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区和民族的风俗习惯构成

这里只有一些傣族的习俗。

傣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景谷、新平、金平、元江、双江,人口1075128。主要从事农业。寺庙塔,竹建筑和竹桥显示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祖先在汉晋时期被称为“滇越”、“陕”、“擅”、“辽”、“库辽”,其分布地区也被称为“骑象国”。唐宋时期被称为“莽汉”、“金牙”、“银牙”、“白衣”。元明时期被称为“白衣”、“百洋”。清朝以后叫“甩衣”或“甩衣”。“戴”自称民族。按分布地区也有自封的戴笠、、、戴湛、戴端,新中国成立后按民族意愿称戴。此外,不同地区的傣族因风俗习惯和服饰特点的不同,被称为“汉傣”、“水岱”、“花腰傣”。

傣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系壮傣语支。傣语来源于梵文字母的音标。最初有戴笠、戴娜、戴湛、金平四种,现在流行于西双版纳和德宏。

美丽的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中国西南边陲,这里有傣族、哈尼族、布朗族、基诺族、拉祜族、瑶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唐宋时期属南诏、大理地方政府管辖;宋年间(公元1180),傣族首领巴真建立了以景洪为中心的勐龙地方政权。元朝在车内设置军民将军府;明清时改为车中宣威司;民国时期,成立四浦边防总局,后改为四浦边防总局;1953,65438+10月23日成立自治区,1955年6月改为自治州,辖景洪、勐海、勐腊三县,总面积19220平方公里。

据传说,阿呆的一位名叫帕亚拉武的首领为了抓住一只金鹿,爬了9999座山,渡了9999条河。在他面前,出现了一个美丽的金色湖泊,陆瑾跳进了里面。那时,湖面上荷花盛开,湖面上树木葱茏,鸟儿在歌唱。帕亚拉武深深地爱上了这个“美丽而神奇的天堂”——蒙巴拉那西,也就是今天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傣语意为“一万二千田”。“西双”是十二,“版纳”是千田。公元1570年,车上的传教士刀要将辖区划分为十二个田赋单位,每个单位为一个田赋额。后来,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十二个行政区。

西双版纳风光旖旎,物产丰富,植物2万多种,其中热带高等植物约5000种,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它不仅是一个植物王国,还是一个拥有200多种珍禽异兽的天然动物园。同时也是“南药之乡”和“普洱茶”的原产地。

有趣的傣族地名

在傣族地区,像“西双版纳”这样的傣语地名数不胜数,但它们的汉语字面意义与实际意义相差甚远。所以,这些地名一定不能照字面理解。“勐龙龙飞无龙,冰岛无岛,姐姐非姐姐,南靖非石头城”这句打油诗,正说明了这种情况。傣语“龙”为大,勐龙和龙飞为“坝”、“大荫”;“岛”是苔藓,莱恩岛和冰岛是“长有苔藓的水池”和“长有苔藓的角落”。“姐姐”是城,高姐姐和香姐姐是“老城”和“宝石城”;云南镇远县有南靖乡、南靖街,瑞丽县有南靖里。其实在傣语里,“南”就是河流、水源的意思,“京”就是吃的意思,“里”就是好。“南京”就是有水吃的地方,“南京里”就是有好水吃的地方。

西双版纳州州府所在地景洪,意为黎明之城,“景”为镇,“红”为黎明。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四处游历传教。当他到达那里时,正是夜晚破晓、公鸡啼叫的时候,于是佛陀将此地命名为“黎明之城”。佛陀继续前行,当他来到景洪的路宏村时,正值早餐时间,所以这里被称为“庄弘路”。“壮洪路”是傣语和汉语的混合地名,“壮洪”是语,意思是早餐是第一顿饭,“路”是汉语。佛陀绕过蒙阳,爬上基诺山的曼坡时,回头发现还有一个小地方没有到达,于是惊呼:“蒙阳洞!”——还剩一小块地方!这个地方叫或阳。“孟”是处,“养”是盈,“董”是小。以上地名来源于佛教,不难看出傣族人对佛的敬仰和崇拜。

还有一些傣语地名与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有关。甘东区的曼南汉,意为“金湖斋”。“满”是村,“厚”是湖,“稀”是金。据说这里曾经有一个湖,金马鹿经常来喝水,因此得名。这让人想起了帕亚拉武追陆瑾到神奇的西双版纳的传说。也许这就是陆瑾跳下的金湖。勐海县的勐混,就是河水倒流的地方,“勐”就是地方,“浑”就是倒退。勐混县有一条河叫南浑河,意思是掉头流的河。传说南浑河最初是从格朗河向东南。佛祖游到这里,用魔杖指向西方,河水便掉头向西方倒流。于是有了“南混”“孟混”之称。还有勐腊,意为产茶之地;孟仑,意为软石之地;发黑,意为“盐井”;磨,意为“领导有方”等等。

习俗/礼仪

傣族人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乱发入寨;进入傣家竹楼,要在门外脱鞋,往里轻走。不能坐在壁炉上方或跨过壁炉,不能进入主人的内室,也不能坐在门槛上;壁炉上的三脚架不能动,火不能蹬;不要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要用衣服当枕头,也不要坐在枕头上;晾衣服时,上衣要在高处晾,裤子和裙子要在低处晾;进入佛寺要脱鞋,避免触碰小和尚的头部、佛像等佛教圣物。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节日都与佛教活动有关。泼水节是傣族每年六月举行的最盛大的节日。届时将有僧人及亲友大摆宴席,以泼水互贺。泼水节期间,除了酒和蔬菜,还有许多傣味小吃。傣族比较重要的节日有收节和开节,都是小乘佛教节日。新平、元江、景谷和金平的傣族人庆祝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内容和活动与当地汉族人相同。

西双版纳的傣族,家家都要帮忙盖房子。新房竣工,要恭喜新房。首先,小伙子上楼,扛着牛头,唱着祝福的歌。成熟的男人扛箱子,结了婚的女人拿被褥。女孩们轮流搬运食物。然后他们在壁炉上支起三脚架,摆好桌子,买酒备菜,唱起了祝贺新房的歌。村民们也给他们的主人送一些吉祥的礼物。

傣族人也崇拜村里的社神。傣族人称之为“去拉曼”,意为保护神灵。他们一年崇拜两次。栽苗前拜丰收,秋收后拜感恩。各家准备的贡品送到社神专用的房间,念完祭祀词,大家吃饭。俱乐部的新成员应该向社会之神提供鸡肉、葡萄酒和熏肉条。在元江和新平等,傣族人民普遍崇拜龙树和龙神。元江傣族人每年农历三月祭龙树时,全村都会杀红牛。在宰杀之前,他们会给红牛涂上白灰,并在上面铺上红绿相间的布。在同一个月里,为了保护牲畜的安全,猪会被献祭给“天地”。

婚俗

“追到黄鸡”是西双版纳青年男女通过吃谣言来寻求爱情的一种方式,即姑娘把黄鸡拿到集市上去卖。如果买家是女生的情人,女生会主动拿出凳子让他坐在旁边。通过交谈,如果双方相爱,两人会拎着鸡,拎着凳子到树林里倾吐感情;如果买家不是女孩的情人,女孩会加倍要价。

“吃点小酒”,男女订婚,男方收拾酒菜,去女方家请客。客人散了,男的由三个男的陪着,女的和她的三个女的陪着,摆了一桌。“吃点酒”就是吃三道菜:第一道是辣的;第二种方式是多放盐;第三道菜应该有甜食。它意味着热情、深沉和甜蜜。新房竣工,要恭喜新房。小伙子先上楼,提着牛头,唱着祝福歌。成熟的男人提着箱子,已婚的女人提着被褥,姑娘们依次提着食物。然后他们在壁炉上支起三脚架,摆好酒桌,准备菜肴,唱歌祝贺新房落成。村民们也给他们的主人送一些吉祥的礼物。

婚礼当天,婚礼会在双方家里举行,大多是先在女方家里举行。婚宴上,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菜肴包括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和各种菜肴。酒席前,新郎新娘要做一个绑礼,即婚礼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膀,两根白线分别绑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然后,老人把糯米揉成三角形蘸上盐,放在壁炉上一个三脚架的顶点上,让它燃烧后自然脱落,象征着爱情坚如铁。

连衣裙

傣族分为“汉傣”、“水岱”和“花腰傣”,他们不同的装饰代表了其分支的服饰文化。特别是新平的“花腰傣”服饰和金平的青黛服饰,极具文化价值。

傣族服饰典雅美丽,既注重实用性,又具有强烈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全国各地的男装差别不大。一般常穿无领双排扣或大排扣小袖上衣,长袖长裤及白布、粉布或蓝布。

傣族妇女的服饰因地区而异。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穿着各种紧身内衣,紧身无领短袖,五颜六色的裙子,齐脚长,系着精致的银腰带;德宏地区的一些傣族妇女也穿色彩鲜艳的大裙子和上衣,而另一些人(如泸溪和盈江)则穿白色或其他浅色的大排扣上衣、裤子和一条绣花腰,结婚后再改为双排扣上衣和裙子;新平、沅江一带的“花腰傣”身穿开衫、黑裙,裙上用五颜六色的布条和银泡泡装饰,组成各种图案,光彩夺目。各种傣族女装都能表现出女性的婀娜身姿。

傣族妇女都喜欢留长发,扎在头上。他们有的用梳子或花朵装饰,有的戴着头巾,有的戴着高高的圆柱形帽子,有的戴着礼帽,各显其美,各具特色。

饮食习俗

大米和糯米是主食。德宏傣族的主食是粳米,西双版纳傣族的主食是糯米。通常是立即食用。人们认为粳米、糯米只有立即食用才会失去原有的色泽和香味,所以不吃隔夜饭或很少吃,习惯用手捏米。所有的菜和小吃都以酸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野酸果;我喜欢吃酸菜干。据说傣族人之所以经常吃酸菜,是因为他们经常吃不容易消化的糯米食物,酸的食物有助于消化。

日常肉类是猪牛鸡鸭,不吃或少吃羊肉。生活在大陆的傣族人喜欢吃狗肉,擅长烤鸡、烧鸡,对鱼、虾、蟹、螺、苔等水产品十分喜爱。用苔藓吃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烹饪鱼,多以酸鱼或烤香茅鱼为主,此外还有做鱼剁馕(即烤鱼捣碎成泥,拌香菜等。)、鱼冻、烤鱼、白酱鳝鱼等。吃螃蟹的时候,一般是连壳带肉剁成蟹酱做饭。傣族人称这种蟹酱为“蟹南米布”。

苦瓜是产量最高、消费量最大的日常蔬菜。除了苦瓜,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所以傣味里也有一种苦味。有代表性的苦菜是用牛胆等食材烹制的牛皮和凉菜的混合菜。

傣族地区湿热,昆虫种类繁多。昆虫制作的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吃的昆虫有蝉、竹虫、奥库莫、鳖、蚁卵等。傣族人嗜酒,但酒精度不高。是他们自己酿的,味道很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人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饮用时,只在火上炒至焦烂,冲泡后略饮。嚼着槟榔,混着烟草和石灰,一天到晚。典型的食物有狗肉汤锅、肉干、咸蛋、鳝鱼干等。

假日和节日

傣族的主要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闭幕节和开幕节。“泼水节”是傣族辞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是公历4月中旬。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有祭祖、堆沙、泼水、丢包、赛龙舟、打火和歌舞狂欢。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节日都与佛教活动有关。泼水节是傣族每年六月举行的最大的节日。届时将供奉佛教徒,并宴请僧人、亲友,以泼水互贺。泼水节期间,除了酒和蔬菜,还有许多傣味小吃。比较重要的节日是闭节和开节,都是小乘佛教节日。

傣族天文历

西双版纳傣族人常用的算术叫“签证算”,受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影响。傣族算术书中的乘法口诀是由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口诀翻译过来的。在母语中使用它。戴算术没有加减乘除的符号;计算方法是从左到右,一边计算,一边把计算出来的数字擦掉,最后得到左边的数字。善于计算又懂历法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准确计算闰年、闰月、日食。?

傣族人称历法为“祖拉萨哈”或“萨哈拉哈”,记载和研究历法的书籍很多。常见的历书有两种:一种是计算节日的时间,列出很多表格,把很多历书的主要内容排列在上面;另一个是日历。傣历与公历相差638年,即公历639年为傣历元年。傣历从六月开始,到第二年的六月结束。因为闰年和闰月,所以这个节日不固定在六月,有时可能会延长到七月。傣族的农历新年会持续三四天。第一天是除夕,是来年的最后一天。初三或初四是新年的第一天,剩下的一两天既不是旧年也不是新年。傣历有闰年和闰月。一年平均十二个月,奇数月为大月,每月三十天。几个月就是流产,一个月29天,一年354天。每三到六年闰年,固定在八月,今年是三十天。闰月是两三年一闰,十九年一闰,九月固定闰,三十天。这一年也被称为双九月。傣历一月叫邓晶,二月叫灯杆。傣族历法是根据月亮的周期来计算月份的。因此,每个月的日常顺序与汉族农历基本相同。傣历也称每个月上半月的每一天为月初一和月初二。下半月每天打电话次月次日,次月初二。十五日月亮圆,称登达,正月初一,称登达。傣族一月有四周,一周有七八天。傣历和农历一样,用干树枝来标记年月日;但傣族十二支所代表的对象,与汉族并不完全相同。比如“子”代表的不是老鼠而是大象,“辰”代表的不是龙,而是饺子或大蛇。?

根据当地气温特点,傣族人将一年分为三季,1月至4月为冷季,5月至8月为热季,9月至12月为雨季。事实上,一年明显分为旱季和雨季。德宏、耿马、新平、元江等地主要使用汉族的农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