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哪个谋士被高估了呢?
三国时期,谋士如云。有的善于战略谋划,例如荀彧,有的善于战术决策,例如贾诩。不同的谋士有不同的特色,大体来说,三国时期的谋士都名副其实,但是也有例外。总有那么一些人名望挺高,其实是被高估了。那么谁被高估了呢?我认为是东吴的二张之一,张昭。
《三国演义》里有一句著名的话叫: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这是孙策临死时交代给孙权的话,那么既然张昭这么厉害,为什么孙权没有重视他呢?还是因为他不行呀,这就叫高估。
有高估就有低估,其实前期东吴有两位谋士比较著名,两人皆出生于徐州,后都避难江东,被孙策所辟用。他们就是著名的江东二张,一个是张昭,一个是张纮。张昭被高估了,而张纮被低估了。为什么这样说呢?
张昭和张纮两人性格截然相反,一个性格暴烈,一个性格温和。孙权辟用两人后,总是派张昭留守后方,派张纮随军攻城掠地。从这一点来看,作为谋士,明显张纮要更加的名副其实。那么张昭哪里不行呢?
先看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同样是保护孙权,保护江东基业,两人是怎么行事的。公元200年,孙策遇刺身亡。曹操知道这个消息后当即就表示要征讨江东,这时张纮作为东吴的使者留用在许都,他马上劝曹操道:出师应有理由,乘人之丧而侵入,是古人所不齿的行为。如果不能胜利,那么就会结仇。所以不如厚待江东,以结盟好。就这样,张纮利用三寸不烂之舌巧妙的蒙骗曹操,使江东免于征伐,同时也保护了孙权。
曹公闻策薨,欲因丧伐吴。纮谏,以为乘人之丧,既非古义,若其不克,成雠弃好,不如因而厚之。曹公从其言。
那么张昭呢?这个大家就很熟悉了。公元208年,因为刘表不再对朝廷进贡,有自立的嫌疑,于是曹操南下征讨荆州。曹操平定荆州后又虎视江东,当时江东对朝廷每年都有进贡,俯首称臣,于情于理曹操都没有理由征伐江东。这时作为江东的首席谋臣,张昭是如何应对呢?
张昭说:曹操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不动就以朝廷的名义发号施令。如果我们这次拒绝他,那么就会惹上大麻烦。况且东吴据敌的最大优势是长江,如今曹操已经攻占荆州,夺取了长江上游,优势已经不存在,所以还不如投降呢。
这就是两人的差别,同样在江东遭遇无理入侵时,张纮据理力争,保全江东。而张昭则带头投降,忘记了自己的重大责任。这是其一,张昭手段不高明,胆子更小。
张昭还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眼光不行。张昭狂傲,严厉,而孙策同样豪爽,暴烈。因此孙策欣赏张昭,张昭也乐于和孙策***事。但是当孙策遇刺身亡时,张昭不以大局为念,而是以私情出发,找了一个和孙策差不多性格的孙翊来主持江东,这时孙策表示了不同的看法。
孙策认为,开疆拓土需要像他这样的人,但是自己死后就要以保全江东为重任,而能保全江东的只有孙权,连自己都不如孙权。那么是孙策说对了还是张昭说对了呢?孙策说对了,为什么呢?
孙翊跟孙策一样,性格豪爽、暴烈,不善于察人、识人,他不加辨识的招降过去盛宪的部下妫览和戴员,后被此二人叛变杀害,由此可见,孙翊连自己都保护不了,如何力保江东呢?
尽管张昭不喜欢孙权,但是孙策还是将托孤重任交给了张昭,并且对张昭说,如果孙权可辅,就辅佐。不可辅,就取而代之。其实当时受托孤的还有张纮,两人对待托孤的事情有不同的看法。
张昭完全以托孤大臣自居,对孙权毫不客气。当时孙权因为过于悲伤,所以一直在哭,张昭对孙权说:如今江东动荡不安,盗贼横起,你怎么能一直趴在床边哀伤呢?哭什么哭?从这件事情看来,张昭完全是把孙权当小孩子看待的。
张纮则不一样,当时孙策新丧,孙权初立,所有的事情都依仗张昭和张纮两人,因此吴老夫人时常夸耀两人的功劳,张昭欣然接受,而张纮则每次都亲自写信致谢,同时检查自己的过失,唯恐自己哪里做的不好。因此,相比较而言,孙权更喜欢低调的张纮,讨厌高调的张昭。
太夫人以方外多难,深怀忧劳,数有优令辞谢,付属以辅助之义。纮辄拜笺答谢,思惟补察。
那么张昭作为托孤重臣,他有信心做好本职工作吗?有,但是不坚定。这也是为什么说张昭高估的原因,他和张纮相比,还是差了那么一点,为什么这样讲呢?
孙权初立,为了荡平叛变,经常领兵出战,所以镇守后方的重任就交给了张昭。后江夏太守黄祖的手下甘宁投奔孙权,建议孙权袭取江夏郡。这时张昭表示了不同的意见,张昭说:江东自身现在还有很多危机,如果西征,恐怕会导致后方动乱。
甘宁看到张昭如此怯战,很鄙视他,于是毫不客气的反驳道:国家将后方萧何一样的重任交给阁下,阁下却担心会出乱子。那么你如何效仿古人,建立功勋呢?
宁谓昭曰:?国家以萧何之任付君,君居守而忧乱,奚以希慕古人乎?
由此可见,张昭对于战争是很害怕的,他的一贯宗旨就是避免作战。那么张纮呢?同样是接受镇守后方的重任,张纮害怕吗?又做的怎么样呢?
孙权最后决定西征江夏,他改派张纮镇守后方吴郡。张纮二话没说就上任了,而且做的非常好。后孙权以张纮镇守后方有功想给他嘉奖,但是张纮拒绝了。
这就是二张在辅佐孙权时的表现,作为谋士,张纮可以镇守后方,可以随军作战。而张昭则仅仅可以镇守后方,还总担心出事。张纮在大局上可以力挽狂澜,使江东逃避被征伐,而张昭在面对无理征伐时,只是会劝孙权投降。如果你是孙权,你会怎么想?一句话,我哥留给我这个人不行呀,有点高估了。
那么孙权和张昭之间的症结在哪里?就在托孤这件事情上,张昭认为孙策将孙权及江东托付给了自己,所以自己是老大,可以为所欲为。而孙权则认为你张昭是来辅佐我的,不必太过于嚣张。因此,张昭始终认为孙权没有孙策勇猛,抵抗不了曹操的进攻,不如投降算了。而孙权则始终认为张昭除了投降,没有一丝进取之心,因此,孙权不重视张昭,后来屡次重用了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些武将和孙绍、顾雍这些文臣,就是不重用张昭。究其原因就是在孙权眼中,张昭过誉了。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三国谋士众多,蜀、魏谋士质量整体上乘,东吴最次,因此论被高估的谋士肯定是东吴。而孙策死后留给孙权两个谋士,一个是张昭,一个是张纮。张昭看不准大形势(赤壁之战),看不准人(没看上孙权),对镇守后方还有顾虑,没有进取心(抵制孙权西征江夏),因此,《三国演义》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明显高估了张昭的能力,至于张纮,明显被低估了。我觉得张纮比张昭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