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孔子有关的成语
1、东家之丘 ?
传说孔子的西邻不知孔子的学问,后用以比喻就在身边的有名人物。
晋﹒陈寿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的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人,现在的山东曲阜,就是他的故乡。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成名的就有七十二人。因为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多尊孔,不但称他为“孔子”,还把他当作“圣人”。两千四百多年来,几乎人人都知道他。
然而他在世的时候,倒不一定有这么大的名气。据《孔子家语》说:当时,孔子的西邻,住着的一个人,却并不知道他这位东邻是个什么人物,他每次提到孔子的时候,总是毫不客气地直呼孔子的小名,说是“俺东家之丘”如何如何。
2、以强凌弱 仗着自己强大就欺侮弱者。出自《庄子·盗跖》:“自是之后,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孔子有位朋友叫柳下季,他的弟弟跖是战国初期奴隶起义的领袖,人称盗跖。有一次,孔子去找跖,想劝他别再为害天下。跖对孔子说:“你所说的话如顺从我心意就让你活命,如违逆我心意就让你死。”孔子说,跖足可以南面称王,但却被称为盗,应该以此为耻。听了这些话,跖非常生气,大声斥责孔子说:“不要拿名利引诱我,把我当做愚昧的人。”然后,话锋一转,跖又说:“自黄帝时起,就争斗不止,血战不停。尧和舜兴起后,又设立了百臣。商汤流放了他的国君,周武王杀死了商纣。从那以后,大家都凭借强大欺凌弱小,以多数侵略少数。所以自商汤、周武王开始,他们都已属于作乱的一类人了。现在,你却把文武那一套东西教给后世,蒙蔽天下之主,借以求得富贵。所以我认为,天下的盗贼都比不过你。为什么人们不叫你盗王,而偏叫我盗跖?”最后,跖说孔子所说的那些,都是他所不愿听的,并叫孔子立刻离开。孔子叹气说,自己这是自讨苦吃,摸老虎胡须还险些被老虎吃掉。
3、鸣鼓而攻:成语,典出《论语·先进》。
孔子反对改变王法,冉求支持季康子的改革,孔子就号召他的其他学生敲着鼓去进攻冉求。后遂以"鸣鼓而攻"等比喻宣布罪状,加以谴责或讨伐。 亦省作" 鸣攻 "。
鲁国的三家曾于公元前562年将公室,即鲁国国君直辖的土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瓜分,季氏分得三分之一,并用封建的剥削方式取代了奴隶制的剥削方式。公元前537年,三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分之二。由于季氏推行了新的政治和经济措施,所以很快富了起来。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氏积敛钱财,搜刮人民,所以孔子很生气,表示不承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而且让其他学生打着鼓去声讨冉求。
4、发愤忘食: ?形容学习努力,工作勤奋。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讲学,来到楚国叶邑,叶公沈诸梁接待了他,他对孔子不怎么了解,就悄悄地问子路,子路一时不知怎么回答他。孔子事后得知就对子路说以后就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5、道听途说 ? 狭义为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孔子曾经说过:“从道路上听来了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种道德作风是要不得的。”
战国时期,艾子从楚国回到齐国,刚进都城便遇到了爱说空话的毛空。毛空极其神秘地告诉艾子,说有个人家的一只鸭子,一次生了一百个蛋。
艾子不信,说:“不会有这样的事吧!”
毛空说:“那可能是两只鸭子。”
艾子摇摇头:“这也不可能。”
毛空改口说:“那大概是三个鸭子生的。”艾子还是不信。
“那也可能是四只、八只、十只。”艾子当然还是无法相信。
过了一会儿,毛空又对艾子说:“上个月,天上掉下一块肉来,有三十丈长、十丈宽。”
艾子还不信,毛空急忙改口说:“那么是二十丈长。”
艾子还是不信。
毛空说:“那就算十丈吧!”
艾子实在忍不住了,再也不愿意听毛空瞎吹了,反问道:“世界上哪有十丈长、十丈宽的肉,而且还会从天上掉下来?你是亲眼所见吗?刚才你说的鸭子是哪一家的?现在你说的大肉又掉在什么地方?”
毛空被问得答不出话来,只好支支吾吾地说:“那都是我在路上听人家说的。”
艾子听后,笑了。他转身对站在身后的学生们说:“你们可不要像他那样的‘道听途说’啊!”
“道听途说”这一成语,原指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后来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6、不舍昼夜:意思是不放弃白天和黑夜。
《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春秋时期,孔子在晚年常与他的弟子一起周游列国。有一次他们在河边望着奔腾不息的河水若有所思,孔子叹息光阴像河水一样不舍昼夜地不停地流逝。学生们纷纷表示要珍惜光阴,刻苦求学,宣扬儒家文化。孔子感到十分欢欣
7、登堂入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直率,喜欢弹瑟,不爱读书,孔子开导他,他决定认真读书与弹瑟。他弹瑟的声音充满杀气,孔子给予纠正并表扬他:“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进入内室,已经有一定成就,但没到最高境界。”
出于《论语》的还有很多,可以去阅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