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接纳自己是身心健康的基础,如何接纳自己?

从2016年里约奥运前的停训风波,到那年11月的纪录片《转折点》,一切的关键词可以总结为:代言竞品乳业品牌、与游泳中心矛盾激化、被勒令搬出公寓、饭卡被消磁、训练没有教练、最终无缘决赛……根据宁泽涛的教练布朗的讲述,这两年,宁泽涛一直生活在巨大的压力和阴影中。他也不断做出调整和反思,可是始终无法恢复到15年夺冠的巅峰状态。被国家队开除以后,他回到地方队训练。他抗争过,可是败给了年龄和伤病。他也恳求过,可是一些人的成见已经根深蒂固。当运动生涯明显走下坡路时,他最终决定提前告别泳坛。这个世界就是如此,有的东西错过了就永远回不去了。这不是努不努力的问题,而是机缘与命运的问题。你可以责怪宁泽涛没有坚持,但不能责怪他没有尝试。每个人都有无能为力的时候,每个人也有急流勇的权力。其实,死磕并不总是最好的解决方案。更多的时候,与自己和解才是海阔天空。就像那句话说的:如果人生太难,不如放过自己。

对自己最高级的爱,是接纳自己正在热映的奥斯卡获奖电影《绿皮书》,讲的就是一个接纳自己的故事。唐是一位天才的钢琴家,但同时他也是一位黑人。在电影描绘的上世纪60年代年代,种族歧视在美国特别是南部传统蓄奴周仍然根深蒂固。唐是少数能够爬上社会顶层的黑人。他很富有,也很有人脉,甚至在落难时,能够请动司法部长肯尼迪。但是,这一切的光荣只限于在台上演奏时,一旦回到台下,他又成了别人眼中的异类,甚至不能使用正常的卫生间,不能试穿昂贵的西服。他只能把自己关在堆满财宝的房间里借酒浇愁。长久的分裂让他压抑,迷失了自我,他是自我的囚徒。

他想要获得上流社会真正的认同,因此毅然冒着风险去南部演出,但他内心深刻地知道,他不过是白人主导的社会的一个工具而已。他刻意与底层的黑人保持距离,甚至不去见自己平凡的亲哥哥,但是在内心他又深刻地同情自己的同胞,为不公正的歧视感到愤怒。唐的痛苦归根到底是因为他无法接纳自己,更无法认清自己。电影里有一场戏特别出色,在倾盆大雨里,压抑已久的唐冲进大雨中,红着眼睛说出了内心最深刻的话语:“我不够黑,不够白,甚至不够男人,那我到底是什么?”

幸运的是,唐在于白人司机托尼的旅程中,双方从一开始的互相厌弃,到中途的互相理解,走到了最后的相互扶持。电影的结尾,在托尼的鼓励下,唐推掉了歧视自己的大饭店的演出,来到一家乡间的黑人小酒馆演出,终于找到了音乐带给他的最本真的快乐。那一刻,他不再是白人社会的工具,不再是敌视自己肤色的异类,不再是内心的囚徒,而是真正发现了人生的意义。发自内心接纳自己的所思所想,才能找到最真实的自我,这是人生最高级别的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