谎言的代价是什么?
我们知道人活在这个社会里,承担着很多义务,有时候两者之间也会有矛盾。当一项义务压倒另一项义务时,就有必要减轻另一项义务。因此,善意的谎言的本质是以减轻诚信义务为代价而实施的更为迫切和重要的义务。
刚才另一位辩手在进行论证的时候,也举了一些例子,说明了善意谎言的一些作用和好处。我们也肯定了这些效果和好处,也肯定了你刚才列举的善意谎言的例子。然而,你一定不能忽视,通过善意的谎言获得的效用和利益最终会以诚实为代价。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机会成本!也就是说,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就失去了同时做其他事情的机会。想要达到善意谎言的效果,就必须牺牲诚信,这就是善意谎言的机会成本!
此外,现代心理学研究指出,善意的谎言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客体善意的谎言,另一类是主体善意的谎言。
所谓对象的善意谎言,就是出发点完全是为了对方的利益的善意谎言。它更多地陈述了善意谎言的对象,如称赞一个智障儿童说他聪明,给他自信。这种对象在于善意,破坏诚信,是一种慢性中毒。
主体所谓的善意谎言,就是出发点含有维护或谋求自身利益的成分的善意谎言。它更多地陈述了善意说谎的主体。比如一个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回到家,他妈妈问他有没有认真听,他不想让妈妈责怪他或者难过,就撒谎说自己认真听了。这个主体善意的谎言明显破坏了诚信,是一种急性中毒。
另一位辩手对善意谎言不妨碍诚实的误解,无非是受善意谎言对客体完整性破坏的隐蔽性影响。你没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慢性中毒。
为什么说白色谎言的对象是慢性中毒?心理学的研究解释说,由于对象的善意谎言破坏了诚信,它们不会被人们直接感知,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腐蚀人们的诚信体系。不诚信的观念隐藏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还有“为了别人!”这句话会成为他日后破坏诚信的内心借口。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认为善意的谎言妨碍诚实!
谢谢大家!
(反对方)
善意的谎言不会妨碍诚实。
“谎言”之所以被称为“谎言”,是因为它们是虚假的、不真实的、骗人的话。如果一个人嘴里经常有谎言欺骗别人,久而久之就会失去人们的信任。就像《躺着的孩子》里的孩子,每天喊着“狼来了”,寻求刺激和快乐。当狼真的来了,他要独自面对,独自承受。他再怎么喊也无济于事,也不会再有人来帮他了。因为可能来帮他的人都习惯了他的大喊大叫,认为他又在“逗你”了。可见,谎言阻碍诚实。
但今天我们说“谎言”,还有一个属性——善意。加了这个限定词之后,谎言的本质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善意的谎言”是人们对事物的美好祝愿,是人们善良心灵的对话,是人们互相安慰的温暖,是人们内心流露出来的柔情...没有人会去调查它的可信度。听到善意谎言的人即使知道是谎言,也会努力去相信,不会感受到骗子的虚伪,有时候还会发自内心的感激。
当一个绝症患者被医生判死刑时,他的父母、爱人、孩子以及所有的亲人都不会直接告诉他,“生命无可救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多还能活多久”。虽然这些都是真的,但谁会像法官判犯人死刑那样残忍地把真相告诉已经痛苦不堪的亲人呢?这时候大家就会形成统一战线,对真相保持沉默,用善意的谎言让患者对治疗充满希望,让患者安心度过余生。这妨碍诚实吗?
当一个不在人世的孩子突然遭遇不幸,失去亲人,该如何向他解释亲人去了哪里?我们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暂时不要告诉他真实的情况,只说去远方出差,或者出国留学工作。等孩子懂事了,有了一定的承受力,他就会说出真相,孩子也会理解亲人的做法,不会因为没有早点知道真相而生气。难道这样的话也妨碍了气节!
当一名在外地执行任务的士兵的母亲身患绝症,生命垂危时,我多么希望能见儿子最后一面。但是,儿子回不来了,也不能为老母亲尽一点孝心,照顾曾经为儿子伤透了心的母亲。他很遗憾,也很怀念。老母亲很理解儿子,告诉身边的亲人,她走后不要告诉远方的儿子,不要让他分心。她应该说自己的病情稳定了,让他安心,为国家尽力。这种善意的谎言不要妨碍诚实!
所以我坚持认为,善意的谎言不仅不妨碍诚实,还能极大地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感情,对社会稳定有不可磨灭的作用。我建议你:善意的谎言该用的时候就用,和诚实与否没有太大的严重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