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歌可以分为哪些体裁,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少数民族民歌最常见的是歌颂神话、历史、传说的叙事曲,表现爱情生活的情歌,劳动生产时唱的劳动歌,各种仪式上唱的儿歌、仪式歌。

许多民族都有在传统的民族节日、婚礼和喜庆日,或新房建成之夜唱叙事曲的传统。叙事曲的演唱形式大多是独唱,也有和唱的。叙事曲的曲调一般较短,是单句或由两个乐句组成的单段。起伏不要太大,音域不要太宽,词曲结合紧密,曲调吟诵与语言的音调相协调。长歌的歌词很长,从十几段到几十万行都有。因为唱完需要很长时间,所以大部分都是用自然的声音唱。

叙事曲可分为咏史诗和传奇曲,咏史诗包括创世诗和英雄诗;传奇歌曲多以民族迁徙的史实、历史上英雄的功绩和爱情的悲剧为题材。叙事歌曲主要讲述生动曲折的故事,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表达深刻的社会主题。叙事歌曲对于没有文字或者有文字但不流行的少数民族来说,其艺术欣赏的意义远远超出。通过叙事歌曲,把先民创业的艰辛和他们的丰功伟绩生动地展现在后人面前,使本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和心理意识代代相传,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后人对本民族、对家乡的热爱和信心。很多叙事歌曲实际上成了维护民族精神的纽带。

历史诗可分为神话诗和英雄诗。起源于人类童年的神话历史的诗歌,是各族先民对不可理解的自然现象的天真解释,也是他们征服神秘自然力的欲望和力量的象征。它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如何创造世界,山川河流的形成,日月星辰,风暴雷电,动植物,人类和民族的起源,洪水灾难后兄弟姐妹的通婚繁衍,人类祖先与妖怪斗争的故事。目前,中国西南地区流行神话和历史诗歌,代表作品有彝族的《梅哥和阿Xi纪弦》、瑶族的《米罗陀》、苗族的《古诗》、哈尼族的《奥塞米》、拉祜族的《穆帕帕》、阿昌族的《扎帕玛和扎米玛》。英雄史诗又称勇士之歌,以英雄为题材,记叙他们的战斗业绩,充满幻想和神话色彩。战士歌的形成比神话史诗晚得多。一般认为它产生于氏族制度处于解体边缘,部落联盟或国家已经出现的时代。那时候,人们已经不再幻想世界的创造,自然和人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而是更关心自己氏族和部落的生存和发展。可以说,勇士歌的出现是人类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勇士歌目前流行于中国北方,代表作品有藏族的《格萨尔王》、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格萨尔王传》是目前世界上最长、最宏大的英雄史诗。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30卷,100万行,1000多万字。它不仅体量雄伟,场面壮观,形象丰富多彩,生动形象,而且社会历史内容丰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堪称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各民族音乐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叙事曲中传奇歌曲的歌词一般较长,但反映的是人们进入阶级社会后的思想和生活。传奇歌曲的产生与优秀歌手的演唱活动密切相关,因为它有固定的情节、复杂的结构和相对稳定的人物形象,所以只有一些优秀的歌手才能保存和演唱。中国少数民族的传奇歌曲虽然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但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反映了美与丑、善与恶的斗争,如凯诺与开冈、傣族的叫花树屯。(2)歌颂纯洁的爱情,反映反对封建暴政和压迫,争取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的斗争。如彝族、撒尼人的阿诗玛,回族的马武、嘎都等。(3)歌颂历史上英雄的光辉业绩,讲述有关民族的历史。如蒙古族的《伽达默尔》、裕固族的《西支哈支》、苗族的《张秀梅之歌》。

情歌是少数民族民歌中最受欢迎的部分。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不同民族的情歌演唱方式也不完全相同,但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草原、森林、山野或劳动中演唱,多为即兴的一部抒情短歌,包括对唱和独唱。表现的内容一般是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对恋人的爱和向往等。这种类型在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中比较常见,因为旧社会北方民族的婚姻状况都是由父母包办的,青年男女婚前不能自由交往。另一种是在月光下,在火塘边,在酒店里,或者在专门唱情歌的节日和歌会上唱的。多为男女对唱,篇幅较长,生动地表达了爱情的诱惑、相思的缠绵、离别的伤感以及恋爱过程中的各种复杂感情。这类情歌,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往往不仅唱出了爱情,还展现了歌者的智慧和才华。除了单声部民歌,还有很多多声部作品。这种情歌在西南地区相当普遍,因为那里大多数少数民族的习俗允许青年男女在婚前进行广泛而自由的社会活动,这就为这种情歌的产生和保存创造了条件。

彝族尼苏人的“曲子”是第二类情歌的代表。曲子由建腔、正调、虚度人生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又包括许多小部分,在音乐形式上已成为冗长的套曲形式。“曲乐”的演唱形式多样,独唱与合唱交替进行,调与独唱相结合。在唱法上,真假声交替使用,形成了非常独特的风格。《曲子》的旋律既有抒情基调,又有叙事部分,表现力很强。

劳动歌是直接伴随劳动的民歌,在集体劳动中唱,在个人劳动中唱。集体劳动中演唱的劳动歌曲,多为和声或合唱,结构短小,节奏规则有力,音域狭窄,曲调高亢。在劳动中,它不仅起着统一劳动行动的组织作用,而且起着调节精神、激发热情、缓解疲劳的作用。这种劳动歌曲在南方从事农业的民族中比较常见,如藏族的《打麦歌》、瑶族的《拉木歌》、景颇族的《倒米歌》等。个别劳动中演唱的劳动歌曲,由于一般不配合劳动运动,旋律起伏较大,音域较广,节奏略自由。这类劳动歌曲主要流行于北方从事游牧和渔猎的少数民族中,如裕固族的《乳雏畜歌》、东乡族的《赶驴歌》等。

儿歌分为两种,一种是摇篮曲,一种是儿童游戏歌。过去,少数民族地区没有学校,没有文化教育设施。孩子小的时候听摇篮曲,大了以后再在游戏里学童谣。他们从这些童谣中学到了东西和知识。儿歌的旋律一般比较简单,朗朗上口,容易记忆,内容有儿童特色,所以可以代代相传。催眠歌是给婴儿唱的,缓慢、柔和、悦耳,一般都有很强的民族特色,比较古老,如满族的《摇篮曲》,维吾尔族的《米,巴拉姆》。儿童游戏歌曲节奏比较整齐,往往配合游戏的动作。曲调活泼健康,如锡伯族的小青蛙,藏族的小鹿,佤族的飞鸟。

仪式歌是少数民族民歌的一种特殊体裁。是在举行祭祀、庆典、婚丧等仪式时,有固定布景和内容的歌曲。仪式歌与少数民族的宗教活动和习俗密切相关,可分为祭祀歌和仪式歌两大类。

在古代,各族先民都有一段信仰“万物有灵”的时期,经历了许多崇拜神灵的历史阶段。人们为了乞求大自然的恩赐,发展生产,对大自然进行了呼吁、诅咒和祈祷,配合这些活动而唱的歌就是最早的祭祀歌。随着这些活动的逐渐形成和固定,祭祀歌被定型并代代相传,从一开始就与原始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宗教不同,崇拜的鬼神也不同,少数民族的宗教祭祀歌曲也非常丰富,既有崇拜天地鬼神和祖先灵魂的歌曲,也有崇拜山川、河流、树木、道路、船只、鱼、牲畜、庄稼和生产工具的歌曲。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祭祀歌以其独特的角度记录了民族历史发展的某一方面,是研究各民族思想发展、宗教观念、道德心理、音乐文化的重要资料。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祭祀歌无疑会逐渐失去过去的意义,作为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财富被保存下来。

日常生活中与风俗礼仪密切相关的歌曲称为礼仪歌。这部分民歌反映了各民族的民俗礼仪,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对不合理事物的诅咒,是研究人们思想、社会习惯和家庭发展史的珍贵资料。少数民族世俗礼仪歌的内容非常广泛,有“生日快乐歌”、“成人歌”、“婚礼歌”、“葬礼歌”、“迎新家歌”、“酒歌”、“茶歌”等。可以说,哪里有风俗习惯,哪里就几乎不可能没有歌曲。这里重点说一下“婚礼歌”、“葬礼歌”、“酒歌”。

“婚礼歌”是各民族礼仪歌中最丰富多彩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都不一样。如果在内容上有雷同,就是娘家要表示依依不舍,要求姑娘结婚后要勤俭孝顺公婆;婆媳祝贺新婚夫妇和谐共处,生活幸福。各族婚礼歌曲成套。如藏族新娘在离开家庭时,唱“婚嫁歌”向父母、兄弟、姐妹、姐妹告别。男方迎接女方的送别客人,唱《迎宾歌》欢迎新娘及其亲友。接下来,男女双方合唱《乐宾歌》,以示对参加婚礼的宾客的热烈欢迎。女方送丈夫回娘家时,男方唱《送客歌》表示告别。哈萨克族婚礼歌曲一般由八首歌曲组成。首先由一名歌手演唱《婚礼开场歌》宣布婚礼程序和娱乐活动安排,并代表嘉宾向主持人祝贺。然后,伴郎唱《夺新娘调》,解释女学生要结婚的原因。由男方接新娘的小伙子们和女方的姑娘媳妇们一起唱“嘎,嘎”。男人向新娘描述婚姻生活的美好,而女人则更多地向她诉说离家的痛苦。离家前,新娘在父母面前唱了一首《哭嫁歌》,强烈控诉买卖婚姻的罪恶,唱出她个人的心酸。唱完《哭泣的婚礼歌》后,新娘唱起《送别歌》,与家人、村民一一告别。作为对“送别歌”的回答,通常是由一位男性长辈来唱“劝婚歌”。当新娘到达公婆家时,她会举行一个揭开面纱的仪式。这时,歌者会唱“揭帘歌”,劝说新娘如何遵守妇道,并介绍公婆的亲友和部落的祖传规矩。“新娘歌”是新娘在婆家自我介绍,然后在“揭牌歌”后演唱的歌曲。

丧歌是与葬礼有关的仪式歌曲。内容包括悼念逝者,安慰亲人,引导逝者回到祖先生活的地方安息。由于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丧葬歌的内容和形式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它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丧葬歌、吊唁歌和挽歌。丧歌是唱给死者亲友或邻居听的歌。很多民族都有哀悼时不直接讲故事的习惯,而是委婉含蓄地讲清楚,让听者不会觉得突然。含蓄的语言、委婉的说法和贴切的比喻是这类歌曲的重要特征。丧歌在曲调上具有强烈的说唱性质,并辅以向下的悲凉基调。吊唁歌与丧歌相关联,歌唱的目的是向逝者亲友表示哀悼。挽歌主要是悼念死者时唱的,分为领袖挽歌和家族挽歌两种。首领挽歌是用来悼念部落首领和其他有地位有尊重的人。歌曲往往描述死者一生的成就,悼念他的死给部落或村庄带来的损失。这些挽歌大多是全村人和所有掉队的人唱的。家属挽歌多由死者家属演唱,语速一般很慢,表达失去亲人的悲痛。

《酒歌》是喜庆宴席上饮酒敬酒时唱的歌。很多少数民族都有专门的酒歌,一般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透露着亲朋好友之间朴实真挚的感情。在许多民族中,敬酒歌因烤面包机和烤面包机的身份不同而不同,从而形成了种类繁多、曲调丰富的特点。

不同民族的民歌体裁不同,体裁划分的标准也不同。比如俄罗斯族和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根据声部的多少把民歌分为多声部和单声部两类;蒙古族民歌按节拍形式分为散板长调和板短调;裕固族民歌根据歌词有无韵分为“雅乐”和“非雅乐”;哈萨克族民歌按曲调性质分为“月伦”和“安”。根据每首民歌产生的地理环境,朝鲜人民可以分为“西路”、“南路”、“中路”三类。同时,几乎每个民族都有两种以上的流派分类方法。比如蒙古族民歌,根据演唱的场合可以分为“土林路”和“榆林路”两类。《土林道》是一首酒歌,也是庄严场合唱的宗教仪式歌。《玉林路》包括寓言歌、情歌等日常民谣。裕固族民歌根据演唱的场合还可分为牧歌、情歌、酒歌、劳动歌等不同类别。朝鲜族民歌按原生态环境可分为劳动民歌、抒情民歌、叙事民歌和风俗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