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
第一,要改变以前的学生观。
在人才观上,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只是智能的范畴和性质不同。我生来就是有用的。学生的差异不应该成为教育的负担,相反,这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我们要改变以前的学生观,用欣赏和发现的眼光看待学生,改变过去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标准,重新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天才。只要正确引导和挖掘,每个学生都可以成才。
第二,重新定位教学理念
在教学方法上,多元智能理论强调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智力优势和劣势选择最适合的学生。身体法。孔子认为,要考虑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它是由孔子创立的,并在个别教学环境中成功实施。我们应该继承这一宝贵的教育遗产。
在应用多元智能理论的前提下,更好的实施。我们应该关注并善待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最终促进每个学生成为自己的优秀。
第三,教师要转变教学目标。
在教育目标上,袁志并不主张把所有的人都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而是认为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确定最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道路。总的来说,元智力理论不是让学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不是简单地要求给学生多搭一座桥,而是主张给每个学生铺一座桥,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位置”成为现实。
第四,观念的改变带来教学行为的改变
我们的教师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仅仅为了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而备课、听课,而是更多地从关注学生、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
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提出“多元智能”教学策略,实现“为多元智能而教”的目的,改进教学形式和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在教学形式上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有利于人际智能的培养。重视教学中的最后一个反思环节,培养学生的反思智能。力求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课堂互动形式多样,学生主体地位更加明显。
理论来源:
多元智能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风靡全球的国际教育新概念。它最早是由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加德纳博士在1983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系统地提出来的,并在后来的研究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多元智能理论自提出以来,在美国和世界上其他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工作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由于该理论的内涵与我国正在倡导的素质教育密切相关,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更多地引入多元智能理论,并越来越认识到多元智能理论的重要价值,认为“多元智能理论是对素质教育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