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有多少种?——《东西方各具特色的僵尸》

无聊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僵尸有多少种?除了西方影视作品中往往极具感染力和攻击性的僵尸,东方的僵尸形象完全不同。僵尸,行者,僵尸有什么区别?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流行文化中经常用到的主题:僵尸的形象设计。

其实维基百科这个不存在的网站已经明确告诉我们,简单来说,行尸一般是指以非自然方式运动的尸体,定义既包括僵尸也包括丧尸。但是不要以为仅仅通过移动就能把丧尸分类真的那么简单。

可能你的年龄让你从来不看1968的经典恐怖片《活死人之夜》(*注1),也应该听听最近流行的专辑《行尸走肉》;我没玩过日本经典恐怖片电子游戏《生化危机》,但我应该也玩过前几年还挺流行的小游戏《植物大战僵尸》。事实是,不管你喜不喜欢,僵尸这个词已经在亚文化中广泛流行。即使上面列举的作品都没人接触过,你也一定知道“僵尸”是什么意思。

(*注1《活死人之夜》虽然不是第一部僵尸电影,但却影响了此后无数同质化的电影,给僵尸流行文化的定义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是一部经典电影。)

但是你知道吗?在上面提到的所谓僵尸作品中,其实很少出现“僵尸”这个词。喜欢僵尸电影的读者一定注意到了,剧中人物根本不说僵尸这个词,而是用行者、感染者、死尸等其他词语,或者直接称呼它。甚至,不经过一番探索,人物都不知道什么是僵尸,就像是一个没有僵尸文化却有僵尸浩劫的平行时空。

那么僵尸是什么意思呢?

“僵尸”一词来源于非洲的伏都教,意思是被魔法复活的、没有自我意志的尸体。传说中会施法的女巫可以奴役这些僵尸。在南非,甚至有女巫控制僵尸在夜间铺设铁路的故事。那幅画太美了。。。

这些伏都教的传说和故事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海地民俗学家整理出版的,这也促进了僵尸文化。有人从更科学的角度解释,巫毒施法者其实是用毒药让人体处于假死状态,并在痊愈后用催眠、迷幻药甚至脑损伤来控制其行动。我们现在所熟悉的“被病毒感染”、“嗜人脑髓或人肉”、“杀僵尸要爆头”等僵尸形象,其实都是近年来流行文化编造的“设定”。

这种“设定”可谓一纲多本。五部僵尸片可能拥有僵尸的五种弱点和五种攻击感染方式,这也成为了很多僵尸片轻易利用的手段:在“疫情爆发、世界末日”的环境下,绝望的人类如何突破僵尸的包围圈?在这类灾难片的剧情走向中,如果人类连僵尸的基本概念都没有,还能衍生出很多依然把僵尸当人看的恐怖剧。

为了追求这种现实差距,把人类和僵尸相提并论,我们成功地制造了一个心理上的“恐怖谷”(*注2)。所以不管现实世界僵尸文化有多流行,剧本里总会创造一个没人认识僵尸的平行宇宙来方便剧情。换句话说,可能是一个没有巫毒的世界,主角肯定没玩过植物大战僵尸。

(*注2:如果把机器人做得对人类过于逼真,可能会让人感到厌恶。)

如此便利的“设定”,其实近年来已经被很多评论家批评为“反而限制了僵尸电影发展的可能性”。2004年的恐怖喜剧《僵尸肖恩》(Shaun of the Dead)中有一个搞笑的场景,主角告诉别人不要说“僵尸”这个词。

而《僵尸之地》(Zombieland,2009)则以“僵尸”为片名,它确实成功地跳出了僵尸片的框架,以青春喜剧的基调。至于2013,暖身侧重青春爱情;《Z世界大战》主打政治惊悚片,也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僵尸电影!

说完了西方的僵尸,我们再把地图往东半球移一点,回到中国和香港的僵尸电影。

僵尸额头上有一张疑似用过几次的便利贴纸(每次阴风来都会被吹掉真的好吗?),身着疑似清朝官服的服饰,双手向前伸直,双脚伸直向前跳跃,向有生命气息的方向跳跃,然后用尖尖的指甲刺击。

僵尸说盛行于明清中期以后,清代记录僵尸的人是目前最全的。袁枚的《子不语》和纪晓岚的《岳薇草堂笔记》是最早的相关文献,可以说是“僵尸”。香港电影中的僵尸设定和情节大多参考了这些书。很自然,僵尸穿的是清朝的衣服。毕竟鬼穿什么年代的衣服都要穿~

这几年中国的僵尸印象大多摆脱不了以上印象。最具代表性的僵尸电影通常被认为是林正英主演的《吸血鬼先生》。除了带动了幽默惊悚的僵尸电影风格,也吸引了众多电影公司纷纷效仿,类似题材相继拍摄上映,也影响了亚洲电影业。

至此,林正英僵尸系列电影也大致确定了中国僵尸的形象。

除了服装之外,为什么中国僵尸的设定是让僵尸跳来跳去,而不是像西方僵尸那样僵硬缓慢的行走,甚至是腿断了在地上慢慢爬行?

这种中国僵尸腿壮的形象从何而来?

其实这一切都来源于湘西赶尸的习俗。在中国湖南省沅江上游,由于环境恶劣,许多当地人外出到邻近省份(四川和贵州)做小生意谋生。但出门总有意外,尤其是早期,这些地区瘴气、疫情很多,经常有人生病死在异乡。但当地民众普遍认为,只有把死者的遗体送回老家,落叶才属于他们。但这些地区之间的山路崎岖,用船和汽车运输都不方便。如何在狭窄的山路上运送遗体?在现代,有人对这些不同形式的赶尸作了一些分析:

有一种说法,运尸的主要方法是,尸体经过苗秘法处理后,两个运尸人一前一后扛着竹子,像抬扁担一样抬着尸体,但不水平运尸。为了节省空间,他们不止一次运输,把长竹竿穿过尸体裹尸布的袖子,把尸体的手臂绑在竹竿上。走路时,中间的身体因为竹子的弹性,有时会上下晃动。从远处看,它就像一群手臂向前伸直,跳跃前进的僵尸。

而且详细来说,这些运尸工是怎么赶尸的?借用维基百科的描述:选择在黎明前和午夜出行。刽子手敲着小锣,沿路拿着魂铃,警告陌生人避开,狗主人会把狗锁起来,防止它们冲上去咬尸。医护兵很少需要照明。从远处看,他们身后有几具尸体排成一排,沿着山路走着。大部分尸体都裹着黑色的裹尸布,走路的时候像是在往前跳。另一方面,他们戴着一顶高高的毛毯帽,脸上贴着一些黄色的纸。天亮之前,赶尸人和赶尸人在活人住不下的赶尸客栈停下来,然后晚上出发。

看到这里写了这么多,是不是心里有毛毛的感觉~希望读者不要被内容吓到,也祝大家晚上睡觉不被丧尸打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