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有哪些民族风俗?
在古代的关东地区,居民非常贫穷。大多数房子都是土制的小屋,大多数窗户都是木制的格子窗。冬天来了,他们不得不用纸糊起来,以御风御寒。
因为室内取暖炕是靠窗户的,所以和窗户温差很大。如果窗纸贴在里面,窗外的霜遇到室内高温就会融化,水流到窗纸和窗棂的结合处,不仅容易使窗纸脱落,还会导致窗棂腐烂。
在外面贴窗纸,既能保持室内防火散发的热气,又能防止窗纸被浸湿脱落。此外,可以延长窗户的使用寿命。
贴够纸的方法是在两张够纸中间放一只网住的苍蝇,贴在一起,然后贴在窗棂上。最后在窗户纸上均匀涂抹大豆油。纸张干燥后,挺括牢固,不怕风雨,经久耐用。
关东有句民间谚语:
稻草屋和栅栏受到关东人的喜爱。
关东地区的人把草和泥混合,在固定的模具里压制,做成一块块一尺长的土块,称为“坯”。把这些土坯晒干,然后用它们来盖房子。土坯有四种:黑土坯、黄土坯、沙土坯和棒土坯。
关东地区冬冷夏暖。用土坯盖房子既冬暖夏凉,又经济实惠。
篱笆在关东很常见,关东人有句话叫“穷人打墙富”。其实打墙的作用是一样的,只是材质不同。
平原地区盛产柳条和稻草,绿篱经常用这种树枝做材料。木材产于山中,香樟多。有的人干脆用原木当樟树。
一般人们会修剪樟树,修补围栏,以求安全和温暖。以前地广人稀,地方荒凉。狼和狐狸经常出现咬人和吃家禽。围栏可以防止野生动物进入,也方便家犬看家。
另外,有些围栏和料场建得离窗户很近,起到了遮挡风雪的作用。北方风雪凶猛,篱笆墙可以减缓暴风雪,而不是直接打在窗户上,保持屋内的热度。
在关东,山墙边安装烟囱,是这里人生活的发明创造。关东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无论蒙古族、满族、汉族、朝鲜族,他们的房子都是山墙边的烟囱。
把烟囱放在山墙边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延长炕内热气跑到外面的时间,保持炕内温度。二是可以省油;第三,可以减少烟囱对屋顶的压力。如果在房子上建烟囱,烟囱的底部往往是最容易漏水渗水的地方,春天融化的水往往从烟囱下面流入屋内,容易使房子的木材腐烂。
此外,将烟囱安装在山墙外还可以节省烟囱占用的室内面积。同时烟囱整齐的坐在房山头,远远看去非常漂亮。这些独立的烟囱,在关东当地被称为坐烟囱,使房屋看起来整洁,像小塔。
更有意思的是,烟囱安装在山墙的一侧,烟囱的柱子往往是农民放鸡窝的地方。即使在寒冷的冬天,鸡窝里也能孵出小鸡,母鸡也能下更多的蛋。
关东各族先民在烟囱上动脑筋,有的人干脆拿一块枯木,挖空了心做烟囱,在关东山区随处可见。
这种烟囱很容易制造。由于屋内的耐火炕面积大,很多火孔长,烟花在炕的孔内循环时间长,烟花到烟囱口时,没有火焰,所以很少发生火灾。
卷心菜在冬天不容易储存。在冬长夏短、生产力低下的关东地区,蔬菜很难保鲜。聪明的关东人发明了腌制白菜的方法。
关东地区的酸菜先洗干净,晾几天,然后放在大桶里,撒上大粒盐,再用冷水浇。凉水要藏到白菜里面,最后用大石头把白菜压下去,用黄泥把坛口封好。40多天就可以吃了。
在关东地区,孩子出生后,要用一种叫“悠车”的工具把孩子吊起来,让孩子在里面玩耍、睡觉,俗称“托子吊”。休闲车也叫“邮车”、“腰车”,有的地区叫“康车”、“晃车”,其实就是摇篮。
以前关东人一般都是南北各建一个炕。媳妇或婆婆常常坐在炕沿上,手里拿着鞋底,推着悠闲的小车,嘴里哼着滑稽的摇篮曲。据说睡在悠哉车里的孩子大多聪明帅气。
其实这个有趣的让孩子放松的工具,是聪明的关东女人发明的解放自己的工具。为了解放自己,我们想着创造一个可以让孩子睡觉工作的工具,休闲车就应运而生了。
关东地区的满族人喜欢吃小米,比如小米、粘玉米、稗子、小米。粘豆包也是满族人最爱吃的食物之一。
每年腊月,关东地区家家户户都包粘豆包,先把米磨成面,做成皮。将红小豆蒸熟,压成豆酱做馅。有些馅料也含有一些糖。豆包包好后,入锅蒸熟后可以蘸糖吃。
从腊月开始包豆包,放在大桶里冷冻到正月,这已经成为关东地区农村的习俗。
关东地区的冬天一般在零下30度左右,风雪交加,经常会产生令人目眩的“大烟泡”。所以,尤其是远行的人,比如去山里打猎的车主、猎人,都是倒着穿裘皮大衣,让雪落在头发上自然滑下来,否则裘皮大衣会被雪打湿。
久而久之,穿皮衣成为关东地区的一种习俗。
过去,在关东地区的冬天,天气极其寒冷。当人们在户外时,几乎所有的男人都戴着狗皮帽子。
一些贵族或富人戴用其他动物的毛皮制成的帽子,如狐皮、貂皮和水獭皮。因为这些动物的皮毛非常稀少,价格也很贵,不是一般人能买得起的。
狗皮帽子的好处是:第一,几乎家家养狗,货源充足;二是狗皮的皮毛细长柔软,保暖性好;三、狗皮不易掉毛,干净整洁,结实耐用,防潮性能极佳。
关东地区农村偏远落后,孩子很少上学。人们往往对科学了解不够。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懒得下地干活,就利用人们对妖怪的恐惧来作弄自己,愚弄百姓,榨取钱财。
人生病时以为自己被妖怪附身,便请“大神”“二神”等人给病人“舞神”驱邪。
其实“跳神”其实是一种萨满舞蹈,是巫师在祈求神灵、祭祀、驱邪治病等活动中表演的舞蹈。满族人称萨满舞为“跳家神”或“烧旗烧香”。表演时,萨满腰系长铃,手持大鼓或单鼓,请各路神仙敲钟。
邀请了神之后,就要把邀请的神的主要特征模拟成各种神的表演。
蒙古族称萨满舞为“博”、“博舞”。萨满的帽子上有鹰饰,穿着有飘带的裙子,腰间佩戴九面铜镜,以显示其巨大的力量和法力。表演时,乐器采用单面鼓,一名萨满为主奏,另外两名萨满为他打鼓。
舞蹈多模仿鸟兽和各种精灵的动作,最后表演“打鼓旋转”。
以前关东地区的农村很穷,孩子们没有任何玩具。他们每年杀猪的时候,都会把猪的“加拉哈”摘下来,存起来当玩具。
“嘎拉哈”是猪、牛、羊、猫、狗、狍子、麝、骆驼等动物后腿中的骨头。它有四个面,一个叫“坑”,一个叫“肚”,一个叫“砧”和“驴”。
“嘎啦哈”的玩法是事先用旧布头缝一个方形的小口袋,把食物放在口袋里,然后把“嘎啦哈”放在炕上。
玩游戏时,将小口袋抛向空中,迅速改变炕上“嘎拉哈”的方向,然后在口袋落下时及时拿在手中,以此类推,直到炕上所有的“嘎拉哈”都改变了四个方向,俗称“瓜嘎拉哈”。熟练的演员像杂技团的杂耍演员一样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