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米芾《蜀素帖》

米芾《蜀素帖》《蜀素帖》为米芾行书的代表之作,风格极为突出,有如天马行空、云鹤游天。米芾本人天资极高,有深厚的临摹功力,其人其书都非同一般。如果没有较好的书写根底,没有较全面的艺术修养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其自然风骨、潇洒超逸的笔法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更无法体会其深层内涵。首先,在学习《蜀素帖》之前,一定要有较好的晋唐楷书基础。因为楷书的每一笔都起止分明,结构规范,所以学楷之后再学行书,符合学习书法从易到难,从平整到险绝的规律。其次,要正确读贴。临摹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帖,这里所说的读,是指对范本的细细揣摩、欣赏与分析。第一,要领略《蜀素帖》的总体风格及其精神气质。米芾书法取径甚高,做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他精研晋法,同时对历代名迹也都精临过。帖中所透露出的那种“天马脱衔,追风逐电”和筋骨丰润,仪态万方的风神气质,并不是一下就可以把握的,必须长时间的观幕、领会。第二,要注意通篇的章法。包括行笔的处理,墨色的变化,字ml关系等。《蜀素帖》中,字与字之间相连者并不多,其行笔的的贯通主要是靠字势的前后协调,笔画的呼应来完成的。第三,要注意帖中大量的线型变化。线是书法造型的基础,行书学习,最主要的就是要掌握各种线条的表现手法。读帖时要按照书写笔顺逐笔逐画地揣摩,顺藤摸瓜,力图还原古人运笔的动作要领。第四,要注意帖中字的结体,有意识地记一些字的造型结体,对于把握《蜀素帖》的字形结构和丰富学书者的造型能力都有很大帮助。有了充分的读帖基础,接下来就要在临帖上下大功夫了。书写水平的高低,毕竞要通过手上功夫体现出来,即如何执笔、运笔,应写出怎样的线条等,这里我们有必要了解米芾的书学心得。米芾在《群玉堂法帖》第八卷中有这样的话:“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所以古人书各各不同;若一一相似,则书奴也。其次要得笔,谓骨筋皮肉,脂泽风神皆全,犹如一佳士也。三字三画异,故作异;重轻不同,出于天真,自然异。又书非可使毫,使毫行墨而已,其浑然天成如薄丝也。又得笔则虽细如棍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扁。此虽心得,亦可学;入学之理,在先写壁,作字必悬手,锋抵壁,久之必自得趣也。”他强调“天真”、“天然”、“浑然天成”,不要娇揉造作;要“自然异”、“各各不同”,不要“一一相似”的“奴书”;要“圆”,不要“扁”,要有立体感;要“筋骨皮肉、脂泽风神皆全”,要活而不要死。这些都是他亲自实践并体现在他的作品之中的。其所以能够达到如此境界,就是“把笔轻,自然手心虚”和习惯于“悬手”的结果,这和我们常说的“指实、掌虚、悬肘”是一致的。只有这样,在书写时每个关节才能够活动自如,全身力量顺利通过臂、肘、腕、指、笔管而达到笔端,使笔毫在纸上自由的提按挥洒。最初的临幕可比帖上的字稍大一些,并且速度不要过快,要象学习楷书一样一丝不荀,章法最好也能照样模仿。很多人在初临此帖时,育目加快书写速度,片面追求字形的灵动,求险求怪而忽略用笔结构上的精到,造成笔画的软弱无力和字体形态的习气化。要想完整地得到帖中用笔、结字的法度,摸索其规律,就必须对其做慢镜头的分析,这样才能使摹仿更为逼真,下笔更具骨力。待到自感能够掌握临写中必须保持的法度之后,再将速度加快。另外,在临的过程中,仍需时时伴随“读”,即一边写一边分析比较各部分线条的轻、重、疾、徐,用笔的藏、露、提、按,牵丝、引带,各部分的大小比例与正斜,乃至墨色变化与布势、姿态、精神等。这样带着思考的临习,才会有收获,见成效,终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有了一定的对临实践后可适当采取背临的方式,即将字帖合起来背着写。背临之后与范本比较,细心观察,对范本加深印象后,再重新背临。背临可以从各个角度来表现对范本的理解,比如,有时可突出其用笔的特色有时可突出表现其结体的特色。这其实是一种“意临”,也是为今后的创作打基础。米芾的书法师承广泛,兼采众长。他学古人而不囿于古人,就像他本人所说“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如果没有他前边的“取诸长处”,也就形成不了米书的特有风格。所以要想真正掌握此帖,不仅要学习米芾本人的碑帖,还要了解米芾行书的形成轨迹,对历代名迹的临摹也要下一番功夫,如晋唐楷书,“二王”的行书等等。学书虽“泛滥百家不若精于一也”,但不能只学一家,而应精学一家,并广收博览。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书艺之路越走越宽。以上为我多年来学习《蜀素帖》,也是学习米芾书法的一点认识和体会,希望能对广大学书者有所帮助,真能如愿,我将不胜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