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由戏剧向世俗消费转型的表现有哪些?

20世纪90年代戏剧向世俗消费的转型表现为对戏剧传统的颠覆和亵渎,以及铺天盖地的商业包装、制作和文化宣传。用不同的形式包装戏剧,成为90年代戏剧的主要趋势。戈尔多尼的经典《老顽固》制作了明星阵容,引起轰动,而淮剧《金龙与蜉蝣》用现代审美意识包装了该剧,借助现代灯光技术和现代舞造型营造了全新的戏剧氛围,使淮剧《金龙与蜉蝣》成为典型的都市新剧。应该说,艺术包装虽然还没有完全脱离其包装的商业化,但它在严肃的艺术精神氛围中体现了一种艺术的创作理念和经营方式。由林兆华执导、中央实验剧院演出的世界经典哲学剧《浮士德》采用了高级包装技术,不仅加入了震耳欲聋的摇滚乐,观众头顶上游还有一架无线电控制的飞艇,舞台上有一辆像垃圾车一样行驶的改装吉普车,甚至还有一个建筑工地上的衣架矗立在舞台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的《蝴蝶梦》,不仅剧情被游戏化了,很多台词和演员的表演也充满了嘲讽。这种艺术处理是基于深刻的哲学思考,尽可能以轻松愉悦的方式消解美好的愿望。由执导,中央实验剧院上演的《想范》被认为是一部成功的探索性作品。它是根据古典戏曲剧目《范的思想?《双下山》改编自薄伽丘的意大利小说《十日谈》:先是一个年轻的尼姑下山,遇到一个年轻的和尚,两人相爱并分手。先说《十日谈》里的两个故事。一个年轻人去一家旅馆过夜,误爱上了旅馆老板的女儿。一个新郎误爬上了女王的床...最后,小尼姑和小和尚如愿以偿,结婚了。整部剧的布景和道具都很少,富有想象力的表演和演员的自由发挥,使得舞台表演呈现出鲜明的实验性。但在轻松搞笑俏皮的游戏中,却是对人的“平常心”或爱情甚至性压抑的直白宣泄。《范之思》的探索仅限于舞台表现手段,但无论是表现手段的意义,还是整个舞台的表演效果,都更通俗、更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