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猫耳朵诗人到民间文化使者的飞跃散文
石晓亮?那个第一眼看上去不怎么健谈,但是朴实,老实,朴实,却梦想成为诗人的傻大兵?他是个典型的诗迷,特别喜欢写诗。他还在“猫耳洞”写了很多小诗,自称是猫耳洞的“诗人”。然而,十几年后,他成了一个稍有名气的“文化使者”。和石晓亮取得联系后,我粗略翻了翻他的紫砂书画网、《壶画禅谈》博客和特意送来的一大叠书刊,才得知他现在的笔名是小阳,艺名是壶道士,名字是民间的符涛。于是,我不得不去探寻他艰难曲折的人生演绎生涯,从一个猫耳洞的诗人到涉足书画,从一个军官到民间文化的专业人士。
军营里梦想成真。
1963年4月,石晓亮出生在桃窦宜兴宜城镇巷头大队东山堡队的一个贫苦家庭。那时,三年的自然灾害刚刚结束。石晓亮的父亲曾经是翼城港的搬运工,1960被派到生产队当班长,母亲是个不识字的农民。本该是城市户口的石晓亮变成了乡下娃娃。那时候教育环境很差。他从巷头小学,巷头中学,十里牌中学都没上好学校。因为没有校舍,他初中在普通农民家里上课,也在窑洞里自己的板凳上上课。所以直到高中第一年,石晓亮基本上没有读过多少书。读书期间,他也放过牛,种过苗。到了高二,随着高考的恢复,石晓亮跳出农业大门的念头日益强烈,他觉得很难在三分田里成就一番事业。高二要走十多里路。我早上五点钟离开,七点钟到达学校。冬天特别冷,我没有像样的衣服裤子穿。我只有一双半旧的布鞋,有时候不忍心穿,只能赤脚走路上学。当年,所有的脚和手上都沾满了紫色的血。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石晓亮学习非常努力,一直想跳出农场,走出农村。高考时,由于农村中学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质量比较差,加上他基础打得不好,高考落榜孙山。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在努力寻找机会。
石晓亮特别想继续读书,但由于家庭压力大,经济困难,他无法继续复读,他的大学梦很难实现。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选择了唯一的路:当兵,努力考上军校。1981年6月在山西入伍。在部队,石晓亮一边刻苦参加军训,一边偷偷复习文化,很快就找到了一份好工作——给领导辅导文化。在给领导补习文化的过程中,他的文化知识也得到了巩固和提高,真是一举两得!有志者事竟成。在上级的鼓励下,他鼓起勇气进了军校。通过自己的努力,他终于以高分考上了长沙炮兵学院,圆了他进军校、读大学的梦想。1985毕业后分配到石家庄某集团军当排长。那时,石晓亮是如此的骄傲!毕竟他实现了从军人到军官的跨越,他要回到家乡,让乡亲们看看他有所作为!当了军官,他穿上了四兜干部服。他也默默发誓要在部队好好干,做出一番事业,得到上级的提拔和重用。
去崂山打仗为他提供了诗歌创作的平台和机会。1984年老山、遮阴山收复后,中越边境战事依然十分紧张。出于练兵的目的,中央军委拉了大批军队到“两山”轮战,石晓亮的部队也在轮战之列。当了不到一年的排长,就跟着部队到了依然火药味十足的老山前线。他很幸运,他的上级给了他一个选择。他可以从事军事或政治工作。是去总部当军事参谋,还是去政治部当军官,由他自己选择。经过慎重考虑,他选择当一名政治官员。他认为政治军官可以写文章,在报纸上发表,这样会出名,脑力劳动多,打仗风险小。于是,他去了政治处当军官,随部队去了老山前线。
激烈的战场生活是军事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那时候,在前线每个连队的墙上,在猫耳朵的嘴边,几乎都能看到“醉卧沙场,不要笑,你在古代打过几次仗?”、“风萧萧水寒,壮士去而不返”、“壮士饥肉笑谈渴匈奴血”。对于从事宣传工作、热爱诗歌的石晓亮来说,写诗的欲望自然会萌发。当时他的文学功底还很单薄,但前线的战斗生活是军事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再加上身临其境的意境,让我有了业余时间去探索和磨练。他开始阅读书籍、报纸,并尝试在战斗间隙写诗。我终于在猫耳洞写出了我的第一部小说《我是流星》:我是流星/我没有离开银河/为-/南山群永远展现青春魅力/云雀永远无忧无虑地歌唱/海平面永远沿着视线延伸/我从北方星座滑翔到南方星座//我在国防绿中滑翔/留下一片绿色灿烂的世界/我在三分红中滑翔/留下一条闪亮永恒的轨迹//我是一颗星。5月26日,1987,这首处女诗终于在《文山日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说的出版让他很开心,也增加了诗歌创作的动力。此后,的诗歌泛滥,他仅在20家报纸上就发表了《军人的浪漫》、《猫耳洞的回声》、《泥土》、《军人》,其中包括《笑花花》、《崂山兰》、《文山报》、《宜兴报》、《战友报》、《解放军生活》和《解放军报》。妈妈?猫耳洞等30多首诗。他的诗虽然不是划时代的经典,但却有着强烈的时代色彩,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战友们的称赞。在这一时期,石晓亮真的为自己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和作家而自豪。他为战友称他为“猫耳洞诗人”而窃喜。更让他高兴的是,由于在前线的出色表现,他创作了许多鼓舞士气的诗歌,获得了许多立功嘉奖,为后来的提拔重用和晋升到中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此,他自己也感到无比欣慰。
无心插柳柳成荫。
部队回石家庄后,石晓亮师从著名诗人、书法家、现任全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余旭。那时,石晓亮对书法一窍不通,没有感情。那时候我跟老师当学徒,就是为了送几首小诗。后来经常看先生写书法,给他介绍了河北画院著名艺术家韩愈、院长、一级美术师钟长胜、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已故)、河北美术出版社总编辑赵贵德等一批文化名人。利用工作之便,石晓亮去北京会见了著名画家,如吴冠中、沈鹏、尹瘦石(已故)、白雪石和秦岭云。随着交往的缓慢和人际关系的扩大,石晓亮渐渐喜欢上了字画,想通过收藏字画做点工作,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做点贡献。实际上,石晓亮的人生过程就是对书画的认识,逐渐发展为对书画的迷恋,从不熟悉到认知、喜欢,再到潜心研究的全过程。
1992年5月,第二届陶瓷艺术节在宜兴举办。石晓亮邀请了河北画院的蒋峰、钟长生参加,在宜兴结识了一批外国书画家,从中得到乐趣,增长了见识。从65438年到0993年,石晓亮从石家庄调到驻扎在他家乡的一个炮兵师,又干了8年,从新闻官到政治部秘书再到团的科长。1995年,石晓亮邀请河北著名山水画家钟长胜、花鸟画家虞雯、镇江画院院长李伟成到宜兴,在徐悲鸿纪念馆举办展览,买断了他们每人的20多幅画,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展览结束后,石晓亮联系钟长生,请他画江南的风景。他们两人应邀赴约,深受启发,创作了许多有价值的作品。钟长生白天写生,晚上作画,石晓亮白天欣赏自然风光,酝酿诗词,由此产生了《钟长生山水画鉴赏——江南园林水乡系列》诗画合集,被国内多家电视台、报纸宣传。
这本书出版后,石晓亮特别想在这方面有所成就。做了两年政治部秘书,他有了辞职的想法。
自己创业,腊梅闻香。
石晓亮是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2001,军队转业干部首次实行双向选择,既可以找工作,也可以自主择业。他抛弃了世俗的偏见和亲友的善意话语,不自在,所以他勇于做自己选择工作的第一人。“小洋”这个笔名是他在决定自己择业,决定走文化传播这条路的时候取的。他说因为选择了新的起点,所以给自己起了新的笔名,开始了新的道路;其次,“笑扬”也是他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另外,“小阳”和他的本名“梁潇”也有些谐音。
每个人的环境和条件不一样,对生活的意志也不一样。当他第一次出现时,石晓亮就像大海上的一只小船,没有方向。在无锡呆了近一年后,石晓亮准备成立中国新闻社无锡分社。但在实际操作中,他觉得很难建一个空对空的阳台,因为它是连着别人的。如果阳台的一边塌了,它也可能塌。于是,他开始考虑完善自己的计划。石晓亮喜欢学习书法和绘画。虽然成就不大,但这么多年来他乐在其中。他认为:中国的书画具有传统的民族精神,紫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品牌。如果家乡的紫砂能和字画结合就太好了。这样对于艺术家和喜欢茶文化的人来说,有着巨大的魅力。这么好的土壤,这么好的机会,怎么能不抓住呢?他毅然决定回到家乡,踏踏实实的做这样一份事业?石晓亮开始有了新的梦想。
过程是自己享受的,结果是给别人看的。别人一般只看到你的结果。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就要有自己的一片天地。石晓亮对成功的渴望非常强烈。当时他的跳槽费用全部加起来才1.3万多一点,加上家里的积蓄,也就20多万。仅凭这点小钱,是很难创造大仓位的。做生意,需要有承担风险的精神。带着这种想法,石晓亮骑着摩托车在宜兴跑了30多趟,终于拿下了一个并不起眼但很有发展前景的地方。还是在解放广场,有点荒凉,基础设施也不完善。在他看来,位置不错,但还是让他很头疼。虽然解放广场京西大厦一楼面积近1100平米,但是房子和装修加起来300万。他怎么会有这么多钱?然而,他从未放弃自己的信念。他想:解放广场是个理想的地段,风水好,环境好,价格合理,更适合办个文化艺术沙龙。创业需要敢于冒险的勇气,于是他卖掉自己的老房子,找亲戚朋友借钱,再从银行贷款654.38+0.85万元,终于创办了江南第一家民俗文化沙龙。
起初,石晓亮对书画的感情只是一种模糊的热爱。但是我真的很喜欢也很了解中国的书画。2002年底,我自费在宜兴美术馆举办了一个展览——当代新文人画代表人物朱新建个展和石晓亮作品展。石晓亮的战友杨海宽在石家庄喜欢书画,很大程度上向他推荐了朱新建。那时,他对朱新建没什么感觉。他不讨厌朱新建的画,但他不喜欢他们到这种程度。朱新建的画,带过来的时候很臭,但是裱起来挂起来以后,每天都感觉不一样。在那次展览中,石晓亮在展厅呆了一周,一直在看朱新建的作品。看了一个星期,石晓亮觉得眼前一亮,觉得豁然开朗,以至于以后太爱这门艺术了。中国画给了他无穷的力量和美的享受。
在石晓亮没有过多接触书画之前,他一直认为绘画是写实的、美的、完整的。朱新建的画把他的观点转了180度。他认识到,艺术要自然、平实、直白,更要有味道,风格是第一位的。中国画的风格是人性的本质,人性的直接就是最好的艺术,不表达官本位,不虚假成分,不夸张,不张扬。它直接表达了一颗平实、宁静、深远的心,让你静下心来,去。这就是为什么石晓亮对朱新建如此偏爱,如此仰慕,如此钟情,因为他得到了朱新建绘画的内涵和精髓。朱新建的绘画对石晓亮的人格培养、个人艺术观的确立和审美情趣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从那以后,石晓亮更想做这样的事。文化艺术沙龙应该是什么,应该做什么,怎么走这条路,他有一个清晰的想法。
展览还寄托在别人身上。毕竟,石晓亮没有经济和社会地位来支持它。他只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劳动,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和成就。有一次他搬了新房,孙建平的父亲,宜兴广播电视报的总编辑,正好住在楼下,他帮忙装修。通过总编辑的父亲,石晓亮和孙建平得到线上。孙建平告诉他,报纸想开设一个艺术收藏专栏。承包的话,可以交一点版面费,可以做点广告,也可以做宜兴火热的紫砂收藏。当时,石晓亮想在报纸和电视上有一个专栏来发泄他的想法和展示他的研究成果。经与本报商量,特刊命名为《杨贤集》,宗旨有四:崇尚传统、探索艺术、引导收藏、推新人。由此,石晓亮接触了一些画家、陶艺家,扩大了交流面和群众认知度,走上了与紫砂结缘的道路。
办报过程中有起有落。起初,石晓亮不知道该做什么,做什么样的布局,他没有主意。要承包专版,一要给报社交一定的费用,二要有品位,写文章有格调,推出有实力的栏目。到现在,石晓亮已经办了128期,很多看了这一页的读者都给他写信,说这是宜兴的中国文化报,中国文化报就应该这样。那时候的石晓亮基本每天加班,白天跑陶艺家,晚上加班写稿子校对,一遍又一遍修改,力求无差异、高质量、高品位。这份对石晓亮影响最深的报纸,积累了很多资料,交了很多朋友,写了很多文章,提高了他的鉴赏能力。
风从四面八方来,名声远播。
中国历史悠久,是世界文明的瑰宝。尤其是中国画,是直指内心的,只有灵魂碰撞,感情流动,才能深刻体会到绘画的魅力和诱惑。2004年9月19日,地处江南繁华闹市的宜兴市解放广场张灯结彩,装饰一新。这里成立了集文化艺术研究与收藏(中国新文人画与文人紫砂陶艺方向)、编辑出版、艺术展览论坛、设计创作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术性、研究性、交流性民间组织八面来凤堂。
10年来,石晓亮八面来凤堂组织策划展览、论坛百余场,编著出版了《宜兴陶与文人画》、《朱新建国画》五卷?八面来冯唐藏画,中国中青年紫砂十二件,协助宜兴市农林局出版《阳羡茶》一两卷以上,与宜兴广播电视报合办《阳羡集》特刊128,与福建南平闽北日报合办《壶上品茶》200余期,与香港大公报、香港大公报合办,收藏了数以万计的书画作品和紫陶作品,包括当代新文人画家朱新建和杨帆,以及当代著名的紫陶艺术家。联合香港大公报、福建闽北日报、无锡日报、宜兴日报等主流媒体,建立了自己的宣传平台,策划宣传了全国300多位文人画家和紫陶艺术家。免费接待国内外游客近50万人次,向全国艺术爱好者免费赠送价值百万元以上的书刊。从四面八方涌来的风堂已成为新文人画和江南紫砂陶瓷界乃至全国关注的焦点。与福建省南平市宣传部、闽北日报社共同研发了与茶、茶齐名的大武夷文化紫砂壶系列,影响力空前。到2065年4月14月02日“品茶壶”进入福建厦门,10月65438+10月18日“大武夷文化壶”进入第六届武夷山海峡茶博会。短短四年间,石晓亮在全国近20个城市成功举办了26届。
石晓亮的成功和一系列措施从四面八方来到冯唐,引起了当地和国内主流媒体的强烈关注。2006年《为了艺术的梦想》采访发表在《转业军官》第11期。2007年建军节期间,江苏卫视拍摄播出专题片《风墨飘香八面》;2007年4月13日,香港《大公报》发表文章《与陶伟传媒一起传播传统文化》;2008年3月31日,无锡日报二版头条刊登了《从军人到“民俗文化大使”——石晓亮弘扬和传播地方文化札记》一文;2008年9月23日,现代家族报15头条刊登了通讯《一个转业干部发起的文化事业》;2009年第四期《转业军官》发表了他的自撰文章《在小沙龙里做大文章》;他的独立创业经历和成果被收入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江苏转业军官故事集》一书。2010高尔夫旅游杂志创刊号发表《有形天地,无形干坤——石晓阳<与世界和谐相处>》9月,杂志发表《民俗文化大使,五行属“瑞”》一文;2010年5月20日,石晓亮受邀协办“军转干部创业论坛暨军转干部建军20周年座谈会”;2011,高铁吧SGO海南专刊第五期,发表《三个知识分子:传承紫砂文化,开启意识之门》等文章。
10年来,八面风堂一直受到各界名人的青睐和推崇。原上海国画院副院长、著名篆刻家韩天衡一针见血地说:“没想到,一个民间文化艺术沙龙,是我的一个学生开的、关的,而且是一个军队转业干部办的,所以可以称之为‘江南文化艺术沙龙第一家’”;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张守智经常去八面来冯唐。他非常惊讶地看到,八面来的冯唐变得越来越繁荣。他说:“一个纯粹的民间文化艺术沙龙,能在宜兴这块特殊的土壤里生存发展。在北京很多私立和公立的博物馆、美术馆,日常活动很难开展,有的甚至要靠租门面来维持。中国书画网总编辑王勇勇发帖:评论家贾说,第一次听的谈话,他有一种感觉,如果带了一个研究生,这个研究生会天天跟着他,把他说的话记录下来,然后整理成小册子,就像罗丹的书,就像歌德的书,最终会成为经典。今天,有人做到了这一点;著名艺术评论家李小山来到八面风音乐厅后观看了十分钟。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没想到,没想到,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宜兴居然有专门收藏和研究朱新建画作的地方。李小山还说:“《八面迎风堂》因其对朱新建作品的研究和收藏而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历史文化价值。画家杨海宽说:“八面来风堂主人,五年问大丰,终聚大丰谈艺术,似谓当代五光会元。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大丰谈艺术》成为2007年美术类畅销书之一。
从四面八方来到风堂是从石晓亮一个人开始的:从“猫耳洞诗人”;从拜访千千万万的书画家和紫砂陶艺家开始;从你带回来的艺术品开始;从中新社无锡分社开始;从购买著名画家朱新建的一百幅画开始;从第一次策划展;从太湖文化艺术传媒中心出发;从2004年9月19,八面风堂诞生。来冯唐的八面从“以文养文,以藏养藏”的经营理念出发;从“归零”和“拾遗补缺”的思想入手;从100多个展览和论坛开始;从大丰覃逸、洋县茶叶、朱新建国画入手;从《阳羡集》、《大公报》、《闽北日报》开始;从宜兴陶艺与文人画系列开始,将文人紫砂陶艺与当代新文人画相结合;从第一届“壶画论坛”开始;从“大武夷文化大师紫砂壶”系列活动开始。石晓亮从他的处女作小说《我是流星》开始;从放弃官场开始;从拜访画家开始;从第一次收集;从军人开始选择自己的工作;从买房立堂开始;从一系列关于文化和艺术观察的文章开始;从采访朱新建的一百多万文字记录开始;从编辑一系列文化艺术绘本开始。从民间文化艺术大使做起:从民间艺术的观察和研究做起;从清代陈曼生紫砂文化的传承说起:从新文人画与紫砂陶艺的结合入手;从茶壶与武夷山岩茶的完美联姻及其系列活动开始;从壶画论坛的连续茶话会开始;从拜会武夷山儒释道大师,当面讨论壶开始;来自宜兴的陶豆?茶乡武义开始了“壶茶齐名”系列活动;从给几百所大学讲课开始,从甘当文化的“蚁工”开始,从“文人陶瓷”的研究开始;从江苏宜兴-景德镇,江西-武夷山,福建-浙江龙泉,建立了四省四市之间的文化艺术圈。每一个开始都是石晓亮敢于突破常规的策划主题;每一个开始,都是从四面八方来到风堂的八年硕果累累的见证;每一个开始对新文人画和紫砂陶瓷界都有着前所未有的意义。
从猫儿洞诗歌的爱好者到民间文化的使者,石晓亮成功完成了从军人到商人的角色转换。从想出人头地到造福大众,继承和传播民间文化,石晓亮实现了儿时的成名梦。一个喜欢并被艺术氛围和魅力强烈吸引的人,应该花更多的精力去学习艺术,吸收更多的营养,培养一个比自己更重要的内心世界。正确面对人生,面对各种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事实,应该是所有追求自我发展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