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力斯诺克的评论

“强力”斯诺克并非巴里·赫恩的发明,该赛事进入世界斯诺克协会的正式比赛日程也早已经确定,然而当这项比赛真正地通过电视直播出现在人们眼前时,你不得不叹服于规则制定者的离奇创意,并对斯诺克的未来和命运抱有深深的忧虑——如果你真的喜欢这项运动的话。

时代在进步,生活节奏也在加快,哪怕你是铁杆斯诺克粉丝,又能否在长达17天的时间里一直关注世锦赛?15年前的那场决赛,史蒂夫·戴维斯·大战丹尼斯·泰勒,英国本土***有1850万电视观众通过BBC电视2台观看,而2009年希金斯击败墨菲的那场决赛,数据显示只有区区230万收视人群。快餐文化主导的世界,如果能让你在周末8小时的时间里见到8位明星,看到7场高水平对决,何乐而不为呢?如何选择,不言自明。

传统斯诺克,球员的着装礼仪,球迷的观赛要求,上百年来都鲜有改变。球员的个性无法彰显,球迷的热情难以宣泄,连奥沙利文咬手指、做鬼脸的简单动作都会让人觉得新鲜。这样沉闷的场面动辄延续几个小时,实在令人难以忍受。强力斯诺克的创始人罗德·冈纳尔(Rod Gunner)绝对是个天才,长期作为歌剧院经理的他深知“在封闭的表演环境中营造热烈气氛”的诀窍——其实也很简单,音乐、美女、酒精、明星。有了这些元素,再加以强化和放大,观众的肾上腺素自然就会陡然升高。同时,受邀参赛的选手,几乎都抱着轻松的游戏心态,正如英国斯诺克专栏作家克里斯·雷克尔所言:至少强力斯诺克这项比赛让丁俊晖笑了,让阿里·卡特有了个新绰号“金丝雀”(因为他一直穿着一件黄色衬衫),让奥沙利文不再动不动就威胁退役了。

比赛环境的变化还在其次,自斯诺克的基本规则成型以来,几乎没有任何大的变化,是在规则方面最为稳定的球类竞技项目之一。强力斯诺克为了改变比赛时间冗长、节奏拖沓、不定时等痼疾,进行了大刀阔斧式的革新。但这种“外科手术”的变化,从很大程度上动摇了斯诺克运动本身的核心。半小时内总得分高低决定胜负、15颗红球减少为9球、20秒出杆限时,以及各种各样的加倍计分原则,这四项最为明显的变化,无不刺激着1720名现场观战的球迷快餐消费式的观赛感受。而对于球手来说,基本只需要把球杆磨快磨光,保持进攻节奏和手感就足以赢得比赛。至于防守这项斯诺克运动中与进攻并重的技术,则被彻底丢到故纸堆里去了。

斯诺克运动之所以用“snooker”命名,正源于在防守过程中球手所展现的障碍球技艺。往往一杆精彩斯诺克的观赏性,要远远胜过一记长台进攻,区别只是一杆进洞的快感更强烈而已。但是如果比赛中没有snooker,“Power Snooker”也就只剩下一具有名无实的躯壳。如奥沙利文这样的进攻大师,自然得心应手,但如果将强力斯诺克予以推广,全面取代传统斯诺克,并在下一代青少年球手中进行普及的话,那么我们在未来看到的斯诺克比赛,无非只是一群快枪手之间的快餐式对决而已。更何况,这种赛制将会把单杆147的经典画面彻底打入记忆深处,再无可能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