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刀的诞生之路
1991年6月,中央军委指示:要制造出中国军队自己的现代化仪仗指挥刀,结束中国有仪仗队而无仪仗刀的历史,以壮军威国威。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反复研究了许多国家仪仗指挥刀的特长,结合中国国情、军情和民族特点,设计出3种礼仪指挥刀的图纸样稿。但全国10余家知名的刀剑制造厂,都因其设计的特殊性、工艺的复杂性、要求的严格性而不敢承接。
此时,一位领导想到了著名铸剑大师沈广隆的后人,与研究所有多年合作关系的老兵沈从岐。他曾经在亚运会期间制作了600把中山宝剑赠送给外宾,给所有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马上与他联系。沈从岐二话没说,在生产三军仪仗指挥刀的协议书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凭着对***和国的忠诚和对铸造刀剑的独特见解,沈从岐踏上了艰辛铸刀路。沈从岐认为,无论作为兵器,还是工艺品,刀剑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凝聚着一种民族精神。于是,他大胆构想铸刀的每个细节、每个步骤。前期试制没有资金,就拿出全家的积蓄和国家落实政策给他补发的全部工资;没有制作经验,就四处取经,奔波于大江南北制作刀具的厂家,连新疆、内蒙古等一些生产少数民族专用刀具的厂家也一一拜访。
沈从岐带领员工们夜以继日地工作。样刀一次次送京审检,一次次被专家和领导打回;一次次修改方案,一次次完善铸造工艺。1992年7月,沈从岐亲自带着样刀进京审验,路上遇到山洪,长途客车被困的一天一夜里,他抱着样刀连眼都没敢合。赶到杭州机场时,他竟晕倒在台阶上。
虽然,这次审验仍没达到领导和专家的要求,但离成功只有半步之遥。而且这半步是在刀鞘和刀柄上。刀鞘是金属的,上面有一条中华龙图案,由于制造时是用翻砂工艺,在打磨抛光上漆后,龙纹便不再像原来那样清晰。当他得知在龙泉的深山里有一位隐世多年的铸剑大师,最拿手的就是在金属上雕刻图纹,便不顾8月似火的骄阳,捧刀揣图,翻山越岭,寻访这位握有绝世技艺的老人。在老人的茅棚里,沈从岐含泪说明来意,深鞠三躬,双手递上图纸、刀具。大师抚刀观图,而后详细地给他讲解了在金属上雕刻图纹的工艺方法,沈从岐茅塞顿开。 1992年9月第十次送检时,三军仪仗指挥刀精湛的工艺、独特的造型、深厚的寓意,折服了在场的全体评委。笔直坚韧的刀形,象征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力量;如展翅凤凰的护手,体现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侧看又似昂首挺胸的和平鸽,体现中国人民爱好和平与人友好***同发展的心态;刀手柄顶部的大红宝石,象征中华人民***和国,而环绕四周的34颗小宝石则代表中国包括台湾在内的32个省自治区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整个刀体***有56颗宝石,象征56个民族;刀鞘上雕刻的9条腾飞巨龙与万里长城,象征九州大地兴旺发达,蒸蒸日上。
当时的国家和中央军委领导人集中审议通过宝刀验收时,十分高兴,认为此刀从里到外,工艺精湛,图腾典雅,包容了多种文化内涵,寓意深刻,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了军威国威,命名其为“天下第一刀”。自此,中国军队首次拥有了礼仪指挥刀。沈从岐也作为“天下第一刀”的制作人与专利权人,与宝刀一起载入中国军队光辉史册。
“天下第一刀”诞生12年来,伴随着国家领导人迎接外国元首及政府要员1000余次,见证了港澳回归、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等重大历史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