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剪子布就应该这么玩!90%的人都玩错了。

“石头剪子布”是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小游戏,我们经常用它来决定输赢。最常见的玩法是:胜者获得奖励,败者获得惩罚。

小时候住在农村,家里的衣服都是在大水泥缸里洗的。每年暑假,三兄妹都在家,一家人的衣服都是用一个大桶洗,要抬上楼晾干。

起初,我的母亲洗和烘干衣服。长大后,我经常负责晾衣服。后来妹妹长大了,也能完成晾衣服的任务了。于是我和姐姐经常玩“石头剪子布”,谁输了就去晾衣服。

在我输了几次,不得不去晾衣服之后,我开始不喜欢晾衣服了。因为不喜欢,想让姐姐多做,所以玩“石头剪子布”的次数比较多。我们每天把晾衣服当成一种惩罚,慢慢的,我们越来越讨厌晾衣服。

这就像一个恶性循环。终于有一天,我对我妈说:“我宁愿花很长时间洗衣服,也不愿意晾衣服。”姐姐也很快答应了。

最后,不管是我还是我姐洗衣服,我妈都得干。如果有一天我妈真的没时间晾衣服,我和我姐就一起去晾,感觉就是患难与共。

二十年过去了,我还是不喜欢晒衣服。我一直记得每次“石头剪子布”输了那种沮丧的感觉:不仅输了比赛,还被惩罚了。这是双重打击。

唐纳德·赫布在1930做过一个实验:

实验对象:600名6-15岁学生。

实验过程:告诉学生不需要做作业,如果在课堂上表现不好,会被送出去玩。如果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好,他们将有更多的作业要做。

实验结果:一两天后,学生们都选择在课堂上表现良好,然后奖励他们“更多的作业”。而不是选择表现不好,得到“出去玩”的惩罚。

我对实验结果感到惊讶。

几乎每个孩子都想出去玩,不想有更多的作业要做,但为什么他们的行为违背了这种意愿?

那是因为每个人都想得到奖励,而不是惩罚。当“出去玩”成为一种惩罚,就变得不那么吸引人了。当“做作业”成为奖励,甚至变得可爱。

玩“石头剪子布”的正确方法应该是:把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讨厌的东西作为对失败者的惩罚;把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会喜欢的东西作为对胜利者的奖励。

如果还是让输的人干活,或者让赢的人领了奖,至少会带来三个不好的后果:

1)输的孩子会面临比赛失利的打击;

2)输的孩子不得不接受惩罚带来的不快;

3)你用来“惩罚”的东西,可能会让孩子越来越讨厌。

我也经常安排小溪和小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扔垃圾或者帮我从阁楼上拿东西。如果只有一件事要做,没有一个人愿意主动,我会建议他们用“石头剪刀布”来决定输赢。

但是,我绝不会让失败者做工作,而是让胜利者做家务!

结果双方都很开心。失败者觉得他们不用工作。获奖者觉得自己赢了比赛,家务也没那么烦了,因为是赢的奖。

写到这里,我想起有些家长经常把“恐吓”作为管教孩子的“神器”,这真的是非常不恰当的行为。

1,又哭/闹了...我送你去幼儿园。

如果幼儿哭闹,有的家长会威胁孩子:“别哭了,再哭就送幼儿园”!这句话有时能快速有效地止住孩子的哭声,所以常被一些粗暴的父母或爷爷奶奶当作“神器”。

我不知道你是在告诉你的孩子,上幼儿园是一种可怕的惩罚。每说一次,孩子的观念就会更强。然后,当一个孩子不得不去幼儿园的时候,对他来说是一种可怕的惩罚。他怎么会喜欢幼儿园呢?怎样才能每天开心的去上学?

2.不好好吃药,就送医院打针。

给生病的孩子吃药往往是个大问题,需要家长和孩子打很多回合。这时候,有的家长就会用另一个“神器”:“不好好吃药,就送去医院打针。”这句话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然而,“打针”从此成了一种极其可怕的刑罚。一旦孩子不得不去医院打针,孩子会非常害怕,大声哭闹,甚至会“死”着反抗。

每次带孩子去打疫苗,都会遇到很多哭闹的孩子。这些孩子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个是我打针前没哭,直到针扎进去才开始哭。注射后不久我就不哭了。

二是打针前开始大声哭,越靠近哭得越厉害。护士拿起针,哭声达到顶峰,需要两个人认真抱着。但针扎进手臂后马上就平静下来了。

第一种孩子因为打针的疼痛而哭,这是一种生理反应。这些通常是更小的孩子。

第二种孩子哭,往往是因为对打针有强烈的恐惧感,这是一种心理反应。至于打针的痛苦,那是其次。当针扎进手臂时,恐惧感消失了,所以很快就消退了。这种孩子要么对之前打针的痛苦记忆犹新,要么平日里被父母“恐吓”。

3.不听话就叫警察叔叔/老师把你带走。

有些耐心差的家长总想塑造一个“无所不能的坏形象”来恐吓不听话的孩子。老一辈的人经常用“狼”、“老虎”、“乞丐”等等。现在有些家长喜欢用我们日常生活中能看到的权威角色,比如“警察叔叔”“老师”。

其实这暗示了警察叔叔/老师是个很可怕的人,会无缘无故把孩子带走。

然后,以后孩子可能会很怕老师,上课不敢举手,在老师面前不敢说话,在学校遇到困难不敢向老师求助。更严重的是孩子有外遇的危险,不敢报警求助。

作为父母,我们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在不经意间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孩子,请停止一切“威胁”行为!这些“神器”也许一次对一件事有显著效果,但会带来超乎想象的严重后果。

教育孩子需要我们一生的学习,我们在这里鼓励所有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