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虹》的内容简介

《虹》描写从“五四”时期到1927年近十年时代面貌和思想发展历程的。

梅行素的父亲是个落魄中医,母亲已去世,从美国回来的哥哥很快去做官了,她自己过着寂寞的生活。在她还在女校读书时,她就被父亲许给了父亲的表侄柳遇春,柳遇春是一个孤儿,为梅父收养,正经营一家杂货铺。

梅小姐根本就不同意这个包办婚姻,她的心上人是在军队里的姨表兄韦玉。韦玉也十分爱她,但生性软弱,奉行托尔斯泰的无政府主义,又有肺病的他一直不敢在婚姻上有所决断。

这时,“五四”运动的浪潮已经波及成都,梅小姐受新思潮的影响,更加不满父亲的包办婚姻,梅小姐经常从同学徐绮君那里借阅进步书刊,当学校里掀起剪发运动时,梅女士也毅然剪去了自己的一对小圆髻,这一举动不仅引起了父亲的反感,还遭到了一些轻薄少年的嘲弄。

梅却满不在乎,而且干脆离开家到学校寄宿。当学校里上演易卜生的名剧《娜拉》时,她主动担任了林敦夫人这一角色,并决定走向社会,寻觅伟大的前程——韦玉。

这时,韦玉回来了,但他已同别人结婚。父亲坚持要梅出嫁,梅便决定和柳遇春结婚,并要征服他,使他成为自己的俘虏。然而婚后她却无法抵抗柳遇春无休止的纠缠,更没有实现使他成为俘虏的愿望,梅的心碎了。

梅又意外发现柳遇春在外嫖娼,便于婚后的第三天逃回了自己的家里,年末,在柳遇春的苦苦哀求下,梅又回到了柳家。听说韦玉病在重庆,梅便找了借口去探望,柳遇春执意陪行,结果梅未能见到韦玉,这使梅更加憎恨柳遇春。

在重庆,梅又寻机离开柳遇春,来到正在度假的徐绮君家。梅从徐绮君的堂弟徐自强那里得知柳遇春已回成都,韦玉已病死。于是,在徐绮君的帮助下,梅在泸州当了小学教员。但在学校里,教师们分成几派,梅感到倍受排挤和嫉妒。

后来,她结识了惠师长的养女杨小姐,成了当地革新派首脑惠师长的坐上客,不久梅离开附小成了惠师长的家庭教师。随着惠师长升为省长,梅也随着来到成都。在成都,因为与友人发生冲突,她便借口参加全国学生联合大会离开四川,来到上海。

当梅乘船经过夔门,随着视野的开阔,梅的精神也为之一振,她感到自己正由曲折窄狭的路进入广阔自由的空间。

梅在上海遇见了自己的同乡梁刚夫,又在梁处碰见了女友黄因明,在二人的帮助下,参加了政治运动。这时,已成为“醒狮派“的原附小同事李无忌正在南京活动,他劝梅离开梁刚夫等,说他们是领了卢布的。

梅拒绝了李的无理取闹,干脆和黄因明住在一起,攻读起马克思主义的书籍来了。1925年“五卅”运动开始了,梅积极投入其中,在游行过程中,梅被巡捕的高压水龙淋湿,恰逢住在附近旅馆里的徐自强,这时徐已当了军官。

正因休假途径上海,他邀请梅去旅馆换衣,梅对于徐对运动的冷漠态度非常反感,换好衣服后,不顾徐的劝阻,再次奔上街头,投入战斗。

扩展资料

茅盾文学主张的形成与他的生平和思想变化直接有关,而他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又直接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而茅盾所处的社会和时代,又正是风起云涌的巨变时代,而茅盾又正是一位使命感很强的作家,最容易受每个时代的“主流思潮”的影响。

因此,茅盾的文学主张实际上也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但是,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在任何时候他都未能忘记对文学这个“缪斯女神”的敬重。

在新文学初期,茅盾是“人生派”文学的倡导者,要求文学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对于人生有意义是其基本核心,也是后来他的文学思想发展和变化的基点。

即使是在他对“五四”进行重新思考和检讨时,也不能完全改变自己和初衷。一方面主张小说应有政治功利性,担当起唤起民众的重任,另一方面又主张小说应真实地描写人生,反对把小说写成宣传大纲。也正是在这一点上,表现出了他与公式化、概念化的“革命文学”的区别。

因此,了解茅盾的文学主张,并不是要求大家去啃茅盾的理论著作,而重点是了解他文学主张中的“矛盾”,即,一方面他主张小说必须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另一方面又主张真实地描写人的情感世界。

百度百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