演。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练习说“来和我玩吧”,或者拍拍对方的肩膀说“我想和你出去玩”。

这样,了解孩子的需求,教会他们特定的社交语言,比粗暴地阻止孩子扔东西要好得多。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讲道理和讨论一般是没用的。要让孩子不乱扔东西,遵守规则,就得不断重复规则,反复提醒。

婴儿在扔东西的时候需要父母帮助他们练习自制力。

对于0 ~ 3岁的孩子,虽然知道父母不喜欢扔东西,但还是控制不住自己。

他们没有刻意反抗,只是大脑还没有发展到可以自觉服从口头指令的地步,自制力非常有限。

所以家长要注意区分孩子自制力的高低,通常会设定一些合理的底线来说明孩子对自制力的练习和发展。

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宝宝抓了几个玩具火车扔向墙壁,家长该怎么办?

是生气制止宝宝,还是利用这个机会表明孩子增强了自制力?

推荐阅读:这些分年龄的游戏促进大脑神经的发育!

正确的做法是“立规矩”:

心平气和的告诉他,不能扔火车,可以推或者串着玩,做一个正确的示范。同时提醒孩子,如果火车还扔,就放好。

很有可能孩子不听,依然对着墙扔火车,还会对父母报以微笑。

这个时候,孩子在试探规则的底线能否被突破。父母要做的是坚持规则,不屈服,说明孩子学会了控制自己。

家长要再跟孩子重复一遍“规则”,把火车放好,告诉他,如果他想扔东西,可以扔球。

虽然火车放好了,孩子会有点不高兴,但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信守承诺,遵守规则,不屈服,有助于孩子增强自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