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田信玄与上杉谦信的五次川中岛会战结果是什么?伤亡人数和意义?最终形成了什么样的局面?

川中岛之战,是日本战国时代甲斐国大名武田信玄与越后国国主上杉谦信之间发生在川中岛数次大小战役的总称。其中主要的战斗包括:天文22年(1553年)、天文24年(1555年)、弘治3年(1557年)、永禄4年(1561年)、永禄7年(1564年)等十二年间五次的会战。一般提到“川中岛之战”、多半是指永禄4年9月9日(阴历)(1561年10月17日)至9月10日(阴历)(10月18日)爆发的第四次川中岛之战。是五次战斗中最激烈的一场,且被认为是日本战国时代双方伤亡率最高的战役。开战的原因,是上杉军意图协助北信浓豪族村上义清等人夺回领地、并同时阻止武田军的势力向越后国延伸。 而战后的结果,上杉军未能夺下北信浓,北信浓仍持续为武田信玄所占领。 第一次川中岛之战天文22年时,武田晴信(信玄)攻下信浓、驱逐了原本占有此处的村上义清和小笠原长时等国人众。失去领地的他们被长尾景虎(上杉谦信)所收留,景虎答应他们要协助其夺回失地。于是长尾军与武田军即开始发生冲突。在第一次川中岛之战中,长尾军在击退武田军的前锋队后撤军、双方都无重大损失。长尾景虎在第一次会战后,为了提升自家的威信及巩固权力,上洛拜见征夷大将军足利义辉。武田方则开始进行军制改革、为再度的冲突做准备。 第二次川中岛之战武田晴信与北条氏、今川氏结成(甲相骏三国同盟),在确立后方安全无忧后,再度进军北信浓。双方在犀川两岸互相对峙达两百多日、后来在骏河国主今川义元的调停下同时撤军。第三次川中岛之战 弘治三年(1557年),双方发生第三次川中岛之战,仍是长期对峙、各自撤兵的场面。最后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