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如何做好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疏导?

在疫情期间,儿童青少年经过家庭隔离、长假后在家和学校上网上课,可能会出现焦虑、孤独、网瘾等一系列情绪问题。

1.焦虑疑病症:过分关注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状况,当身体不舒服时,容易陷入被感染的担忧。恐慌、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和睡眠障碍使他们难以完成学业或其他任务。反复查看疫情信息,过分关注疫情变化,反复洗手等。

2.抑郁:长期在家导致孤独、抑郁、对事物缺乏兴趣、疲劳。做噩梦,食欲不振,易怒等行为。

3.网络成瘾(游戏障碍)家庭隔离、假期延长、自制力差等因素导致儿童青少年上网失控,强迫性地频繁使用网络,当他们沉迷于网络活动时,情绪不稳定,强烈渴望上网。这种欲望导致他们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坚持,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沉迷于虚拟世界,与现实脱节,做其他事情时冷漠,缺乏时间感。在上网与不敢面对现实的矛盾中,人们情绪低落,悲观消极,不惜一切代价寻求上网打游戏的机会,无法按时完成学习计划,视力不佳,肩颈疼痛,生物钟紊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身体素质和免疫功能下降,停止上网就会出现失眠、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4.低龄儿童的行为问题:部分低龄儿童可能出现思维固化或重复动作、粘人、害怕孤独、哭闹增多等行为。有的甚至会出现尿床、语言迟缓等倒退行为。

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需要家长、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以下是心理医学中心的心理专家为缓解这三个不同群体的心理压力而提出的建议:

给父母的建议

1.照顾好自己,给孩子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保持正常的作息,维持稳定的生活。保证正常的饮食、睡眠和生活环境,通过电话和社交软件与家人朋友沟通。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接纳自己的情绪,缓解自己的情绪波动。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如果家人维持正常的生活,保持身心稳定,就能顺利度过“疫情”,用支持和鼓励来应对他们的各种负面情绪反应。同时,他们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忧虑,开辟一个释放焦虑的空间。

2.做好疫情和防护知识的教育,避免信息过载:尽量控制每天接收信息的时间和方式,减少噪音。家长要告诉孩子如何判断信息的对错,不要在孩子现在还不能判断的情况下就急于传播。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通过绘本告诉他们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如何保护自己,督促他们保护好自己。有些孩子对不能上学感到不解。家长要用讲故事、比喻的方式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上学。

3.合理指导作息,开展家庭活动:督促孩子做好作息计划,保证充足的休息,也要保证合理的学习计划,缓解延迟开学带来的焦虑。劳逸结合开展亲子活动,如家庭电影时间、桌游、运动等活动。

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建议

1.善用互联网:关注权威媒体平台,如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或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官方网站。正确恰当地了解疫情,同时不要信息过载。

2.保持正常作息,做好计划:做好放松学习计划、锻炼计划、社交计划,保持正常作息和适度人际交往。

3.缓解情绪的小技巧:理性应对疫情中的情绪反应,可以列一个活动清单(如锻炼、瑜伽、听音乐、阅读等。)来缓解自己的情绪压力。

4.当出现严重反应时,应及时寻求帮助:当出现严重的焦虑、担心等情绪,无法应对学业,对日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时,应及时告知父母或求助心理咨询师或拨打权威危机干预热线。

给教师的建议

1.有助于正确理解当前形势。对于大一点的儿童青少年,在强调保护的同时,可以提供一个权威的信息平台。引导学生辩证理性地思考这场危机的两面性,即看到危机中的隐患和机遇,避免谣言。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通过安全教育平台,家长会带领孩子观看视频等方式,让孩子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的基本知识,以及推迟开学的原因。

2.接纳和理解:接纳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面对疫情后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做好自己的情绪调节。

3.家校合作:通过校园平台,发送消息,实现家校沟通,实时掌握学生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