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的前身——“爱美剧”
20世纪初,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戏剧自然也不例外。爱美剧,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爱美的”,是由英文音译而来的,意思是“业余的,非职业的”。当时在“五四”新思潮的推动下,那些具有新思想的文人和学生们,非常反对商业化的文明戏,他们更崇尚自由地发挥大家的天赋。他们把一部部世界名著直接搬上舞台,采用分幕布的方法,用对话和动作的形式来演绎故事的特点,这些接近生活的舞台形象立刻引起了轰动,引起了青年们的追捧和效仿。他们自嘲自己只是“业余的”,所以就把这样的戏剧表现方式,称为“爱美剧”。在新文化的革命狂潮下,爱美剧运动也轰轰烈烈地在各大高校发展起来。其中,北大、清华、燕大等名校的演出名噪一时,吸引了一批疯狂的粉丝。各地也纷纷学习他们的表现形式,甚至兴起了不少“爱美剧”剧社团。
著名音乐家田汉先生,也是爱美剧运动中一位杰出代表,由他领导的南国社是在南方推动话剧艺术探索发展的先锋,他的三幕剧《名优之死》在当时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而同时期的郭沫若、熊佛西、丁西林等人的剧作在文艺界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22年从美国回来的洪深对这些爱美剧提出了大胆的改革,建立起比较正规的话剧艺术体制。从此,爱美剧这种业余表现形式就被正式的话剧所取代,结束了它短暂而有意义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