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高盐饮食容易长胖?控制食盐量的方法有哪些?
食盐是我们日常都会用到的调料,对于身体健康不可或缺。而有关研究表明长期吃一些高盐食物将很容易导致长胖,并且对于身体健康也不利,例如容易形成高血压、高血脂之类。那么为什么高盐饮食容易长胖?控制食盐量的方法有哪些?
1、高盐饮食的影响
身体中过多的盐会改变身体制造和代谢脂肪的“习惯”。有研究表明,高盐的饮食能促进胰岛素分泌,而过量的胰岛素会让你的身体认为,目前的糖分储备不足,造成的结果就是,身体按照胰岛素的指示继续储备糖分,而这些多余的糖分则会被身体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那么体重可想而知也会跟着增长。
我们的盐摄入量真的超标吗?
也许你不认为你的饮食存在盐超标情况,那么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我们来看一份减肥餐单:早餐时一份加了葡萄干的燕麦片,午餐是一个火鸡芝士三明治,晚餐则是一份番茄酱全麦意面以及一点点鸡肉肠,再加上半杯脱脂酸奶。这个看起来低脂又健康的餐单,却让你摄入了高达3300毫克的钠,超出了我们每天最大摄入量的44%!你甚至连盐罐都没有碰过!
而事实上我们身体对盐的需求量仅为1500毫克,这些从天然食物中就能轻松获取。牛奶、肉类、贝类甚至是素食中都含有钠元素。而我们大部分人的盐摄取量却都在3000毫克以上。过量的盐不仅会让你的身材走形,同时还会带来很多的健康问题。所以,低盐饮食不管是从哪个层面上来讲都是非常必要的!
一个人每日钠的总摄取量=天然食物中钠含量+加工食品与人工调味品中的钠含量。现代人外食比例偏高,多数外食口味偏咸,再搭配上各式沾酱,导致国人钠摄取普遍过量。
控制食盐量的方法
1、做菜时尽量少用腌、_、酱、卤等高盐烹调手法,多运用烤、蒸、炖保持食物的天然鲜味。
2、使用天然食物增加风味来取代高盐料理,例如:以醋、柠檬、苹果、凤梨、蕃茄、奇异果、柑橘入菜,增添食物酸味;以香菜、九层塔、芹菜、香菇、青椒、洋葱、葱姜蒜提出食物鲜味;运用中药材与辛香料调味,当归、枸杞、川芎、红枣、肉桂、五香、八角、花椒都是可替代的调味配料。
3、汤里的盐分比一般食物来得高,喝汤宜浅尝即止,外食族更应避免喝汤;高油高脂高盐的火锅汤底尽量不要喝,放入火锅内的食物,同样也会吸取汤汁,宜控制摄取量。
4、各种加工食品大多含有高盐,平常不宜多吃,食用前尽可能应先用开水冲洗或稀释。
5、以天然食材熬煮高汤来取代市售即食汤底,牛蒡、蕃茄、黄豆芽、洋葱、高丽菜、玉米、地瓜、大白菜、白萝卜都是风味绝佳的熬汤食材。
6、沾酱多用葱、姜、蒜、柠檬汁、萝卜泥、日式酱汁、薄盐酱油,避免用沙茶酱、芝麻酱、豆腐乳、豆瓣酱。
7、蔬果中含有丰富的钾离子,可以中和钠离子,平时大量摄取新鲜蔬果是不败的美容秘诀。
8、烹调市售快煮食品时,调味包最多只用一半。
9、采购食品前一定要详阅成分表,注意钠(sodium)含量标示,并且留意含量标示是每100克,还是每份的含量,要搞清楚。
10、即使选用低钠盐、薄盐酱油,也应减量添加。
2、运动减肥的有效方式
1.无氧运动+有氧运动
无氧运动,一般都是通过做一些举重锻炼训练肌肉。在此过程中,在肌肉中储存的碳水化合物被分解掉了,因为人体要通过消耗碳水化合物来给身体提供能量,一旦体内储存的碳水化合物被分解完了,身体的脂肪就会开始消耗。相比无氧运动,有氧运动消耗脂肪效果更好。因此,在进行有氧运动以前,可以先通过无氧运动来消耗碳水化合物,然后通过有氧运动来消耗脂肪,这样子,减肥效果就能事半功倍。
2.全身运动结合局部运动
有的人身材只是局部肥胖,比如腿粗、腹部有赘肉。人们常常以为对症下药减肥效果就一定很好,于是就只针对肥胖的部位运动。其实,要想快速瘦下来,单单只针对某个部位做运动时非常不足的。一些针对性的运动脂肪消耗能力不强,需要配合一些全身运动,如跑步、游泳等运动。
3.多做户外运动
研究发现,在户外行走或奔跑比你在跑步机上跑步燃烧的卡路里要多出百分之十。在户外,相对崎岖的路面会产生更大的摩擦力;受自然风的影响,运动的身体会受到更大的阻力;另外,上坡、下坡的变换也使得户外运动能够不停地变换节奏。因此无论是跑步、骑脚踏车还是轮滑,练习者在户外运动会受到更大的阻力,身体本身需要消耗更多的热量。比起在跑步机上锻链,户外跑步可以多消耗3%~5%卡的热量。另外,新鲜的空气和变换的景色可以让健身更加有趣,也能帮助练习者坚持更长时间。
4.每次运动至少12分钟
任何的运动都会消耗热量,但是要真正达到减肥的效果的话,你至少需要12分钟(热身运动不算)的运动。花时间建立一个训练效果,从而提高身体的运氧能力,并产生更多的脂肪燃烧的酶,如脂肪酶,所以你可以在运动的时候燃烧更多的热量,并且做其他事情的时候也更有活力。
5.把握运动时间点
研究发现,轻度运动则在饭后一小时进行最合理;中度运动应该安排在饭后两小时进行;高强度运动可在正餐后三小时进行。据此可以推出几个最优运动时间段:早餐后3小时至午餐前;午餐后3小时至晚餐前;晚餐后3小时至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