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该从印度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学到什么?
美好时光产权酒店紫光台式电脑小户型主力阵容公布多媒体互动学习英语
商业是如此之深──所以,也许我们可以理解最近媒体上关于“印度超越中国”的惊人声音。
国际舆论为2003年的印度经济叫好,并将其与中国经济相提并论,反映了全球经济界的敏感。但国内一些人并没有把全面了解两国经济作为把握世界经济走向的一个方面。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做了一个世界经济年度报告。除了导演似是而非的描述他说的话像个经济爱好者而不是和往年一样,被世界舆论惊呼的印度崛起并不在2003年十大事件之列。一些模糊的陈词滥调——比如对邻国韩国的居高临下的评论,对世界经济影响不大等等。——比世界上还有一个可以容纳100亿人的市场这一事实还要重要。
最近人们都在关注一个问题:印度这个几乎和我们一样大的邻居,无疑是中国经济最有力的竞争对手。它会成为我们潜在的替代品吗?
最近《参考消息》在美国一家报纸的头版放了一篇关于印度的文章,但把原标题“崛起的印度将成为世界强国”改成了“印度口气很大”,可以印证目前中国人复杂微妙的心态。
2003年,印度的经济增长率几乎与中国持平。甚至有报道称,根据印度计划委员会一位副主任的预测,2004年印度的经济增长将达到9%。美国《芝加哥论坛报报》援引一位印度副总理的话说,20世纪属于西方,21世纪将属于印度。
花旗银行最近的一项调查对两国进行了直接比较。结果是:印度的机遇大于中国。几乎所有主要的国际银行都出于类似的原因持有相同的观点:与中国相比,印度有更大的追赶潜力。
印度舞和中国舞谁对世界更感兴趣?没有多少投入和公平的讨论──40年前中国军事击败印度的场景经常萦绕在许多人心头──好像印度只配向中国学习。
印度:剑客高端市场
世界对印度经济的关注,除了它像中国一样有着当今世界罕见的漂亮增长之外,还与一篇文章有关──这篇文章从去年年底开始在中国的媒体上被炒得沸沸扬扬。
这篇由哈佛商学院教授塔伦·肯纳(Tarun Kenner)和麻省理工学院副教授黄亚生(Yasheng Huang)发表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杂志上的文章不仅有力地解释了印度目前的增长,还预测了其未来令人敬畏的增长潜力。
两位教授的分析表明,初级市场远不如中国繁荣,但在货币资本的高级市场上比中国更有效率。
我认为他们的判断是有根据的。印度银行可能不是全球金融业的榜样,但它们犯的错误远比中国银行少。根据麦肯锡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直到2001年,印度银行资产中只有大约10%是不良贷款。这个数字和印度愿意承认的差不多。据印度《经济时报》2003年6月5438+065438+10月18日报道,到当年3月底,印度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总额减少了200多亿卢比,占净资产的4.4%。就我记忆所及,中国各银行愿意承认的不良资产比率至少是25%。
与印度资本市场相比,中国和印度之间存在差距。这两年,中国易货市场的繁荣让世界惊叹,但股市却上演了骇人听闻的欺诈和世界独一无二的跳水。据统计,至少8000亿元市值化为乌有。2003年,印度股市的表现与其经济增长交相辉映,令国内外投资者喜笑颜开。汇丰投资管理公司印度基金经理Sanjif Duga指出,印度股市持续上涨,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者。2003年6月5438+065438+10月资金流入创历史新高,6月5438+2月情况同样乐观。作为印度股市的风向标,孟买BSE指数2月65,438+09日收于55,465,438+0.3点,较2002年底的3,374.9点上涨64.19%,令所有印度基金大获丰收。可投资香港的6只印度基金2003年的回报率从73.76%到106.38%不等,上升趋势一直没有停止。
中印高端市场的差异,说明中国的市场运营有更高的成本和费用,说明印度比中国更能有效降低市场费用。在这方面,印度可以算是中国的老师。
中国人的很多积蓄都浪费了。根据国外专家的分析,中国过去十年的年均增长率是7%,而印度的增长率是6%。但中国储蓄率高达40%,外资投入经济发展;印度储蓄率只有24%,对外投资相对较少。所以,实际上中国投资40美元一年只赚7美元,印度投资24美元赚6美元。
●作为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的基础,企业质量差异较大。印度成功培养了一大批可以在国际上与欧美最优秀的公司竞争的私营公司。这些公司中有许多属于基于信息技术的最前沿行业。与此同时,外国分析人士说,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经济起飞了,但中国的私营企业并没有随之起飞。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一家世界级的民营公司能与大型跨国公司抗衡。
富人是中国无法忍受的。
这些评论很苛刻,但是下面的国际调查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证实。
CLSA亚洲2000年对全球25个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调查显示,印度在标准化管理方面排名第6,而中国仅排名19。
2002年,《福布斯》杂志对全球200家小公司进行了排名。有13家印度公司上榜,而中国只有4家,而且都是在香港。
在《远东经济评论》2003年对亚洲主要公司的调查中,印度的综合得分高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任何国家和地区。
那么,印度靠什么来降低先进市场的成本呢?塔伦·肯纳和黄亚生指出:“尽管印度的法律体系存在实质性缺陷,但它仍然比中国先进得多...在印度的股票和债券市场,歪曲真相的现象仍然相当普遍,但印度资本市场的效率和透明度高于中国,股票和债券市场通常会让前景光明、信誉可靠的公司获得所需的资金。”
看过这篇文章的中国人都意识到,印度的高端市场,在相对良好的法律体系的约束下,显然已经形成了比中国强大得多的支持和保护真正市场化企业的基础设施。这样的基础设施和基础制度,不仅让有潜在创业天赋的人容易获得资源,还能培养社会意识;即使出现了一些企业巨头,如穆尔蒂(信息系统公司的创始人,与印度的比尔·盖茨相比),社会仍将他们视为民间英雄。
中国人不能理解的是他们自己:为什么我们还缺乏足够的法制和意识来正确对待私人财富和在一定条件下看似“肮脏”的富人和企业家?富人犯法与穷人同罪,但不代表富人是重罪;按照和穷人一样的标准,富人是有罪的,也是无辜的,但是他永远不应该仅仅因为他有钱就被判重刑。但我怕有钱人还是太重,中国承受不了,你可能还没发达到比尔盖茨的程度就神经崩溃了。
更何况印度还有一笔增长储备,至今没有动用。如果印度不再像中国那样,把约2000万海外同胞称为“不需要的印度人”,并从自己的海外国民中吸引50%的外国直接投资,而不是现在的10%,那么印度可能成为全球科技强国——就像中国在海外华人的帮助下成功成为“世界工厂”一样。
中国领先
增长率:近10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约为8%,而印度仅为6%。
基础设施:中国拥有高水平的道路、港口、电力部门和工业园区。
对外投资:中国一年可以吸引500多亿美元的外资,而印度的投资只有40亿美元。
出口:2002年,中国出口总额达2660亿美元,约为印度的四倍。
印度有什么优势?
语言:英语的普及使印度在信息技术服务和后台工作方面具有领先优势。
资本市场:私企融资渠道相对畅通,而中国偏好国企。
司法制度:与中国相比,印度合同法和版权保护制度更加完善。
人口:大约35%的印度人口年龄在25岁以下,而在中国,这一比例为45%。
(来源:商业周刊)
问题出在人口上,尤其是几亿农民。
但是,如果说印度高效的经济增长充分利用了资源,选择了一条可能比中国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所以有可能超越中国,我认为塔伦肯纳和黄亚生的研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正如他们所宣称的,“真正重要的问题不是中国和印度现在在哪里。问题是他们将来会在哪里?印度追求的经济发展道路比中国好吗?”
的确,不能因为中国现在远远大于印度的多个经济总量,就说中国的未来比印度更有潜力;类似地,不能仅仅因为印度的高端和技术密集型市场比中国更有效率,就预测印度的增长会更可持续。高效率、低成本的高水平市场必然有助于经济增长;但它对经济增长有多重要,取决于这个市场与该国最紧迫的问题有多大关联。
和中国一样,印度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其经济增长不可能摆脱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制约。发达国家的学者和政治家对此往往缺乏切身感受,很少把它当价格或成本约束来认真对待。
和中国一样,印度也有庞大的剩余劳动力和数亿处于市场边缘的农民。印度的高端市场,以及初级市场的软件信息产业、医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实际上容纳不了多少劳动力,尤其是密集型劳动力。如何为剩余劳动力找到工作是印度的一大难题,但印度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市场的关联度不高。事实上,印度至今没有创造出一个可以大规模匹配和容纳密集型劳动力的产业。
在一级市场上,中国成功地将制造业与密集型劳动力融合在一起,这显然比印度容纳了更多的密集型劳动力。同样显而易见的是,中国一级市场的发展与其最大的问题高度相关。有一个市场,可以容纳越来越密集的劳动力,让几亿人获得收入,增加购买,这是像中国、印度这样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继续稳定增长的基础平台。这个平台的获得并不容易,是暴风的结果。
好在中国并不拒绝可口可乐。
但是国内还是有一些经济学家鄙视一级市场,坦率的说,外资在里面打拼是有害的。显然,他们对人类生命有着更神圣的期待。他们建议印度抵制外国对华直接投资。前不久,学者李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曾随著名学者去过印度,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远远落后于印度,中国应向印度学习。
李说,他和都对印度的民族主义深感“钦佩”。他说,陪同的印度教授从来只用国货。他们饿了,买了饼干,但印度教授没有吃。他只吃印第安人自己做的煎饼。看他们渴了想喝可口可乐或者矿泉水,就委婉地建议他们喝椰子水。印度教授不仅以身作则,还试图影响更多的人。这位教授和他的学生正在发起一场“不要可口可乐”的全国性运动。他们的口号是:“不要喝可口可乐,喝椰子水;不吃雪和路,吃井水;买车的话,只买国产车。”据李说,在印度基本上没有外国汽车。
李为中国感到羞耻:“麦当劳和肯德基在印度经营多年,绞尽脑汁,却毫无进展。肯德基去年甚至被迫完全退出印度市场,麦当劳至今只开了20多家分店。在中国,麦当劳、肯德基毫无阻碍地进入市场,短短几年间,几乎席卷了中国所有大中城市。我的同事王绍光教授感叹道:“与印度教授相比,中国可以说没有真正的民族主义者。”"
我认为,如果把印度知识分子的道德优势当成他们经济增长的优势,可能会害人害己。
印度70%的劳动力是农民,和中国一样,有巨大的剩余劳动力需要更大的国际国内市场来容纳和消化。国内企业一时半会儿开拓不了这么大的市场,那利用外资有什么不好?2003年,中国出口的4000亿美元中,有近60%是由外商投资企业创造的,也就是说,仅在国际市场上就完成了近2万亿元的出口业务——这意味着有多少人就业,有多少人通过就业获得了收入,有多少人通过收入购买了产品,有多少经济增长是通过购买产生的?
不久前,一个世界性的反全球化会议在印度召开。我认为中国不会同意这种会议在自己的土地上举行,这将给外国投资者发出一个混合信号。当我在电视上看到世界各地的人在印度街头游行时,我觉得印度是一个很麻烦的国家。
李还把印度知识分子的宗教情怀推荐给中国,赞扬印度知识分子如何扎根农村,以各种方式帮助农民,组织农民抵制全球化。我看过一位印度高官的预测,印度的对外直接投资要赶上中国需要10年。我查了一下资料:2003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是570亿美元,而印度还不到中国的零头。
看到上面的新闻,我深深感激那些在中国鼓吹民族主义的专家学者没有主导政策。否则印度一定会超过中国。作为反面教材,中国不妨向印度“学习”。
给马加鞭,骑上尘土。
如果说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开放,尤其是“三补一补”等看似不起眼的加工制造业,让中国获得了一个可以容纳越来越密集劳动力的国际国内市场,这是中国的独门绝技,那么印度市场还面临着巨大的交易成本和民族主义、宗教的成本。而且在内需方面,很明显印度还是像几年前的中国。外国直接投资并不指望在这里卖出多少东西,而是希望卖出你有竞争力的劳动力生产的东西。中国早已超越了这个阶段。总的情况是,印度在劳动密集型市场上与中国竞争有着不可逾越的成本,自然难以从全球吸引相应的资源。
事实上,印度还有一个几乎不可逾越的成本。它位于南亚。近年来,夏天的温度经常是50摄氏度。英国学者汤因比在他的宏伟巨著《历史研究》中描述了气候成本对古代人类行为的影响。几年前看了一篇国外的研究,讲的是为什么发达国家大多位于北纬几度以上,讲的是气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成本的角度来说,几乎不可能消除。
我个人的猜测是,只要中国长期坚信所谓的市场经济建设就是扩大劳动密集型市场,同时中国经济就会继续一骑绝尘。
在一篇关于如何锚定人民币的文章中,香港的张五常曾说,中国不应该只盯着发达国家,而应该总是看背后或周围的竞争对手,如印度。但是印度会有多强大呢?
印度公众眼中的中国
■文/唐璐
印度是一个特别善于表达自己的民族。有多少印度人,就会有多少对中国的看法。
和中国对印度的看法一样,印度人对中国的感情也是丰富多彩的:怀疑、同情、震惊、敌意、友好、好奇、恐惧、愤怒、敬畏、尊重、不知所措...
“中国人不冷。”
施拉德来自泰米尔纳德邦。他在邦利大学教授国际政治和中印关系。在尼泊尔的一次研讨会上,我和他成为了合作伙伴。值得指出的是,我是他在中国接触的第一个人。
当研讨会即将结束时,施拉德悄悄告诉我,他回国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诉他的学生“印度人不冷”——因为他在课堂上讲中印关系时,总是告诉他们“印度人很冷”。但是现在他觉得中国人其实很热情友好坦诚。
说实话,当我第一次听到施拉德说“中国人很冷漠”时,我感到特别惊讶。我渐渐明白,可能是中印的文化差异造成了这种认知上的差距。所以我一直跟施拉德说一个想法,就是中国人的感情一般都是含蓄的,对于自己喜欢的人或事,不像印度人或西方人那么感性。这可能是中国人被认为冷漠的直接原因。
其实在和印度人的接触中,我也发现他们有很多和中国人不一样的行为。比如印度人会表现出强烈的喜欢某样东西的倾向,甚至会直接向对方索取,这在中国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印度人在中国被很多人指责贪婪。
其实,无论是“中国人冷”还是“印度人贪”,恐怕都是不同民族根据自己的文化取向做出的判断,未必有太多合理的成分,但久而久之可能会对人们的交流产生负面影响。
“昆明简直就是东京”
拉纳是一名来自印度阿萨姆邦的电视工作者。65438到0999,我陪他去缅甸史迪威路实地考察。我还清楚地记得,我们回到昆明的那天恰好是傍晚。那一年,昆明刚刚成功举办了世界园艺博览会,昆明在夜色的掩护下,被一些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打扮得漂漂亮亮。当我们的车队缓缓驶入市区时,拉纳对我惊呼道:“啊,昆明太美了,就像在东京一样!”"
我笑了。“昆明只是中国的一个中等城市。如果昆明是东京,你去北京或者上海能说什么?”
事实上,我经常阅读到中国出差的印度人写的关于中国的故事。他们一方面惊讶于中国的高度现代化,另一方面抱怨印度媒体对中国的成就报道太少。这也难怪,虽然我的朋友约瑟夫每天都很努力,但他是印度唯一一个作为印度报业托拉斯派来的记者在中国工作的人。
正因为如此,2003年,当陪同瓦杰帕伊访问中国的六七十名记者(其中许多人是第一次访问中国)向印度人介绍他们对当代中国风土人情的了解时,在印度掀起了一股强烈的中国冲击波:高速公路、摩天大楼、商场、霓虹灯...印度人明白,在通往繁荣的道路上,中国已经把印度甩在了后面!
“印度有更多的穷人”
库马尔是尼赫鲁大学社会学系的研究生。他的父亲经常在新德里和上海之间来回出差,库马尔对中国的了解几乎都是他父亲灌输的。他向我倾吐了一颗心:
“印度很强大,但我们的生活水平远低于中国。我们还有很多穷人。现在西方国家都承认中国正在成为发达国家,可惜印度不是。最可怕的是印度对中国先进技术的冷漠。中国的现实和我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比我们高。虽然印度的富人生活得更好,但印度的穷人更多。”
印度一直梦想成为一个大国。1998年,印度核试验震惊世界,而现在,印度正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然而,中国经济的崛起让印度领导人深刻认识到,要成为一个受国际社会尊重的大国,光有核弹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印度领导人一直在各种场合说“印度的根本国策是追求本国人民的高质量生活”,“印度誓言要在2020年成为发达国家”。
“中国和印度将联合起来,未来属于亚洲。”
Jayanas是一位非常活跃的自由作家,住在印度南部的城市浦那。他主要写关于中国和印度经济问题的文章,曾和在美国公司工作的丈夫多次访问中国。
她认真坦率地和我谈了她对中国和中国未来的看法:“对印度人来说,中国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对手和潜在的朋友。从政治角度看,中国是印度可以效仿的榜样,不放弃民主原则,不牺牲国家安全;从商业角度来看,繁荣的经济将使中国成为进入制造业和与印度产品进行贸易的机会之窗。”
她说,许多印度人梦想中国和印度结盟。只有这样,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的联盟才能与发达的西方世界竞争。当然,目前唯一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历史遗留的中印边界争端。
与其他印度人相比,杰亚纳斯的观点可能属于更务实的一类。在印度,持这种务实观点的人越来越多。由此,记者想到了另一位朋友,被誉为“亚洲版北约之父”的印度地缘政治学家纳拉帕特。用纳拉帕特的话说,如果中印联合起来,未来将属于亚洲;如果中印分开,美国就会成功,亚洲的未来属于美国。
幸运的是,印度年轻一代对中印关系的态度日趋冷静。越来越多的印度年轻人主张印度应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因为美国人希望印度与中国对抗,印度就是印度。对印度来说,中国可以成为印度的朋友,只有这样,印度才有更大的权利选择美国。印度不应该在军事上恐吓中国,而应该在经济领域与中国竞争并向中国学习。
根据我对印度的了解,印度是一个民族性很强的国家,不会轻易与任何国家结盟。所以,我不赞同印度人会与美国结盟对抗中国的观点。同时,我也不认为中印有一天会结盟。两国的利益格局决定了中印之间的关系只会是竞争与合作。
现阶段,印度更希望成为经济强国。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印度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是非常必要的。对此,印度外长辛哈说得很清楚:“当前,中国和印度都把未来20年视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战略机遇期。如果中印两国在双边关系上有质的飞跃,克服无端的不信任,两国将成为一对具有建设性愿景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