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攻城不先炸了城门呢?
早在部落时期,为了保护本部落的财物和人口安全,就已经出现了城郭。像河南安阳后屯的龙山文化遗址周围,就有一圈土围墙,这也是早期城堡的雏形。而同属龙山文化的包头阿善遗址,已经出现了石围墙。
到了商周时期,城池已经日趋完善。特别是在周朝时期,为了防止已经发展起来的狄、戎等部落的进攻,西周及其诸侯们修建了大量的城池,以保卫自身。因此到春秋战国时期,攻城战已经非常普及。
所谓?傅?,就是指攻城方用钩援等器具攀登城墙;?临?是指用土、石、柴草等填平护城河,然后在靠近城墙的地方堆起比城墙高的土台,或者用高大的临车居高临下攻击守军;而?门?指的就是用冲车等器具攻击城门。
在这三种方法中,?傅?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临?则太耗费时间,相对来说,城门要比城墙薄弱,而且和城门相连的通常是平坦大道,利于展开兵力和破城以后扩大战果,所以往往以攻击城门的?门?最为常见。
比如《左传》就记载了在襄公十年?逼阳人启门,诸侯之士门焉?,说的就是鲁国士兵趁逼阳人出城劫粮之机冲进逼阳城。宋代守城专家陈规在总结德安防御战心得时,提到敌军每次攻城都会以城门为目标。
也正因为如此,古人也非常重视城门的防御,比如在城门上增设城楼或者是箭楼,加强城门附近的火力,或者是修筑瓮城和护门墙,以增加城门的纵深防御。
在火药出现以后,攻城方式又多了一种,那就是挖掘地道到城墙下面,使用火药爆破炸塌城墙,然后大军冲被炸塌的地方攻入城内。不过在使用爆破战术时,一般选择的是靠近城门的城墙,而不是城门本身。像太平军攻打南京时,就是在仪凤门附近的城墙实施爆破。这主要考虑的就是为了利于后续扩大战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