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个么一些有勇无谋的将领能屡屡胜利

在战场外,谋略是第一位,但在战场上,勇武是第一位。如你所举的几个例子,这些将领论升策、论治军、论总握全局都不算出众,但他们却是战场上的骄子,他们有着出众的嗅觉和强悍的武力,他们可以在面对敌军时。凭着直觉知道何时当攻,何时不当攻,可以轻易把握住敌人稍纵即逝的那一点点薄弱环节,扑上去,撕开它,扩大它,击溃它,使敌人的整体实力地优势荡然无存。很多人都奇怪,在战场之上。个人的能力应该是并不足道的,在理论上,良好的谋略和强大兵力才是一切,为个么一些有勇无谋的将领却能屡屡胜利。其实这并不奇怪。否则的话,就无从解释刘邦五十六万大军,名将名相无数。却被项籍以三万人马杀的惨败的历史。

再者,如一楼所说,很多时候一个勇武的将领代表着一个军队的灵魂,很多勇武的将领都统率着一只强兵,如:马超的西凉铁骑,项羽的八千子弟兵,冉闵的汉家铁骑,吕布,高顺的陷阵营都有极强的战斗力。

三者,两军对阵,主帅所在的方向会是敌方突击的主要方向,而一旦主帅被斩杀,战斗也就结束了,勇武低的主帅很容易被阵前杀死,这就注定了谋士不能当主帅。

事实上,楼主所举的将领并不是少智,只是在他们出众的用武面前,谋略往往被人忽略,如韩信破龙且,关羽水淹七军,项羽破釜沉舟,张合取街亭,这些战斗都是智谋发挥着重要作用,诸葛亮后期所倚重的王平就是典型的智勇双全型将领。

一般来说,勇猛的将领想在战场上取得一战一胜并不难,但想百战百胜最终功成大业的却很少。

而楼主所举的三国之例大都在前期,那时硝烟刚起,大部分军队都是新招募的,战斗素养普遍较低,所以由一员猛将统率千余人马突破敌阵击败数万军队的例子屡见不鲜,但到了三国后期,想凭一夫之勇突破敌阵简直是找死。那时军队的统帅也就变成了谋略型,如诸葛亮,司马懿,邓艾,陆逊,陆抗,诸葛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