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每个单元五个教案

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每个四年级的数学老师都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写四年级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对每个四年级数学老师都有很大的帮助。你是在找《四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教案》吗?下面我收集了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数学第二册各单元教案1

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西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109页例题4、课堂活动、习题21。

教学目标

1,学生再次体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算法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

2.通过总结三位数除法和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规则,培养学生的初步归纳和概括能力。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准备教具和学习工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平台。

教学过程

首先,引入话题

老师:我们前面学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我们能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吗?

学生:是的。多媒体展示例4修改后的场景图,将“每天86 kg”改为“每天35 kg”。

学生根据图片列出公式688÷35,然后独立计算。

画学生在视频显示平台上显示垂直位置,并谈论计算方法。

多媒体重新呈现未修改的态势图。

老师:什么变了?

学生们观察了情况图后发现,投放的饲料总量没有变化,但每天要用的饲料却增加了,达到了86公斤。

老师:好像养鸡场的鸡越长越大,吃的饲料就越多。那么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688÷86。

老师:这个公式的计算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是一样的吗?我们今天继续吗?

【点评:通过改变情境图,既反映了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又引导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复习,从而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二,新课程教学

1,教学例4。

老师:请先试着计算一下,看看在计算中能发现什么新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报告。

学生:我们发现除以被除数“68”的前两位数不足以除以86。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老师:这个问题是我们今天主要讨论的。谁能解决?

引导学生思考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类似问题的解法后,得到如下结论:被除数的前两位除以除数时,被除数的前三位除以除数。

老师:就是被除数第十位的商不是1的时候,我们就从被除数的个位数开始除。现在能算出来吗?

学生独立计算和报告。

老师:谁能告诉我们你的计算过程?

让学生展示竖柱,用竖柱介绍算法。

学生:从单位商出发,如果把86看成90,可以想到8×90=720,所以认为商7比较合适,但是计算后发现86×7=602,余数是88,商7小,改成8正好。

老师根据学生的答案在黑板上写字

老师:好像这些饲料只够吃8天。

老师:我们再讨论一下:280÷35怎么试商?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组织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明确:35这样的除数,单位?可以用“四宅”为30的方法试商,也可以用“五门”为40的方法试商,但无论哪种情况,如果商数过大或过小,都必须及时调整商数才能找到准确的商数。

【点评:本节教学环节,学生讨论问题探究计算方法,让学生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可以进一步完成学生对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培养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2.总结算法。

老师:回想一下,在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中,我们遇到过哪些问题?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1:在计算中,首先要考虑被除数的前几位除以除数。

学生2:我应该把每个除法的商写在哪里?

学生3:如何尝试和谈判?……

老师和学生一起回答黑板上的问题。

老师:我们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4:被除数的前两位数除以除数。如果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就用除数除被除数的前三位。

学生5:如果除数除以十位数,商就写成十位数;如果除以一位数,商就写成一位数。

学生6:不管谁除,只要余数小于除数,这个商就是合适的。

老师:我们看看书上的学生怎么说。

引导学生阅读书籍,理解课本中儿童对话框中的单词。

老师:现在谁能说说如何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引导学生总结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写法。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学生的答案。

【点评:该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结合课本提示中总结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第三,巩固使用

1.垂直计算以下问题。

480÷3840÷6672÷3480÷32840÷24672÷21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修改。

老师:你认为哪个计算更难?

学生: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老师:有什么难度?

学生:三位数除以一就能一眼看出商,但是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就不容易找到确切的商了。很多时候,你得调整商数。

老师:你能告诉你的朋友一些好的转移业务的方法吗?

学生相互交流后,指导学生完成练习19第1题最后三个公式的计算。

2.活动:课堂活动中的问题2。

(1)学生在小组交流前先独立思考。

(2)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使商为两位数的公式有哪些?

3.完成练习21的1~5题。

学生自主选择问题并解决,然后组织学生汇报,其中主要要求学生说出解决方法和计算过程。

学生的简要报告。

【点评:这个巩固教学环节,一是通过两种整除方法的比较,引出三位数除以二位数的难点,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试商的方法,以突破本节学习内容的难点;二是用开放性练习帮助学生提高试商的准确性;再次,回到单元主题图,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既使单元主题图得到充分利用,又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和数学的实用价值。]

四、课堂小结(略)

四年级数学二下册各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

P6/例3 P10/例4(包括两级操作或带括号的混合操作)

教学目标:

1.通过两个层次的操作,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操作顺序。

2.让学生体验探索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学会用两步计算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地图介绍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你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你会问什么数学问题?

第二,新拨款

根据学生的提问,举例子3。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玲玲去了“冰雪世界”。买票要多少钱?

学生们在练习本上回答这个问题。

同桌两个人聊他们是怎么解决的。

报告:老师根据学生的报告写在黑板上。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儿童票的价格,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一张儿童票是他们需要买票的金额。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要24÷2,然后把三张票的价格加在一起就是总票价。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公式各有什么特点?

这两个综合公式没有括号,公式中有加减乘除。

这样一个综合公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学生总结操作顺序。

买三张成人票,交100元。我应该拿回多少?

等一下。

例4冰雕区上午游客180,下午270。如果每30名游客需要一名清洁工,那么下午会比上午多派多少名清洁工?

分组讨论,独立完成。

在小组里互相交谈。你是怎么解决的?

报告。

(1)270÷30-180÷30

=9-6

=3(姓名)

270÷30算出早上需要派多少清洁工;180÷30计算出下午需要派多少清洁工,然后用减法计算出下午需要比上午多派多少清洁工。

(2)(270-180)÷30

=90÷30

=3(姓名)

270-180计算下午比上午多多少个访客,然后除以30,计算下午比上午多派多少个清洁工。

引导学生观察两种计算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的运算顺序。

学生总结。

老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在黑板上写字。

第三,巩固练习

P7/ Do it 1,2

P11/做(完成书后,可以更改条件,比如“买2双手套”等等。)

教师应该在练习的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关键语言,以巩固他们的知识。

第四,作业

P8-9/5-9

黑板设计:

四则运算(2)

周日,爸爸妈妈带玲玲去了冰雕区,上午游客180,下午270。

买票去天地玩要多少钱?如果每30个游客需要一个清洁工,下午就需要一个。

(1)24+24+24÷2 (2)24×2+24÷2比早上多派了多少清洁工?

=24+24+12 =48+12 (1)270÷30-180÷30 (2)(270-180)÷30

=48+12 =60(元)=9-6 =90÷30

=60(元)=3(名)=3(名)

运算顺序:无括号的公式中,有乘法和运算顺序;在带括号的公式中,你必须先计算它们。

除法,加减,乘除都要先算。脸。

课后总结:

四年级数学第二册各单元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二级操作单栏从左到右的操作顺序。

2.通过综合公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同级运算的顺序。

2.发现并总结无括号的混合操作顺序。

三、教具和学习工具的准备:

主题地图练习册

第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程

冬天你最喜欢的运动是什么?(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在这节课上,我们将学习溜冰场。(展示“冰雪世界”主题地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地图。

根据主题图和提示提问。

1.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引导学生复习与本节相关的旧知识。

2、展示信息,多媒体展示问题。

(2)结合情境探索新知识。

(1)天山滑雪场上午72人,中午44人离开,85人到达。现在有多少人在滑雪?

a:老师:根据资料可以问什么数学问题?

生:下午有多少人?

生:滑雪场有多少人?

老师:你能有什么解决办法?

老师:引导学生交流,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b: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鼓励他们独立算出公式,然后求解。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

c:表扬表现积极的同学。多媒体演示问题二:《冰雪奇缘》三天接待987人。照此计算,六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d: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互相讨论。

e:强调公式的多样性,帮助学生理解。比如第二题,公式987÷3代表6天接待总人数,再乘以6代表6天接待总人数。它们的实际意义是一样的,所以两个算法都是正确的。

3、纽结运算法则,在没有括号的公式中,如果只有加减或只有除法,必须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4.让学生做书中的练习。

(三)总结反思,布局思考问题

1,检查学生的练习,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老师会做适当的补充。

2.老师进一步强调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和重点。请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3.布置思考问题和作业。

思考问题:

如果一个表达式中有加减乘除,应该如何计算?

课后作业:

练习1问题1、2和5

四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教案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西南师范大学版)四年级(下册)主题图及例题1、例题2,97~99页课堂活动1~2、习题20 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运算等活动,理解平行四边形和图形的特征;通过操作活动(折纸)认识和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高度。

2.体验探索平行四边形形状的过程,了解其基本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概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观察、运算、交流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和挑战,感受数学思维的有序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教学活动中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具准备:

一个矩形框,多媒体课件。

学习辅助准备:

每人一把尺子,一对三角盘,一张印着平行四边形的白纸,一个切好的平行四边形,一个硬纸做的长方形盒子。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老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对平行四边形有了初步的认识。其实平行四边形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经常见到的。请看大屏幕。

(课件展示主题图)

请仔细看这些物品。你能在这些物体上找到平行四边形吗?让学生在台上用鼠标指一指,说一说,然后课件就会呈现出学生所指的平行四边形。)

老师:学生们非常仔细地观察,发现了这么多平行四边形。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今天这堂课,老师会和同学们一起来了解更多平行四边形的知识。

黑板上的书写:平行四边形

第二,探索新知识

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1)老师:学生喜欢看魔术表演吗?现在,老师将为学生表演一个小魔术。

(老师展示一个矩形框)你知道这个图形吗?(它是一个长方形)

老师:是的!这是一个长方形。老师握住这个长方形盒子的两个对角,轻轻一拉。改变!改变!改变!这还是长方形吗?(平行四边形)对!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老师:你想玩这个魔术吗?

(2)学生自己用硬纸条做成的长方形盒子,体验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3)老师:学生观察老师手中的平行四边形,同桌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生1:对边平行

生2:对立双方是平等的

学生真的很聪明,真的有能力通过观察发现这么多!

同学们,这些发现正确吗?现在让我们来验证我们的发现。请拿出老师发的平行四边形。首先,我们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来验证对边是否平行。

报告结果:平行边

现在我们来验证一下对面是不是真的相等。我该怎么办?

生:测量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长度。

老师:请拿出你的尺子,测量你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

报告结果:等边。

老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发现平行四边形有两个特点。它们是什么?

(4)老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知道了它的对边是相等平行的。那么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呢?

老师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

2.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高度。

学生真能干!我们这么快就知道平行四边形是什么了。现在让我们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另一个特征。请拿出老师发的平行四边形,和老师一起做(叠高)。

师:打开平行四边形,观察折痕的特征(垂直于边)。

老师:想想平行四边形的高度是多少?(从平行四边形一边的一点向对面画一条垂直线,该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称为平行四边形的高度。)老师:同学们,刚才把平行四边形的高度折起来,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高度有无数种。

老师:是的!平行四边形有无数个高度。

99页问题3,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全班交流,老师强调底与高的对应。

老师:引导理解。

3.引导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1)完成表格

(2)总结98页课堂活动1题。

老师:请考虑一下。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了哪些四合院?(矩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老师: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它们在相对的两侧都是相等的,并且彼此平行...)

师:平行四边形的这些特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都具备的。

我们通常说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相等,不稳定。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四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教案5

一、教材分析和目标确定

教材把“平均数”这一课安排在“简单数据整理”之后,说明平均数和统计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平均数是统计学知识中的一个信息数。通过实验、猜测、探索等活动,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是非常重要的,这将有助于学生在今后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和学习复杂的统计知识。

新课标明确指出“估算能力和统计概率的思想和方法成为未来公民必备的常识。”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知识特点和学生认知能力,确定本课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索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体验意识和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建构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3.渗透“移多补少”、“估算”等数学思想的动态分析和解题,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数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应用。

第二,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仅仅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根据这一基本思路和本课程知识学生操作性强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尝试教学法。鼓励、示范、迁移为辅的教学方法。学生采用观察分析、实验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这节课,老师准备了实物幻灯片、四个同样大小的杯子等教具;四人一组的学生准备四个同样大小的杯子和其他学习工具。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的教学环节如下:

提问激发兴趣→实验探索→应用开发→复习总结

我从这四个环节来说说我的教学设计。

第一个环节:设疑激趣

问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了哪些带“数”字的数学知识(板书:数)。学生通过口语发现数学真理与“数”字密切相关,于是产生疑惑:这堂课我们会学到一个与“数”字相关的数学知识是什么?老师认为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会自己发现这个秘密。你有信心吗?本环节学生说话的过程,就是整理原有生活经验,激活初步形成的数学思想,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做智力、方法和情感准备的过程。

第二个环节:实验探究(分两步)

第一步,动手练习,平等感知。

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将桌子上四个高度不同的杯子的水倒得均匀,鼓励学生用最少的次数,最快的速度完成。

在学生充分活跃后,分组汇报实验过程时,请完成最快的一组到前面,谈论如何快速准确地等分,以渗透多移少补的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步:预估预测,探索解惑。

让学生估计当前水面的高度,并写下这个数字。准确的高度是多少?让学生探索解决。预计学生会用尺子量,或者先求出总高度,再求出每杯水的平均高度。学生得出结论后,选择有差异的两组进行汇报并写在黑板上,在讨论中达成* * *认识。在肯定学生的方法后,让学生在黑板上读出思考的过程。老师让学生说4 cm怎么得。通过这个强化,学生明确了4 cm就是把4杯水的总高度平均分成4份,然后求出每杯水的平均高度。我们可以叫它什么号码?(黑板上:平均数)让学生再讲一下对平均数的理解?这就揭示了题目,突破了重点。

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实践、猜测、探究中自己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建构数学知识的能力。利用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目的是降低个体学习的难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讨论时,教师参与其中,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使课堂教学注重发展,突出主体。

第三个环节:应用拓展(分为四个层次)

1.举个例子: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遇到过平均?学生发言后,老师展示一组平均数据。这个题目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平均和学生。

活生生的联系。老师呈现的信息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缓解了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学生也接受环保教育。

1.未来1000年,人类平均寿命将达到180岁。

2.一年时间,地球上消失了10.32万公顷的森林。森林正以平均每分钟20公顷的速度减少。

3.平均每天笑15次。

4.通过开展大规模的课间体育活动,唐山市学生的身高有了明显的增长。7 ~ 12岁男生平均身高增加2.1 cm,女生平均身高增加1.7 cm。13 ~ 15岁男生平均身高增加1.9厘米,女生平均身高增加0.8厘米。

2.尝试练习:例3,让学生尝试计算,然后对照课本检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与自身身高的对比,猜测全县四年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的身高,推动全省乃至全国四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

3.辨别真伪: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上课前了解一下自己家平均每月的电费,对学生进行节能教育。结合问题1,唐山开展大课间活动,教育学生多参加体育锻炼。

4.参与练习:老师挑选8个学生玩拔河,4个又高又壮,4个又矮又瘦。询问学生是否可以将他们平均分成两组。学生可以参与其中,说说原因,让学生对平均数所反映的公平与不公平有一定的了解。培养学生动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强大的教育渗透和团结。

该环节的设计遵循学生认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四种题型,达到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的目的。让课堂教学彰显人文关怀和应用特色。

第四环节:复习总结

在这节课上,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平均。和它打了这么久的交道,关于平均,你有什么想说的?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整个教学设计既尊重教材,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力求教育的趣味性、生动性、广泛性和合理性,让学生既用知识的雨露滋养心灵,又用智慧的阳光照耀心灵。

第四,教学后的反思:

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清晰而开放。我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学习,变接受知识的过程为科学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学习科学方法,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树前预设有效地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之门,如引入新课。我问学生从一年到现在我们学了哪些带“数”字的数学知识,学生可能会觉得比较复杂。我在恰当的时候举起了牌(3/5)。数字是多少?(9)它是几位数?学生的思维闸门一下子打开了,积极投入到学习中,还说小数和分数?等你没学过的知识?

教师富有启发性的生动语言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比如在扩展题1的应用中,老师出示的一个材料是“人平均每天笑十五次”。老师说,老师要看你的十六、十七笑,笑看谁笑得开心自信。十八笑是什么?同学们各抒己见,脸上洋溢着笑容和童趣。老师总结:真的希望每天都能看到同学们自信而胜利的笑容。接下来有几个问题挑战同学们,看你们能不能笑得胜利。

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孩子天性好玩好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游戏中学习巩固所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和应用能力。这堂课让学生在游戏中动手实践和合作探索中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学生受益的同时,教师也在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策略。

这门课的教学处处体现了对人性的关怀。我充分注重好与差的价值取向,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的空间和机会,努力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舞台,让学生从学习中收获财富,拥有不断进取的动力;

虽然这门课有很多可以自慰的地方,但是还是存在一些弱点,比如学生的思维不到位,学生回答问题的逻辑性不强。在小组合作中,我没有充分照顾到个体差异,也使得学困生的主动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如何在教学中面对整体和每一个学生,是我在教学中要不断提高的课题。

①(140+185+170+125)÷4

②(140+185+170+125)÷365

③(140+185+170+125)÷12

3.在一家机械零件厂,两个技术创新团队举行了一场技术竞赛。以下是他们在10分钟内生产的零件总数:

第1组:57+68+73=198(单位)

第二组:49+36+75+42=202(每组)

接下来第二组赢了。

1,几天,老师统计了我们班三月份学生零花钱的花费,五个学生零花钱的平均花费是16元。请猜猜他们花了多少钱?

姓氏李明欣韩天庭刘张巍 强周燕琪

消费金额(人民币)13 19 18 16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