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天的太行八龙在哪里?

500万年前太行山的断裂活动使西板块急剧上升,比华北平原高出1000 ~ 2000米。这个陡峭的悬崖先是大面积崩塌,然后雨水侵蚀成沟,向东汇成激流和瀑布。由于流水的示踪侵蚀,新生河谷迅速向西扩张,于是在太行山东侧形成了一系列短而陡的新生沟壑,并切割出一排排障谷和窄谷。

在地理上,山谷分为三类,即峡谷、障壁谷和窄谷。狭窄的山谷由瀑布和深潭串联而成,人无法通过。谷底裸露的岩石裸露在外,任何河流冲下来的碎石堆积都留不住。景区有“一线天”之称,其两崖垂直,沟深曲折。

第二种叫障壁谷,是窄谷的进一步发展,谷的坡度变缓,河道由近垂直变为陡峭。此时河底开始有碎石、淤泥等沉积物,但雨季会被冲走的沉积物是不稳定的沉积物。人们几乎不能穿过山谷。

第三类叫峡谷。此时山谷已经呈V字形,变得更加开阔。稳定的沉积物堆积在河的两岸,人们可以在河漫滩上开垦农田和建造房屋。

目前在太行山东麓,靠近外平原的山谷发展为峡谷,中间为障壁谷,上段为窄谷。这种千里大山的排列,成为华北平原山西的障碍。从3000年前的商周到唐宋,到达两地的通道很少,所以自古以来只有太行八龙的记载。古太行八蜻蜓是由西南向东北依次排列的,所以八蜻蜓中的第一只,位于太行山西南端,实际上属于中条山东段。

太行八谷关

1.鸡冠鸡

太行第一名,名曰姬冠姬。姬的地名是战国时打的,现改为河南济源南部的姬镇。查字典,战车是车轴的外端,说明战国时期那里就有车辆,古人用的是木制独轮车。战国时期,中原还没有进入铁器时代,还处于青铜器时代。更精致的王子们经常在车轴的外端使用青铜镶嵌物。

当时西周的都城已经迁到了河南,也就是相当于今天的洛阳。春秋时期,晋国分为赵、魏、韩。东西走向的关喆县,其西端的运城盆地包括顺都普坂(永济)、杜愚安邑(运城)、曲沃古城(今侯马地区),均属魏国管辖。治城也位于魏地。所以太行第一港应该属于魏国的重要通道。

这条东西向的古道,位于黄河北岸,中条山、太行山南麓的黄土坡上,北临吴王。从枝城往西,一般沿着今天的省道,经过袁绍,进入陕西张溥,到达元曲古城,再沿着清河向北到达今天的元曲城。这一段路程全在黄土高原梁间,从中条山往南只需跨过一串小树枝。因为土壤松软,这里很容易修路。

过了垣曲城,进入由古老结晶岩系组成的中条山基岩山,约5公里到达浩清河源头横岭关。推测这个关隘是战国以后修建的,可能是汉唐时期修建的。地处中条山低隘,东南深谷,西北方隘口。从地形上可以知道是为了防御来自南方的强大敌人而修建的,推测是李建立唐朝后为了保护河东根据地而修建的。

从横岭关往西北,有一条开阔的冷口沟。虽然也属于峡谷地貌,但比灌南危谷平坦宽敞多了。一出冷口,就进入运城盆地。已止于此,南可达安义、蒲坂,北可达曲沃、平阳(今临汾)。沿途只有两条5公里的险谷,其余都是平坦的道路,是太行山八大山脉中最容易通过的山路。今天走在这条大道上,看不到任何古道的痕迹。在本世纪初,这条古道被改成了汽车高速公路。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开发中条山铜矿,铁路修成了垣曲(从南同蒲支线)。如今,这条古道已建成高速公路,与陇海铁路、国道310并行,东起新乡,西接黄河北岸大运高速。

顺便说一下,上世纪50年代修建的梨园至垣曲的专用铁路,就是为了把中条山的铜矿石运到外地而修建的。上世纪60年代,垣曲建了一个矿石加工厂,矿石被提炼成精矿粉,然后运往国外。上世纪90年代,垣曲建了一座炼铜厂,从精矿粉中可以直接提炼出铜。至此,无论矿石和精矿粉,都不再需要运往国外(过去是运到沈阳炼铜),这条支线铁路也终于在本世纪停止运行。因此,这条支线铁路的兴衰是山西省工业技术日益进步的一个缩影。现在高速公路可以把铜锭直接运到全国各地的精加工和深加工企业,节省了大量的运输成本。

2.太行记

是一条南北向穿越太行山的古道,东临丹河,西临沁水。但古道并不顺着河谷,而是建在两河的分水岭上。原因是这两条河的下游河谷太深,太危险。晋城丹河全部由障壁谷组成,谷底宽50 ~ 100米,全部为雷磊巨砾。在长达20多公里的路段,谷底没有一寸耕地,没有一栋房子,甚至没有一棵树。因为每年的洪水,它会冲走所有的人造建筑和树木。谷底是由一系列的急流、落水、小瀑布和水池串联而成,徒步通过仍然极其困难,当然也不可能在这里修路。

西侧的沁水河相对较好,大部分路段为峡谷,但河道曲折迂回,有一半紧贴河岸陡壁,无法通行。虽然谷底有农田村舍,但修路需要大量的桥梁。没有大量的桥梁工程,就不可能沿河修建公路。古代生产力低,凿山凿洞难。所以太行姬不得不弃河两岸,在山上修路。

太行山南起沁阳,战国时称邺王邑,北攀太行山,过庭院,到达晋城,战国时称杜高。这条路在太行山南坡,地势险要。山下黄土坡到石灰岩山顶高差600米,路来回绕。但一旦到了山顶(海拔900米),就是平缓的山脊。上山的路上,道路修建在石灰岩上,而石炭纪-二叠纪的含煤地层,如砂页岩、铁矿等,往往分布在到山顶的平缓处,山顶覆盖着红土,所以这个海拔900米的夷平面应该形成于500万年前的上新世。

山顶著名的院门应该是古人挖的,直径2米。它没有水,后来被遗弃了。这个关隘今天依然存在,位于天井关村的南端,城上有两层塔楼。灌南有个拦车村,就是孔子游学进晋被拦的故事的由来。当时孔子走到村口,孩子们正在道中玩盖房子的游戏。仆人叫孩子让路,孩子回答:“只有人给村子让路,没有村子让人。”孔子听后觉得有道理,叹道:“晋国人连小孩子都这么聪明,我何必谈学习呢?”于是他转身回到鲁身边。从山顶向北,道路随着山坡缓缓向北倾斜,直奔金城。到达晋城盆地后,可北至长治,西至侯马、运城,完成翻越太行山的任务。

古老的太行路被改造成了省道,南北走向的207国道在关西的院子里横穿而过。古道两旁,丹河、沁水河都修建了铁路,作为山西煤炭运输的通道。长治南部高速公路与大运高速公路由侯马至晋城水平高速公路连接,经太行山、丹河至焦作。

3.白鹇

白芨也是南北方向翻越太行山。它起于河南省修武县西部的薄壁镇,一般沿漠河谷地北上,经七贤峡谷和局部障壁谷地至衡水河,再到达地势相对较缓的峡谷,进入西北的灵川黄土区,直北到达长治。

这条古道,在河南入口处,被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景区改造成了旅游区。如今,谷底路已被柏油路改建,连接了每一个村庄,从黄欢到双底只剩下一条五英里长的半山腰公路。也是太行八龙中唯一保存古道的路段。这条古道全部由石头砌成,宽1.5 ~ 2米。外侧(靠近沟和下坡处)用高出路面20 ~ 50 cm的石堤保护。每隔2 ~ 3米至5 ~ 6米,必须有人造石槽横穿路面,通向外侧石堤的空隙,以利于排水。这条符合现代排水护坡的山路,是后人不断维护改造的结果。

这条山路是在石灰岩的水平层面上水平修建的,选在奥陶纪底部的泥灰岩和寒武纪顶部的石灰岩之间。利用石灰岩岩性较弱、易于施工的便利条件,只需少量开挖即可完成道路。泥灰岩是石灰岩很好的隔水层,所以这段路程中间有泉水溢出,供路人和牲畜饮用。泥灰岩风化形成凹形走廊,供行人避雨雪。路边至今还保留着古代亭子棚凿的石坑,用来竖立木柱。石廊宽了,还剩下砖墙。那时候,这个三四十米长的石廊应该是一个小休息站,有小吃店和简易旅馆。

在这条残存古道的东端,有一条著名的“七十二拐”。古道在一个宽20 ~ 30米的凹坡上作之字形盘旋。高差近百米,有72个急转弯湾,远看更像梯子。它们也是石头做的,但是因为地势陡峭,年久失修,路面已经开始变质,护坡石头经常滚下来。这条古道可能要到六七十年代才能使用,因为是沿着沟底开的。现在已经成为景区文物,受到保护。它有大约两千年的历史了。

这条古道因薄壁镇北路有白马山而得名白芨。从白芨古道进入灵川小盆地,路边坡分布在石炭纪地层中,石灰岩中常见软体动物化石,该区石炭纪底部常有小卵石分布。北宋科学家沈括在《论孟茜》中提到他们:“顺着太行向北,悬崖间持螺蛳蚌石如鸟蛋者,常有带石壁过。这是过去的海边,今天离海近千里。”沈括把古人对“沧桑”的理解又推进了一步。他的“陆海变化”理论比英国地质学家瑞安早了几百年,后者在现代地质学中提出了“从现在讨论过去”的原则。

4.扣扣

漳河以北,滏阳河发源于峰峰煤矿区,流经邯郸,向东北流入海河。鸡口红不是因为滏阳河出口而得名,而是因为隋末邯郸西部有一座山叫鸡口山。

交口东起交口,西过歙县清江,从黎城东北的东阳关登上太行山,西南过张卓从石梁到长治。石梁是张卓河上的天然石梁,即天生桥。宽3 ~ 4m,高出河底15 ~ 20m,长40 ~ 50m。两岸和石梁都是石灰岩,是地壳上升时河流快速向下切割形成的,原本位于地下的溶解残余物露出地表。这个石梁存在了几千年,直到现代才崩溃。今天,可以看到巨大的石柱在河中央折断,石梁的南端仍然倾斜在南岸。目前,有铁路桥和公路桥穿过石梁的两侧。

从交口翻过太行山比较平坦。从清漳河岸边到东阳关长10公里,高差300多米,所以坡度很平缓,一过东阳关就进入长治盆地。交通条件优越,除了上山前要过清漳河。近百米宽的滔滔江水,给架桥带来很大困难。直到20世纪70年代,当地人都是用钢缆渡船过河。正是因为这个天然屏障,这条原本优越的古道没有被开发。直到改革开放,在清漳河上建桥,公路和铁路从太行的东阳关穿过,终于互通了。

历史上交口起点位于武安县城南部,峰峰矿区东部,通往武安磁山镇西北,与京口山路线相接。没有理由不这样走在平原路上,只是在黄土丘陵之间多走了一段弯路。在古代,安阳和邯郸已建成城市,在平原上走一条直线就可以很容易到达。进入山西不需要绕道,除非从安阳抄近路走匝道,但也可以沿漳河(均沿平原)直抵歙县。到目前为止,口的起点放在山顶口,而不是放在武安西边的山的口,仍然是一个谜。

5.井陉

井陉是太行山八弦中晋燕沟通的最重要通道,是唯一以县级市命名的古道。也是最早连接汽车、火车、高速公路的古道。正是因为这只古老的野鸡已经现代化,所以很少有人放弃便利的交通条件,下车去调查它到底怎么了。

井陉应该是正定通往太原的大道。头泉(井陉)自东向西进入丘陵山区,过了岩社就进入真正的峡谷区,也就是西面寿阳流出的洮河流经的峡谷区。全是石灰岩,公路铁路抛弃古道炸山开洞,隧道桥梁,都是石灰岩开辟出来的。

古道沿洮河右岸而建。因为公路和铁路都避开了古道,只有下车走古道,由当地村民带领的人,才能一点一点看到古道的遗迹。例如,在井陉城东五公里处,有一座保存完好的石头古驿站。三间石屋的门楣上,刻着“挺起胸膛,保持谦卑”四个字。前面有护栏,旁边有饮水槽,路边有路书。虽然这个碑是清朝雍正年间留下的,但是古道终于可以追溯到秦朝了。当时有个地名叫井陉口,是常山(古代正定和石家庄之间的地名)到晋阳(太原南)的关口。古石板路留下两道车辙,是古代木制独轮车碾压过的。道路宽度为3m,车辙宽度为1.2m..路旁有一块“秦始皇谢灵台”的石碑,证明这是秦统一六国后,在“车同轨”时代修建的一条“国道”。

沿着古老的307国道走,只能看到被称为世界第九关(汤集安)的娘子关。如果沿着新建的太旧高速走,旧关的长城和关隘依然盘旋在山谷的两侧(有些可能是80年代以后新建的)。娘子关是古井陉的正道,旧关是其南辅道。前者通向阳泉,后者通向平定;前者由省道315通过,后者由国道307通过。

阳泉原是平定县的一个小村庄,郑泰线在这里设站1905,阳泉由此而出名。用了20年的时间形成了一个产煤产铁的小镇,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才建立,1952年正式归属省辖市。

6.蒲银峰

普银龙是保定铜陵山的古道。从太行山东麓的顺平县向西北翻山越岭,然后逆着唐河北上,穿过道马关(唐县)、走马驿(涞源),从河北省边界的水保(涞源)进入山西灵丘盆地。现属河北省332省道,山西省201省道。

按照古人的排列,普音是第七,位于第六飞狐的北面。但从地理位置上来说,飞狐位于北方的涞源和蔚县之间,而普阴则位于易县紫荆关的主干道,通往大同。

紫荆关位于发源于涞源县的拒马河上,在涞源县的下游。如果想去大同不经过涞源,需要从紫荆关下拒马河,到三坡镇(涞水镇),回到拒马河支流赵家棚河,沿省道241直行怀来,再转桑干河或洋河到大同。

按照这个顺序排列,浦银和胡飞都是南北向穿过太行山,胡飞在西部,浦银在东部。但查古地名,普阴就是现在的顺平县。从顺平到大同是一条捷径,从顺平到灵丘、大同,从顺平绕紫荆关向北,再从桑干河到大同,路途遥远。而且从华北平原到涞源,要翻山越岭,才能越过太行山东麓的崇山峻岭。那么这条路在哪里呢?飞狐在哪里?没有解释。飞狐和普阴狐一直有不同的认识和争议。现在的古道是根据浦银的地名来确定的,而根据交通状况,第六名是浦银,这样更合理,我们还是有一定事实依据的。

从灵丘沿唐河而下,是一片狭窄的峡谷地带,一直到省界的水保谷,才豁然开朗。河谷开阔,没有曲折,很容易修路。只有到了马关以下,曲流加重,可以从241国道分流到曲阳。或者走省道331到保定。在灵丘到水保的山谷里,山西边界的最后一个村子——红石楞村西路西侧的悬崖,距离今天的省道201还有100多米。有一排方孔,边长15 ~ 20 cm,是古代栈道的遗留物。标志着这里曾经是主要的古道,刚好和浦银接触。

7 .飞狐和狐狸

飞狐,一个古老的地名,最早出现在唐代,一直保留至今。飞狐是太行山北部蔚县和涞源之间的一条南北向的山谷,全长60公里。它的东南段应该是从易县越过吴慧凌和紫荆关到涞源。飞狐之名,源于有狐狸在那里成仙翱翔。蔚县西入山西省广灵县,西有狐狸村,东有五台县胡峪口,所以山西东北部有许多以狐狸命名的地名。在五台山和太行山,狐狸还是很常见的。

狐蝠到达蔚县时进入桑干河支流刘虎河。至此,可以进入北与大同的桑干河主流,也可以西入广陵,过分水岭,入浑源至大同。这两条大道都很平坦,没有峡谷危险,而且都属于黄土盆地。两条古道经过的地层复杂,但有一个普遍规律。大道经过结晶岩时,山谷一般开阔,两侧分水岭较低。一进入元古代白云岩区或早古生代灰岩区,马上变得狭窄陡峭,山谷变得十分曲折。当然,进入黄土盆地,地势会比较平坦,山比较低。实际上,只要越过太行山,就进入了山西魏奋裂谷的北端——大同盆地的延伸。太行山北端也止于怀来-蔚县盆地,呈东北方向展布。

8.军事资本

这是八达岭长城下最熟悉的居庸关。它从昌平西的南口开始,经过居庸关,登录八达岭长城,然后进入怀来盆地。从这里进入开阔的桑干河流域。

这种箭头之所以被命名为杜军箭头,是因为燕山山脉西部最西边的杜军山而得名。到70年代末,只有居庸关的古塔和八达岭的长城。随着80年代旅游业的兴起,一个小区域的长城一到节假日就挤满了人,墙边人山人海,连离开1 ~ 2米的距离拍一张照片都非常困难。上世纪80年代末,我们不得不在八达岭长城以南再建一座长城,也是跨山谷,两端与正宗长城相连。所以,到八达岭的游客,只要八达岭长城停车场将满,就会有交警拦下车辆,让后来者登上新长城。

南方的居庸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在大力建设。古城门南北两端新修了长城,围起上下两关,关隘长城一直修到两边山上。这项建设自然扩大了八达岭的旅游景点,缓解了八达岭长城的压力。90年代修建高速公路,八达岭长城下隧道(青龙桥铁路隧道上方)开通。即便如此,八达岭高速公路经常被太多的旅游大巴堵塞。

军都龙南段是昌平的南入口,由元古宙应时砂岩组成。八达岭本身就是燕山期花岗岩体。这条古道一直由铁路、公路(112国道)、高速公路连接。只有居庸关中间孤立的城门和八达岭上正宗长城的口才是古道的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