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包公是怎样的人,欧阳修为什么看不起包拯

欧阳修并没有看不起包拯,包拯中进士的时间比欧阳修要早,算是他的师兄了,但是包在中进士后在家待了10年才出去做官,算是起步较晚了,这时候的欧阳修官已经当的很大了。包拯为官清廉正直刚正不阿,而欧阳修也是谦谦君子 才华翩翩,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时先后弹劾了宋庠。宋祁俩兄弟,其中宋祁也是才华与欧阳修不相上下的才子,包拯把宋祁弹劾了以后自己却坐了宋祁的位置,这自然引起了欧阳修的不满 上书参劾包拯不知避讳和谦让首先,他很严厉地提出了包拯的不妥之处:包拯“逐二臣,自居其位”,“中外喧然”,“蹊田夺牛,岂得无过?而整冠纳履,当避可疑”。他举出一个比喻:有人牵牛糟蹋了别人的庄稼,固然不对,而乘机把别人的牛牵过来,变为己有,也太过分了。不愧为文学家的欧阳修,又举出一个生动的比喻:“猛手探物,口云不欲,虽欲自信,人谁信之?!此所谓嫌疑之不可不避也。”欧阳修把包拯的行为,提到理论的高度来进行分析:“军旅之事先才能,朝廷之事先名节。”朝臣是“主教化”的,以风动天下,要“知廉耻,修礼让,不利于苟得,不利于苟随”。他希望包拯“执节守义”,“以避嫌疑”。而使他惊异的是:“常人皆知可避,而包拯岂独不畏哉!”第二个内容是:欧阳修对包拯的批评虽然很严厉,但是并不一棍子打死,在批评的同时,却又明明白白地肯定包拯的一些优点和长处:“拯性好刚,天姿峭直,然素少学问,朝廷事体或不思。”“况如拯者,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但其学问不深,思虑不熟,而处之乖当,其人亦可惜也。”好一个欧阳夫子,在批评人的时候,又肯定“刚”、“直”、“孝”,全是一派赞扬的口气,多么难得,多么可贵!在近千年前,欧阳修在实事求是方面已经做出典范来了。时至今日,善良的人们在对人的褒贬方面,有时一风吹,有时一边倒,“苟得”、“荷随”的行为时有,片面性、一刀切的错误常犯。而欧阳修在批评包拯的时候,并不否定包拯,这是很不容易的。如果把眼光放远点,我们就会发现从总体上说来欧阳修仍然是肯定包拯的。早在四年以前(1055年),包拯在出知池州的时候,欧阳修就曾经给仁宗皇帝写过一个奏折,其内容有这样一段:“伏见龙图阁直学士知池州包拯,清节美行,著自贫贱,说言正论,闻于朝廷,自列侍从,良多补益。方今天灾人事,非贤网义之时,拯以小故,弃之遐远,此议者之所惜也。”伏乞更广采询,亟加进耀,置之左右,必有补益。包拯是因为保举官员不当受降职降级的处分,出知池州,欧阳修主动向皇帝提建议,称赞包拯的政绩和人格,请求把包拯调到京城来,给予重用。很明显,四年后,欧阳修虽然对包拯提出批评,还是包含着善良的爱护、惋惜之情,是没有恶意攻击之意的。仍然是这位欧阳修,做了两件截然不同的事。在包拯失意的时候,欧阳修推荐他、表扬他;在包拯得意的时候,又实事求是地批评他、规劝他。欧阳修是以理和道来衡量是非,没有帮派,没有恶意,光明磊落,胸怀坦荡。大臣与大臣之间志同道合者有时也会有矛盾,英雄与英雄之间,有时也会有误解,只要不怀恶意,把意见谈出来,就化解了。所以 综上所看,欧阳修是难得的君子 对事不对人,并没有看不上包拯的意思。更何况包拯如果早出山10年做官,谁看不上谁也不一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