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大迁移:云中漫步
当一个人用工作来迎接光明时,光明很快就会降临到他身上。
关于这本书
这本书的英文名是Head in the Cloud,意思是“知识存储、云管理、云享受”。我们通过互联网在云端构建了一个虚拟大脑,知识和记忆通过互联网在我们的生理大脑和“云大脑”之间迁移。那么,在这个一次可以获得大量信息的时代,有哪些知识值得我们花时间去学习和记忆,有哪些知识只需要存储在云端,用的时候再去读?面对这么多知识付费产品,你是在学习有价值的知识吗?《知识大迁移》这本书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帮助你建立移动时代的知识元认知,教会你筛选出这个时代最有价值的知识,让你的终身学习走上正确的方向。
核心内容
虽然我们发展了互联网和大量的信息,但我们变得更加无知。决定人生高度的是知识的广度,而不是知识的深度。广泛的事实知识很重要,“狐狸式”的沟通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序
你好,我是闫涵,湛卢文化的创始人。今天我要给大家带来的这本书叫《知识的大转移》,英文书名叫《云中之头》,一语双关:第一个意思是日常生活中“云里雾里,不切实际,天马行空”;另一层的意思是“云存储、云管理和云* * *享受知识”。
互联网时代,我们通过互联网在云端构建了一个虚拟大脑,这是一个由“集体记忆”组成的大脑。知识和记忆通过互联网在我们的生理大脑和“云大脑”之间迁移。那么,你想过这个问题吗?在这个云脑高度发达,可以一下子找到大量信息的时代,有哪些知识仍然值得我们花时间去学习和记忆,存在于我们的生理大脑中?还有哪些知识只需要存储在云端,使用时读取?面对这么多知识付费产品,你是在学习有价值的知识吗?《知识大迁移》这本书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帮助你建立移动时代的知识元认知,教会你筛选出这个时代最有价值的知识,让你的终身学习走上正确的方向。
这本书的作者威廉·庞德斯通(william poundstone)是一个知识渊博、充满好奇心的人。他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是物理学的高材生,也是许多世界知名媒体的长期撰稿人,如《纽约时报》的《哈佛商业评论》,并两次获得久负盛名的普利策奖提名。此外,他还是世界知名的超级畅销书作家,出版了十几本不同题材的作品,但这本书是畅销书。在他写的书里,他经常广泛而熟练地阅读,涉及面很广,从物理、数学到社会学、经济学,再到管理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学。
庞德斯通曾经有两本轰动一时的书,《如何移动富士山》和《谷歌想要的人才是谁》。长期以来,这两本书都是想去谷歌、微软这样的大公司面试的精英们的必读书籍。这些高科技公司的入职面试题目出奇的难,很多都是穿透大脑的奇葩问题。在这两本书里,庞德斯通用广泛的知识面分析了极其困难的面试问题。他想告诉你,精英们都有怎样的创造性思维,一个人独特的知识观才是改变世界的终极力量。庞德斯通是一个非常跨界的人。他曾经写过一本书,教大家如何洞察大众心理,玩价格游戏。也非常有名,被称为“无价之宝”。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知识的大转移,延续了庞德斯通关于知识观的思考。他提醒我们,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必须重新建立自己的知识观。我从书中总结了三个移动时代有效获取知识的策略,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挖掘知识红利,成为人生赢家。
第一部分
先说第一部分。不要只强调方法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广泛的事实知识还是很重要的。
我们一般把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具体的事实性知识,如省会、历史事件发生日期、法律条文等。都属于事实性知识;另一种是抽象的方法论知识,指的是各种批判性的思维和技巧,比如用三段论来演绎一件事情,或者用互联网去寻找你想要的信息。
通常我们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第一个“鱼”是指我们吃的鱼,第二个“渔”是指渔法。大多数人认为,给男人一条鱼只能解决一时之需,而教他学会钓鱼,就是给他一套生存方法。这个道理听起来很自然,那么为什么作者说事实性知识比方法更重要呢?
比如我们可以把一个人的事实性知识看成是砖块和石头,方法论知识看成是水泥,那么学习的过程就像是用砖块和石头、水泥筑起了一堵知识的墙,而衡量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就要看这个人把这堵墙筑得有多高多强。
当今时代,学校对我们方法论知识的教育和培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但事实知识的教育往往被忽视,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在中小学,孩子们被要求背诵和记忆许多事实性知识和概念。在大学阶段,很多课程考试都是开卷的,不再考察学生对事实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考察他们对问题的分析和判断。这就导致我们发现,在建这堵墙的时候,水泥往往是够用的,而砖是不够用的。人有很多想法和观点,却无法用丰富的事实呈现出来。没有几块砖,这堵墙还是能挺住的,虽然有些不稳。但是砖太多了,砖与砖之间的缝隙太大,无法连接在一起,塌墙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
互联网的诞生,尤其是搜索引擎的发展,加剧了这种现象,在千禧一代中更为明显。千禧一代是指1984到2000年左右出生的人,包括我们常说的80后、90后,还有一部分00后。这一代人是随着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心理学家对这一代人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往往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新方法,但对事实知识本身了解不多。因为在他们看来,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死记硬背这些知识概念是不值得的,因为他们可以随时搜索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韦格纳在研究互联网如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和记忆时,通过实验发现,人类的大脑有一个务实的记忆系统,在没有意识干预的情况下,我们的大脑会自然地对记忆进行分类,我们的大脑更倾向于记住很快就会消失的信息,而在互联网上可以很容易获得的信息则被选择性地忽略。这种现象被称为“谷歌效应”。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大脑形成了一种新的学习和记忆机制:即记得更少,忘记更快。
时代的变迁重新定义了无知和博学。在过去,记忆储存在我们自己的大脑中,所以社会很容易形成一种规范来衡量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即这个人是否掌握了当时大家公认的大量事实性知识。如果是,那么这个人就是有见识的人,反之亦然。比如中国古代,熟记四书五经是衡量一个人知识水平的标准。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不再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人是否能被称为有知识。只能退而求其次,看这个人在某个领域的事实性知识能不能达到一定的水平。如果是这样的话,他在这方面知识渊博。但是,在另一个领域,他可能还是一个无知的人。做一个无知的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互联网可能会把我们带入一种“元无知”的状态,即一种我们无法意识到自己无知的状态。
很多千禧一代容易陷入两种误区。一种是盲目自信地认为自己已经享受到了云端的知识库,只要能在手机上搜索就一定是个有知识的人。他们也可能陷入另一个误区,把云中的集体记忆当成自己知识和能力的体现。比如不说明出处就把别人的创作据为己有,或者把网上复制粘贴的素材当成理所当然。千禧一代的问题是试图用方法论知识替代事实性知识,但事实表明它们是不可替代的。如果你深入研究搜索的过程,你会发现这就像从你的头脑中提取记忆一样。第一步,给搜索引擎下达指令,比如“谷歌效应”。在此之前,你必须知道概念,并正确键入这四个字,然后才能进行下一个搜索。搜索结果出来后,你还应该有能力评估所有出现的信息的可信度,这需要事实性知识发挥作用。如果搜索引擎是地图中的导航图,那么你必须记住起点和终点的必要事实知识,才能发挥搜索引擎的真正作用。毕竟,有一样东西你不能谷歌,那就是你头脑中不存在的观点。
好了,我给你总结一下第一个策略。我给你介绍过,知识可以分为两类:事实性知识和方法论知识。过去,我们总是强调方法论知识的重要性。千禧一代习惯于只掌握方法论知识,希望互联网可以随时获取事实知识。但事实证明,最重要的是掌握更多的事实性知识,才能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第二部分
接下来我给大家分享第二个策略,那就是相对于专门的刺猬天赋,成为一个广泛的狐狸天赋可以给你带来更多的知识红利。
庄子曾说:“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我的知识也是有限的。有了限制,就没有限制了,也差不多已经有了。”也就是说,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不明智的。那么这个观点的意义和我们通常认为的终身学习者并不矛盾。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在知识大转移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理性无知。所谓理性无知,是经济学家安东尼·唐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理性无知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功利学习。也就是说,有些人会认为学习只是实现自己目标的手段,而不是把学习本身作为纯粹的目标。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他们会比较自己的付出和收获。一旦自己的付出超过了收获,就会主动选择放弃对某一方面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但是,如果你总是考虑你今天看的书,上的课是否能给你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性价比是否足够高,如果是,那就马上学习,如果不是,那就留待以后。这样往往会让一个人的知识很快枯竭。
理性无知的另一种状态是,一个人毫不犹豫地选择把时间投入到一个领域的专业化学习中,而对其他领域涉猎甚少。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诗人阿尔基·罗库斯说,“狐狸知道很多事情,但刺猬只知道一件重要的事情”。后来人们把这两种形象称为两类人:刺猬是专家型人才,狐狸指的是多面手。
沃顿商学院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泰勒研究了刺猬和狐狸预测未来的能力。发现专门研究刺猬的人并不能比普通人预测的更准确。刺猬只关注“重要概念”,不管它们是否相关。就像一旦你手里有了锤子,你会把所有的问题都看成钉子。相反,狐狸型人才总是能更好地预测未来,因为他们思想开放,以事实为基础,富有创新精神。
这本书的作者Poundstone还对狐狸和刺猬做了一个调查,目的是寻找能让人更富有、更健康、更快乐的知识。首先,他设计了一份包含10个常识题的问卷,包括历史、地理、公民、科学、文学、艺术和个人理财。他收集了445份问卷,通过问卷了解了被调查者的知识水平,然后与被调查者的收入水平进行对比,分析了知识水平与收入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一个人对一般事实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其收入密切相关,但相对而言,一个人对复杂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其收入水平没有那么密切的关系。换句话说,认识的人越多,收入越高,但认识越深,收入也不一定越高。这个结论和很多人的常识是相悖的。虽然相关性不等于因果关系,但拥有更多一般事实知识的人确实收入水平更高,更容易获得晋升。
这是为什么呢?可能有两个原因。首先,有了对一般事实知识的广泛理解,这种能力本身就能带来高收入。一个人必须具备自己工作所必需的知识,甚至是业务知识以外的很多知识,才能在职场上游刃有余。管理者需要了解人性,营销人员需要了解流行文化。头发油光发亮的老板不知道冥王星是矮行星,所以得不到员工的尊重。简单来说,有些人天生记忆力好,能记住更多的知识。是给人带来高收入的美好回忆。再者,优秀的认知能力对于知识的掌握非常重要,比如好奇心、远大志向、决心和自律。正是这些品质使人们能够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
第二个可能的原因是,高收入使人们更有可能获得广泛的知识。收入高的人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浏览新闻,看书,上课,环游世界,开阔眼界。学习会大大提高一个人的认知能力,甚至改变大脑的结构,有助于一个人拥有更好的决策力,从而带来更高的收入。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但知识是想象力的基础。脑子里有很多知识的人更善于创新。他们的知识储备使他们能够看到被其他人忽视的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并使他们能够制定关键问题的创造性解决方案。爱因斯坦对一个没有实用价值的数学分支非常感兴趣,那就是德国数学家黎曼研究的非欧几何。很少有物理学家熟悉黎曼,因为他的工作与物理学关系不大。然而,爱因斯坦敏锐地意识到,黎曼的非欧几何可以成为一种新的引力理论的基础,即物质可以扭曲时空。这一见解成为相对论的基础。
我来总结一下第二个策略。我向你们介绍了理性无知的概念。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建议你做狐狸型的通才,而不是刺猬型的专家。因为狐狸类人才的学习能力更强,对未来的预测更准确,所以他们的家庭收入和幸福感也更高。
第三部分
接下来说第三个策略。要避免定制信息,通过算法获取知识,你的知识盛宴需要更好更均衡的营养。
我先讲个故事。1995年4月的一天,在匹兹堡,两家银行被同一个人抢了。令人费解的是,这个人抢劫时没有任何伪装。他脸上没有口罩,甚至连遮脸的丝袜都没有。警方根据监控信息很快抓住了他。被抓的时候,他用不可思议的表情看着警察说:“你们怎么这么快就找到我了?我用柠檬汁蒙住了脸!”"
原来,劫匪无意中得知了一个“大秘密”。如果你用柠檬汁在纸上写字,这些字会在柠檬汁变干后消失,只有当你再次加热时,这些字才会再次出现在纸上。于是他想,如果把柠檬汁抹在脸上,摄像头拍下的图像里就不会出现他的脸,于是他就在光天化日之下抢劫了银行。这个故事的主角上了当年世界上最愚蠢罪犯的榜单。大多数人听到这里都会哄堂大笑,可能会立刻想起我们从小到大耳熟能详的故事。
康乃尔大学心理学教授邓佳坤·宁和他的同事克鲁格对此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他们提出了一个心理学上非常著名的理论,叫做达克效应。这一发现也获得了2001年度的另类诺贝尔心理学奖。达克效应揭示了无知给人类带来的诅咒,即我们很可能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元无知”。
此外,作者还提到了一个关于无知的“五分之一法则”。也就是说,不管一个想法有多离谱,或者一个消息有多荒谬,这个世界上大概有五分之一的人会相信它是正确的。美国《赫芬顿邮报》曾经做过一个民意调查,提出了一些非常离谱的观点让公众去评判,比如“太阳绕着地球转”“彩票是一种很好的投资方式”。这样的错误观念很多,结果显示有20%的人会盲目相信。这些人对事实知识的极度缺乏是他们上当受骗的主要原因。
除了五分之一法则,还有一种现象叫做“回音室效应”。最近10年,我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媒体兴起之前,我们经常从电视、广播、报纸等渠道收到非定制的新闻,因为它不是为我们的利益定制的,它往往让我们获得更多意想不到的信息,收到很多不同观点的意见。自媒体兴起以来,当我们使用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等产品时。,我们接收到的信息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定制的,这导致我们不断接收到观点相似的声音。在这个单一的、相对封闭的信息源中,我们只能把接收到的信息作为全部的真相,分享出来,然后互相印证这些相似的观点。这种现象被称为回音室效应。
既然知道了达克效应、五分之一法则、回音室效应会给我们带来这么多问题,我们有什么好的策略来应对吗?我有三个建议给你。
第一,信息的获取就像给自己定制一顿营养餐。首先,我们要为自己选择主要的膳食来源,也就是我们的主餐。自己信息来源的主渠道一定要避开那些通过算法向你推荐新闻和知识的网站和媒体。这样会让你的知识边界更窄,更集中。
第二,除了你的主要膳食来源,也就是你的主餐,为了平衡你的营养,你可以给自己搭配一些营养片,比如复合维生素,钙片。同样,为了你的信息健康,除了主要的信息来源之外,你还需要选择多种信息来源。比如可以选择某个领域非常专业化的知识服务平台。
第三,你必须知道谁是给你做大餐的厨师,或者是做营养丸的药剂师。你必须确保这些人足够聪明,这样他们提供给你的内容才是高质量和前沿的
有一次和罗振宇老师聊天,他大概说了这么一句话:如果一部手机生产出来,用户发现拿在手里不管用,那一定是手机厂商的问题,因为手机的界面不够友好。但如果读者看不懂一本书,出版机构会说你知识水平有限,阅读能力与这本书不匹配。这么一比较,出版机构真的好像把人拒之门外了。我们必须对我们习惯的内容规划和呈现方式做出必要的改变,以便更好地帮助终身学习者打破知识壁垒。我想这是知识服务的初衷,也是我们致力于阅读服务的初衷。
好,这是我给你解释的第三个策略。也就是你必须避免定制信息,通过算法获取知识。你的知识盛宴需要更好更均衡的营养。
摘要
以上是我为您解读的《知识大迁移》一书的主要内容,也是我向您推荐的移动时代有效获取知识的三大策略,希望能帮助您挖掘知识红利,成为人生赢家。
1.不要一味强调方法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广泛的事实知识还是很重要的。
2.相对于专业化的刺猬型人才,成为一个粗放型的狐狸型人才能给你带来更多的知识红利。
3.避免定制信息,通过算法获取知识。你的知识盛宴需要优质均衡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