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
吴飞翔(原幼师、早教中心负责人,目前从事早教研究)
著名早教专家吴飞翔表示,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各种功能的建立都有一个最敏感的时期,早教界称之为“关键期”。在“关键期”,各种能力发展最快,也最易受影响,可以事半功倍。语言敏感期、顺序敏感期、动作敏感期、感觉敏感期都集中在0 -6岁。
语言敏感期(0-6岁)
当婴儿开始观察成人的口型并发出咿呀学语的声音时,他们开始对语言敏感。学习一门语言对成年人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儿童由于天生的语言敏感性,可以很容易地学会他们的母语。
建议:1。家长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尽量使用规范的语言。和孩子说话时,说话要慢而清晰。安排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经常和孩子说话,讲故事,或者用“反问句”来加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2.在孩子出现语言障碍时及时找出原因和对策。如果有必要,可以带孩子去医院检测,或者寻求专家的帮助。
订单敏感期(2-4岁)
孩子需要一个有序的环境,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熟悉的环境消失,他会不知所措。儿童的秩序敏感往往表现在对秩序、生活习惯、财物的要求上。
建议:1。给孩子建立一个有序的生活环境,家里的东西要摆放整齐。引导孩子在每次使用后将东西放回原处。如果家里有儿童房,尽量引导孩子自己整理房间。
2.帮助孩子建立有序的生活习惯,让孩子习惯在规定的时间做一些事情,不要随便改变作息时间和吃饭时间。比如每天下午去散步,睡前讲故事。
感觉敏感期(0-6岁)
从出生开始,孩子就会通过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理解事物。
建议:1。当孩子想咀嚼、触摸或看一看任何东西时,家长可以在家里准备各种感官教材,随机引导孩子运用五官,感受周围的事物。比如当孩子要吃饭的时候,把家里的小玩具清洗消毒后让孩子品尝,并告诉他(她)这是什么,是什么材质的等等。
2.对于孩子的一些探索要求,只要不危险,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大胆尝试,让孩子学会用五官探索世界。有时候也可以和孩子玩一些小游戏,训练孩子的五官。
对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忙碌的成年人常常会忽略周围的小事,但孩子们却常常能抓住其中的奥秘。
建议:1。孩子们经常捡起地上的头发或小东西。家长可以借此机会让孩子学会识别,告诉孩子这个物体是什么。也可以引导孩子分类,比如把有用的东西放回原处,把没用的东西扔进垃圾桶。
2.家长仔细观察孩子,当发现孩子对小事感兴趣时,可以引导孩子进一步观察,发现其中的奥秘。家长可以抓住孩子学习的机会,培养孩子一丝不苟的习惯。
运动敏感期(0-6岁)
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了,这是最活泼好动的时期。家长要充分让孩子锻炼,让孩子身体动作正确、熟练,帮助左右脑均衡发展。
建议:1。仔细观察敏感期的出现,除了大肌肉的训练,更强调小肌肉的训练,也就是手眼协调的精细动作教育,既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有助于智力的发展。
2.提供安全的练习环境,鼓励孩子勇敢尝试。比如爬行敏感期的孩子,刚学会爬行就喜欢到处爬。这时候家长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爬行环境,鼓励孩子勇敢尝试,大胆探索。
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两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自我中心,但有明显的交友和群体活动倾向。
建议:1。家长和孩子要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和日常礼仪,比如主动和人打招呼,别人帮忙要感谢。
2.家长要以身作则,带孩子进入各种公共场所和社会活动,注意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让孩子从中学习。
阅读敏感期(4.5-5.5岁)
虽然孩子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都比较晚,但是如果在语言、感官、肢体动作等敏感时期对孩子进行充分的学习,那么孩子的写作和阅读能力自然会水涨船高。
建议:1。首先,父母用家里大量的藏书来装饰一个书香的家居环境。父母经常读书看报,经常和孩子一起读小书,给孩子讲故事。
2.适时提供孩子感兴趣的阅读材料,让孩子时刻享受阅读的乐趣。
孩子们抱着东西睡觉感觉更安全。
在幼儿时期,许多孩子喜欢抱着柔软的东西睡觉,比如小枕头、毛巾和毛茸茸的玩具。没有这些东西,孩子往往很难入睡。他们总是拿着觉得实用的东西,不管它是漂亮还是好玩。
对于婴儿来说,没有什么比睡在母亲身边更舒适和安全的了。孩子喜欢睡在妈妈身边,对妈妈有很大的依赖性。但母亲不可能全部陪伴。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妈妈们会刻意让孩子一个人睡。没有妈妈在身边,孩子睡觉会有无助感,但是有东西睡会让孩子有依赖感,可以安心睡觉。
一般来说,孩子在6个月大的时候就会产生依恋。但是,当妈妈经常丢下孩子,漫不经心的抚养,让孩子缺乏母爱;孩子因病住院,与母亲分离时;当孩子在生活中频繁更换照顾者;或者是因为恐惧,生活环境枯燥,缺少游戏、玩具和正常的人际交往等。,会阻碍孩子形成良好的依恋。因此,这些儿童常常会转移他们对物体的依恋,并与一个物体建立密切的联系。在孤独、焦虑、害怕的时候,孩子会紧紧抓住这些东西,努力营造安全感,这也是正常孩子能抱着东西睡觉的原因。
孩子的这种习惯归根结底是缺乏安全感,抱着东西睡觉能让他们有安全感,这是一种心理暗示。孩子长大后,这种习惯会随着孩子的心理成长而逐渐改变,所以家长不必过于担心,但也要注意关心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情感上的温暖。
提前入院会影响大脑发育吗?
有些家长希望孩子早点上学接受系统的教育,但又怕用孩子的脑子。据科学分析,提前入学不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从大脑发育来看,新生儿大脑重量约为成人的25%。出生1年后,大脑重量达到人的50%,两岁时达到70%,六岁时达到成人的90%。可见婴儿时期大脑发育非常迅速。
从智力角度,研究表明,4岁是人类智力发展的决定性时期,4-8岁智力为50%,80%,8-107岁为100%。因此,对5-6岁的孩子进行早期入学和系统的知识训练,可以促进孩子智力的健康发展,不会产生任何不良影响。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6岁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刻。错过了这个机会,智力发展就很难弥补了。
通过交谈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通过语速了解孩子的心理。
语速最直接的意义就是说话的速度和快慢,这是最能反映心理状态的因素。家长想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可以从孩子的语速有没有变化看出来。
有些孩子语速很快,口才很好,而有些孩子语速很慢。这些标志性的东西是孩子性格的一种反映,因为说话快的孩子性格上也比较直爽活泼,而平时说话慢的孩子则比较内向悠闲。但如果孩子突然改变语速,出现相反的情况,家长就要小心警惕了。孩子肯定有问题,他们要仔细观察,尽快帮助孩子。
我们只说父母和孩子说话的方式。当孩子的语速明显比平时慢时,可能说明孩子对父母说话和表达观点的方式不满意,以至于无法积极参与,只能通过放慢语速来消极对待。
当孩子和父母说话的速度比平时快时,一般有三种可能:孩子可能对父母的观点非常感兴趣,这会使大脑兴奋,提高语速;父母谈论的话题涉及孩子的缺点或错误,孩子想拿这个话题快语;孩子们希望在某件事情上得到父母的表扬。
心理学家说,当孩子心中有焦虑或恐慌时,他们会说得更快,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快速讲述不必要的其他事情来转移话题,掩盖和解决隐藏在内心的焦虑,从而避免父母的怀疑和询问。
所以,作为关心的家长,如果发现孩子语速不一样,甚至相反,一定要特别注意,因为他们心里一定有数,可能需要家长的劝说和帮助。
通过说话的语气了解孩子的心理
孩子语气的变化也是其心理变化的明显表现。人在兴奋的时候,声调特别高,心跳加快,神经紧张,甚至面红耳赤,无法调整自己的心跳和呼吸,孩子也不例外。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从小声说话变成大声哭闹。这是所有父母都知道的例子,也是最能体现孩子语气变化的例子。这是从乞求到哭泣的过程,对应的心理是从平和到急躁。
当孩子被抓到做错事的时候,狡辩的声音必然会高涨。他们单纯的认为用“大嗓门”淹没别人的声音就是胜利。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所以会试图通过大喊大叫和抵制激烈的争论来掩盖自己的错误。
另一种可能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在教育中,父母可能会对孩子说话或大喊大叫。如果是这样,家长应该考虑改变教育方式。经常大声斥责做错了事的孩子,不仅达不到效果,还会对孩子的性格成长和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放低调门,孩子会更听话。
1,低沉的语调可以让人更加理性和感性,也放松了孩子的逆反心理防线,有利于沟通。
2.用低沉的声音批评孩子,不仅能集中对方的听觉,还能抢先孩子使用高音。
3.低沉的音调可以赶走愤怒。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教书时间最长的老师。大人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最大。不耐烦,不冷静,大声责骂的父母,肯定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幼儿教育
低沉均衡的语气代表理性,用这样的语气说话容易让人接受。如果父母懂得及时压低声音,就能让孩子很快接受建议,并且永远不会忘记。作为父母,想要了解孩子的真实心理,一味使用高压手段并不明智,只会造成家庭氛围的紧张,对孩子没有任何帮助。
通过说话的节奏了解孩子的心理。
在孩子的说话方式中,除了语速和语气,语言本身的节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孩子说话很自信,对话节奏紧凑,句与句之间没完没了;当孩子缺乏自信时,说话的语速缓慢,结巴。当孩子没有自己的主见时,通常会用不确定的语气说话,容易形成歧义。采用这种说话方式的孩子通常害怕承担责任。常见的表达方式有“不知道怎么办”、“随便你说”、“随便你做”,这就需要家长的关注,引导孩子多独立运动,让孩子独立。
通过孩子听别人说话的方式了解孩子的心理。
当我们在成年人之间交谈时,我们可以通过倾听对方来了解他们的心理,我们也可以将这种方法用于儿童。如果你是一个细心的家长,你可以在谈话中观察孩子的反应,用孩子感兴趣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根据孩子微妙的反应获取心理信息。
根据相关科学家的研究,当孩子对父母谈论的话题感兴趣时,会表现出认真听父母说话的状态。一般常见的姿势是坐姿前倾,直视。如果孩子对谈话的话题感到不满和厌烦,他们的眼睛会动,眼睛会发散,身体会倾斜,看起来心不在焉。所以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言语和肢体语言来判断孩子是否愿意听,然后做出调整。
在孩子听父母说话的过程中,一般有三种状态可以体现孩子的认真程度,即“盯着看”、“点头”和“提问”。
第一,紧紧盯着父母的眼睛,是一种理想的沟通状态。孩子的头脑通常比较单纯,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会很认真的听父母说。只要家长发现孩子在讲话过程中眼睛总是很紧,就可以继续往下讲,因为这说明孩子在认真听你讲什么,这时候的沟通效果很好,可以达到家长预期的目的。家长可能还会发现,孩子眨眼的频率很低,说明孩子已经完全投入到父母的话语中了。
第二,在交谈的过程中,大多数孩子点头表示在静静地听父母讲话,心态很认真。这通常发生在双方就一个重大问题进行沟通的时候。但需要提醒家长的是,有些“鬼精灵”孩子表面上会点头,实际上却在思考其他问题,这就需要家长根据孩子的性格和眼光来判断了。
最后,完美的听话态度是,孩子可以参与谈话,并不时提问,表达自己的观点。这说明孩子是真的在用心听讲的同时在思考。只有思考才会提问。家长需要先鼓励孩子的提问,再认真回答孩子的问题,这样才能保护孩子的参与热情。
作为一个细心体贴的家长,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如果观察他们的表情,倾听他们的话语,你就会发现其中隐藏的秘密,你就可以轻松地与他们交流,并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妈妈,我需要安全感
一、什么是安全感?
心理学家把安全感称为认知心理免疫系统,良好的安全感是发展完整人格的基础。
我们看到身边性格稳重、性情温和、自信乐观的人都有很好的安全感,冷静、自信、乐观也是快乐的源泉;相反,安全感差的人往往对周围的人和事都很警觉,无法正确评价自己的价值,生活能量似乎都在寻求外界的认可,因此得不到真正的快乐,发展不到自己的能力。
第二,建立安全感的最佳时机
在0-3岁婴幼儿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能否建立良好的心理安全感,这对未来影响深远。尤其是宝宝1.5岁之前,是建立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时期。
第三,如何建立安全感
1.65438+提供0.5岁前的爱、敏感、细心的呵护。
在生命的前三个月,只要孩子白天醒着,就要沟通,告诉他发生了什么。妈妈要想让孩子有心理安全感,一定要“哭了就抱”。因为哭是孩子唯一的沟通方式,他一哭就忽略了,阻碍了孩子和父母的沟通,让孩子感到无助。
2.陪伴但不干涉孩子的活动
1岁半以后,宝宝的独立性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希望摆脱大人的限制,自己钻爬。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比较强。这时候父母给宝宝提供安全感,但不要过度保护。换句话说,陪伴但不要过多干涉。当他需要的时候,大人及时参与;不需要的时候,大人会做自己的事。
3.纵容孩子的“破坏性”行为
不要用恐吓来阻止孩子的“破坏性”行为。比如孩子想拿石头,他会吓唬孩子说:“别碰,拿着疼。”这些在婴儿期形成的恐惧往往伴随着孩子的一生。
请不要说这些破坏安全感的话。
不要对宝宝说“你不听我就不喜欢你”之类的话,这会让孩子认为你的爱是有条件的。
不要随意讽刺孩子,骂孩子。请使用赞赏、鼓励和支持的话语,而不是批评、责备和惩罚。不要勒索宝宝,不管是身体上还是感情上。
5.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
请不要在你的伴侣面前和他吵架。请不要问他。如果我和父亲离婚,你想和谁一起生活?对他来说,最大的安全感就是家庭的和睦,父母的关爱,轻松温馨的家庭氛围。
6.远离分离焦虑带来的伤害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早期分离焦虑严重,一方面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另一方面会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失落感和被遗弃感,这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是毁灭性的打击。
7.对孩子诚实,信守承诺。
当妈妈有事要出去的时候,千万不要偷偷溜走,而是告诉孩子出去的原因,什么时候回来。不用说几个小时,因为孩子听不懂,但是你可以以孩子的生活节奏为准。比如告诉孩子,“你在吃饭/洗漱准备睡觉/玩游戏的时候,妈妈就回来了。”而且你一定要信守承诺,言出必行。
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
孩子也有自己的心理特点,通过下面的儿童心理案例分析就可以看出来。
案例一:入睡后不久,一个孩子突然放声大哭,坐起来眼睛直勾勾地看着,一副很害怕的样子,叫他不要理会,醒来后彻底忘记。请回答,1,孩子得了什么睡眠障碍?2、分析其发生的原因?3/如何预防?
1.夜惊
夜惊是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目光直直,表情紧张恐惧,呼吸急促,心率加快,并伴有喊叫和躁动。发作持续了1 ~ 2分钟,发作后又睡着了。早上醒来后,发作的事已经回忆不起来了。
夜惊也被称为睡眠恐惧。患者在睡眠中突然坐起,尖叫,伴有自主体征,如心跳、呼吸加快、出汗。有强烈的恐惧、焦虑和窒息感,偶尔会产生幻觉,如见鬼。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约1-2分钟,早晨醒来后一般无记忆。这与噩梦不同。小孩比较常见,长大后大多自愈。成年患者往往有焦虑症,也可能有不明内脏疾病。治疗方法可以是心理咨询和安定。
2.病因:
1.不正确的睡姿。
如果蒙着头睡觉,趴着睡,趴着睡,或者用手压着胸口睡,这些睡姿都会影响孩子的睡眠,容易引起夜惊。
二、白天或睡前过度兴奋。
如果白天休息少,在户外跑步玩耍,或者受到惊吓、责骂,或者睡前看过度紧张刺激的电影,大脑就会过度兴奋,晚上睡觉容易出现夜惊。
第三,癫痫。
极少数癫痫患儿在睡眠中出现癫痫发作,表现为全身肌肉抽搐、胡言乱语、哭闹和杂音。
3.虽然夜惊的诱因很大程度上是身体发育的因素,但家长还是可以科学地帮助孩子避免夜惊:
睡眠质量直接影响孩子身体和大脑的发育。良好的作息习惯和睡眠卫生(包括睡觉时不开灯、室内空气流通良好、睡姿正确、睡前不吃太多等。)可以促进大脑的正常发育,得到充分的休息。帮助孩子放松。排除身体和生理因素,家长要尽量避免可能引起夜惊的事情,客观上减轻孩子的压力。同时,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缓解焦虑,放松身心,培养他坚强的意志和开朗的性格。上床后,家人可以与孩子亲切交谈,或一起听一段轻松的音乐,往往能让孩子愉快入睡。这是避免夜惊的好方法。
白天适度增加孩子的运动量,既能增强体质,又能促进大脑神经递质的平衡。而且孩子白天比较活跃,比较累,晚上很容易深度睡眠,提高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