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生之前和死之后还会有灵魂和意识存在吗?
阿赖耶识--第八识还存在。这是轮回的主体。
大乘法相唯识宗的立宗基石就在于第八识--阿赖耶识,又叫含藏识,可包含生生世世的业种子。
第六识,就是佛教说的“分别意识”,有明了性,其功能是善于分别世间万法的不同。
第七识,就是“末那识”,哲学上叫“自我意识”。第六识之所以能分别法相的不同,就是因为有第七识存在。因为有“我相”存在,故才有“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我了,也就无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所以小乘罗汉证到无我时,就入涅槃,不过是偏真涅槃。大乘称之为“灭色取空”,结果是“灰身泯智”。虽然消灭了心识(第六、第七)不再轮回,但从此再也无法度众生了。
佛经里痛斥这种现象,称为“焦牙败种”,断掉了成佛的种子。当然,是针对小心罗汉而言的。
为什么自我意识存在呢?从很多时候,人的“本能”反应就可以看出来,人有深深的自我意识。比如溺水者,此时脑子混沌,意识一片模糊,没法再“分别”了。此时就是有美女在岸,妙音在耳,也对他没用了,听而不闻,视而不见。
但就是本能还在,拼命挣扎,因为还有“我”在嘛。
这个还好说,至于第八识,就不好讲了。
阿赖耶识,其本身没有分别功能,也没有自我,就相当于一个仓库,不论好坏无记,都一股脑往里面藏。其实也不是没一点分别啦,只是说很细微,凡夫罗汉觉察不到,只有菩萨才开始察觉到。
因为阿赖耶识不分别,所以菩萨就没有分别心;但阿赖耶识还有细微的意识,在佛法叫“妄想”,分为41品无明,等破除所有妄想,就成佛了。
怎么证明阿赖耶识存在呢?因为外道与小乘不承认的!
如果不承认,就是说,只要人不再分别、没有自我的时候,第六、第七识都消失不见了,人应该死嘛!
实际呢?在没有分别、自我时,有人还没死呢。。。
比如植物人,你喂他吃什么,对他都是一样,没分别嘛;你拿针扎他,也没用,没自我嘛!
但他死了吗?没有!过一段,有的人还会苏醒正常!就是因为还有另外一个“意识”存在!就是阿赖耶识。
此外,还比如烂醉如泥的人,被打晕的人。。。。都是例子。
关键是,死后怎么轮回呢?轮回载体是什么?这个小乘和外道就无法解释了。
但实际呢?阿赖耶识就是轮回主体。
还有,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圣者,已经破除了“俱生我执”,但为什么还会受恶报(入涅槃前,最后一次肉身死亡)呢?就是因为阿赖耶识里的业力种子遇缘生出现行了。这也是赖耶存在的证明。
还有非想非非想天人,享寿8万4千劫后,还要堕落,就是阿赖耶识的种子起现行了。此人还以为破除了第六识,应该入涅槃了呢。
长期以来,由于对人脑中的“无意识认知”比较陌生,所以不少人常常不注意区别意识和无意识,甚至把二者混为一谈。例如有不少哲学家都认为,“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就是意识,“人脑中所有的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都是意识,其实这些认识是不够准确、不够全面的,因为在人脑中不仅存在着意识,而且还存在着无意识。心理学和脑科学的大量实验研究证明,人脑可以进行不伴随意识经验的信息加工,例如无意识知觉、无意识记忆、无意识学习等,可以统称为“无意识认知”或“内隐认知”。
正是由于人脑中存在着“无意识认知”,所以在不少时候,“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无意识的,也有不少“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是无意识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就是意识,也不能说“人脑中所有的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都是意识。下面我们就通过两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一问题。
例一、20世纪70年代,我曾接诊过一位癫痫病人,他向我讲述了他的一次奇特旅行。这位病人是一个煤矿工人,家住市郊的农村,有一次他领了工资准备乘火车回家时,癫痫病突然发作了,他竟鬼使神差般地买了一张去新疆乌鲁木齐的车票,开始了一次奇特的旅行。那时火车的车速还很慢,从他居住的城市到乌鲁木齐需要3个昼夜,在这段时间里,这位病人能够像正常人一样与人交谈、买饭、吃饭、休息、去卫生间等,在别人眼里,他完全是一个与其他人一模一样的正常人。经过漫长的旅行,火车终于到达了乌鲁木齐市,这位病人同其他旅客一样验票、出站,可是当他走到乌鲁木齐市的大街上的时候,他感到很奇怪:我怎么会来到乌鲁木齐呢?原来,当癫痫病发作的时候,他就失去了意识,在从家乡到乌鲁木齐这一段漫长的旅程中,他都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度过的,虽然他也能像正常人一样与人交谈、买饭、吃饭、休息、验票、出站等,但他却意识不到自己正在去往乌鲁木齐,意识不到是自己在进行这些活动。这位病人的症状在医学上叫作癫痫的“精神运动性发作”,这种发作常常会影响到病人的精神活动,具体到这位病人就是意识的丧失。
例二、2007年3月,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宣布,所有处方类安眠药都有可能导致服用者出现“梦驾”,即人会在无意识的状态下驾车上路。例如有不少美国人在服用了常用安眠药“安必恩”后会出现类似梦游的症状,服用者能够在无意识状态下驾车、打电话、吃食物等,但他却对自己的行为浑然不知并且毫无记忆。
例一是由疾病所导致的无意识,例二是由药物所导致的无意识,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们虽然已经丧失了意识,但他们仍能像正常人一样乘车、驾车、打电话、吃食物、旅行等等,也几乎能像正常人一样对外部世界作出反映或反应,这也说明他们的脑中仍然在进行着相应的“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假若按照传统观点——“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就是意识,“人脑中所有的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都是意识,那么我们一定会认为这些人都是有意识的,但事实却证明他们当时已经丧失了意识,而是处于无意识状态。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一定就是意识,人脑中的“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也不全都是意识,我们不能把无意识误认为是意识,我们应该把它们严格区别开来。
然而意识和无意识都是人脑中的精神活动或心理活动,二者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又如何把它们区别开来呢?作者认为,要想把它们严格区别开来,我们首先必须对意识有一个确切的认识,作者在《究竟什么是意识》一文中曾经指出:意识最基本的特征,意识最独特的地方就是主体对自我的“觉悟”或者说“悟”,就是主体对自我的那种“觉察和体验”,这一点是判断意识与非意识的试金石和分水岭。
意识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主体对自我的‘觉悟’”,这就是说在人脑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不仅能够“觉悟”到非我(客观世界),而且还能够“觉悟”到自我,并且能够“觉悟”到是他自己在进行着这种反映,所以我们说意识的最基本特征,意识最独特的地方就是主体的“觉悟”或者说“悟”。但是在“无意识认知”中却大不相同,虽然主体也可以反映客观世界,但这种反映却是一种机械的、懵懂的反映,主体既“觉悟”不到非我(客观世界),也“觉悟”不到自我,更“觉悟”不到是它自己在进行着这种反映,所以这种反映完全是一种懵懂、迷惑、混沌的反映,这种反映完全是无意识的,就像例一中的那位癫痫病人和例二中的驾车人。
通过以上探讨我们可以发现,有意识的反映或认知是“觉悟”的,而无意识的反映或认知则是不“觉悟”的,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主体的“觉悟”作为判断意识与无意识的分水岭,并通过这个分水岭把意识和无意识区别开来。在大脑的反映或认知过程中,假若主体能够“觉悟”到自我,并且能够“觉悟”到是他自己在进行着这些反映或认知,那么这时的主体就是意识的;假若主体不能“觉悟”到自我,不能“觉悟”到是他自己在进行着这些反映或认知,那么这时的主体就是无意识的。
(1)、二十世纪3大伟人之一的弗洛依德,创建精神分析学,构筑于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他认为人类行为、思想最深层次的驱动力就是无意识,稍微接近了佛教的业力说法。
弗洛依德在精神病学研究中发现,人的心理现象之所以神秘到连本人都难以认知,是因为人的精神中存在一个远不为人所知的领域,这就是无意识。弗洛依德进而将人的意识划分为三部分: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意识是人的所知所想所感,这部分意识是人自身所认识的,但弗洛依德认为这部分意识并不能代表人的真正思想与欲望,人的真正欲望深潜于无意识之中。无意识虽深藏不露,但包含着巨大的能量与动力,人类行为、思想最深层次的驱动力就是无意识,但无意识本身却直接为人所认知,以弗洛依德看法,这里存在一个“压抑系统”,压制人对无意识精神的认识,或称为形象比喻成一道“检查机制”,对无意识产生强大压抑作用的,是人的意识中的宗教、道德、伦理。前意识则是无意识与意识之间的桥梁,有一部分无意识通过压抑系统,但并没有直接进入意识之中,而是存在前意识中,这种前意识相当于一个精神缓冲区。
弗洛依德在无意识研究上还有很值得一提之处,他认为人的记忆并不曾消失,无论是亲身经历的事,或者是见过的人,看过的书等等,即使是很不经意的一眼。但我们的意识却常常遗忘,即使是五分钟以前的事,说不定也容易忘掉,更不用提起童年的事情。但在无意识中,一切记忆都完好地存在着,没有缺失,但很遗憾大多却不为人所可以记起。精神病学家们非常重视对病人童年时代的分析,因为人的许多心理疾病,往往可以追溯到童年时代,通过催眼引导,有些病人常能诉说童年的遭遇,虽然清醒时他们并不能想起这些往事,但这些往事常是长大后心理疾病的源泉。
(2)、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提出“集体潜意识”,认为这是最深层次的驱动力,比佛洛依德前进了许多,更接近佛教的阿赖耶识(神识)了。
“集体潜意识”是指人类原始祖先潜藏记忆的储存库 ,是人类据以做出特定反映的先天遗传倾向 ,是最深层的无意识。荣格认为它是一个储藏所 ,是由世世代代遗传下来的 ,但又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行为的各种本能和原型组成 ,是人类历史进化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祖先经验的积淀。在这个层次中 ,人不再有个体的区分 ,个人的心灵在这里扩展开来并融入人类的心灵 ,存在着不能加以分割的整体性。从个体出生的那一天起 ,集体潜意识的内容就给个人的心理与行为提供了一套预先形成的模式 ————一个人出生后将要进入的那个世界的形式 ,作为一种心灵的虚像个体已经先天地具备了。
集体潜意识能产生各种意象和概念,不受意识控制能驱使人做出某种行为。而佛教唯识学认为阿赖耶识是身心世界生起的本源 ,能将所有经验保藏无失 ,遇有机缘条件即可复现,决定人的种种心理与行为等身心活动。 阿识的内容是由其所含藏的各式各样的种子构成的。种子 ,就像地中的种子 ,有唤起的潜在功能 ,也就是在阿识中含藏着的产生现象经验等现行的功能作用 ,是阿识中一种潜在的功能差别。在阿识中 ,我们所曾做过的、经历过或察觉到的所有事情、经验 ,都是以种子的形式储存起来了。
(3)、量子力学的权威薛定谔,近来研究生命科学,薛氏说:“我在母胎时,并不是我生命的开始,我是依照了过去的蓝图,而出现我的生命。我的死亡,也并非我生命的结束。”薛氏之说,生前已有蓝图,死后生命并不结束,恰恰否定了人死如灯灭的俗论。他也谈到,遗传密码是带着人多生多世的知识,一生命运的展开,无非是遗传密码的一个译码过程。而这一世你的人生的经历,学习的过程,又在这个遗传密码当中添进了新的密码,然后这个添进新密码的遗传密码,又会找到另外一个生命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