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中的诚信故事
2月9日,1929,红四方面军从井冈山来到大白堤扎营。此时,红四军已被刘士毅敌第十五旅所耗尽。
那一天,是农历除夕。一大早,军部就命令部队向宁都方向进军。被敌人打得筋疲力尽的31前卫团三营“违抗命令”,派代表与其他连队联系,誓与追击敌人的刘士毅决一死战。该营党代表罗荣桓、营长陈明代表全营走上了有据可查的部队。
毛泽东、朱德立即召开前委紧急扩大会议,顺应军心,果断决定:必须打好这一仗,提高军队威信。
大白地村的人不了解红军,早就逃了。虽然部队一天没吃饭,饥寒交迫,但是红军有红军的纪律。主人不在的时候,他们不能随便用老百姓的东西。与此同时,部队早已资金告罄,无力为百姓购买粮食。
毛泽东认为这是一个问题,所以他说,“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饿着肚子打败刘士毅。你说呢,司令?”朱德点点头:“是啊,要打仗,怎么能吃不饱呢?”
前委秘书长姜华建议:“能不能让部队先向村民借粮,但要算好价钱,留个欠条,以后全额归还?”
毛泽东回答说:“你去通知部队。仅此而已。”红军连队获批后,向当地群众借粮借油,饱餐一顿,振奋精神。在大白地战役中,他们消灭敌人两个团,俘敌800人,缴枪800支,取得了大白地战役的重大胜利。战斗结束后,红军离开大白地,向宁都县城进发。
百姓从山里回家,发现家里粮油少了,顿时怒不可遏。但是,当每家每户掀开锅盖,看着米盖的时候,看到他们都留了一张纸条,说明红军要吃什么食物,值多少钱。但由于红军资金短缺,暂时无法支付这笔钱,日后必须如数归还,并告知失主保管好纸条,作为日后还钱的凭证。
让人不敢相信:世界上哪里有这样的军队?能留下的纸条写的明明白白,大家不得不持怀疑态度。五十多天后,红四军从宁都县进军闽西,回到大白地。毛泽东没有忘记红军对老百姓的承诺。
他亲自召集大白地的老百姓开会,向大家说明当时红军被迫向老百姓借粮借菜的情况,表示衷心的感谢。部队当场兑现了欠人民的钱。有些表亲不相信红军的承诺,撕毁或丢弃了借条。只要给了号,红军就按号交钱,什么都没丢。这次红军发了3500块大洋。
大白地全村立即欢欣鼓舞,群众说:“红军说话算数,钉是钉,铆是铆,信得过。”红四军用行动诠释了诚信,赢得了群众的拥护。从此,红军“借粮还债”成了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2.富有的“乞丐”
1934 10红军长征后,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奇尧奉命留在苏区,坚持游击斗争。在一次战斗中,他不幸被击中左胸,昏迷过去。醒来后,刘启耀发现战友们都搬走了,他和组织失去了联系。
当晚,他艰难地爬回一直躲藏的洞口,拿出一个埋在废墟里的沉甸甸的小布袋,里面装着13金条和一批首饰银元,是他和曾山同志分手时组织要求他妥善保管的党的活动经费。这比命还重要!
刘启耀感到责任重大。在随后几年寻找组织的过程中,他先在山里吃野果喝泉水,当了半年野人。富起来后,他走村串户,乞讨为生。1937年,江西临时省委成立。瘦骨嶙峋多病多年的乞丐刘启耀拿出他的资金,13金条银元原封未动,被称为“钱多的乞丐”。
3.毛泽东连续十年为春节“还债”。
1920年,毛泽东急需一大笔钱筹备建党、湖南革命运动和一些同志去欧洲勤工俭学。当时身在上海的不得不向家乡张求助以解燃眉之急。
张当即在沪上工商界名流中募集了2万银元,全部交给了。随后,毛泽东把这笔巨款的一部分给了赴法工作学习的同志,一部分带到湖南开展革命活动。
此后,和张一直保持着联系。抗日战争胜利后,赴渝谈判,与张重逢。特别感谢张帮助解决留法学生的旅费。张很感动。
在谈判后期,遇到张,问他:“你对重庆谈判有什么看法?”张在手上写了一个“去”字,低声道:“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明确表示蒋介石对和谈没有诚意。重庆是个危险的地方,不能久留。非常感谢张对他的关心。
1963开头,对他的“英语老师”张(张的女儿)说:“我还欠你爸爸一笔债。”请张转告她父亲,“从今年春节开始,这笔欠了近50年的债就要还了。还是2000块一年,10年就完了。”
回到家,张讲了这个故事。张哈哈大笑,说:“真的发生过,不过主席还记得。”但是,他们父女并没有放在心上。几天后,毛泽东真的派了一个秘书送来2000元,并说主席安排以后每年春节送2000元。对此,张告诉张,“告诉主席,你不能接受这份丰厚的礼物。
当时银元是筹的,我自己也拿不出这笔巨款。”将张父亲说的话告诉了。毛泽东笑着说,“你不明白。我用我的稿费给这位老人(张,字严)生活费。他给了我们* * *制作方的帮助,哪里可以用人民币偿还?
如果我解释说我给他补助,我知道他老先生的脾气我不会收,就说是还债。你告诉他,我,毛泽东,说我应该支付债务。这笔钱是从稿费中提取的。“从1963春节开始,一直派秘书在春节的第二天送2000元给张,直到1972。
1973春节后不久,严肃地向张提出:“从今年起,我算不清50年要付多少利息。这样,只要老人活着,这笔利息就还了。”
4.在墙上留个便条
“老板你不在家。你的大米我买了26斤,大洋两元。海洋在关司老板的礼物里(在房间里)。红军。”在福建漳平市杨梅村传统民居傅蓉堂的墙上,一张高0.55米、宽0.35米的纸条赫然醒目。
1929年8月,国民党从闽粤赣三省调集军队“镇压”闽西革命根据地。为了保卫闽西土地革命的胜利成果,粉碎敌人在三省的“围剿”,扩大红色区域,红四军决定由朱德司令员率领二、三纵队向闽中进军。
其间,经过杨梅村,当地人对红军了解不多,不知道这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当地土豪劣绅造谣诬蔑红军在县城杀人放火,弄得全村人心惶惶。杨梅村的人们为了避免遭受兵变灾难的混乱,离开了家,带着财物躲进了深山老林。
当时在杨梅村的蒲山上,有一个叫苏冠思的老人,走路都有困难。他曾听过红军与龙岩城三战的传奇故事,对土豪劣绅的传言存疑。他很想看看红军是什么样的。因此,他是村里唯一留下来的人。
朱德来到杨梅村时,已是中午时分,部队无米下锅。为了买粮食,红四军战士跑遍了全村,在一家小杂货店里找到了老苏曼关寺。战士们耐心地向老人解释红军的宗旨、任务和纪律,并请他帮忙购买粮食,以解部队燃眉之急。
在他的带领下,红军战士来到了苏观思的堂弟苏和的家里。苏和不在家,米缸里却装满了米。在苏冠思的答应下,红军战士在给主力人民留下足够的口粮后,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买了26斤大米,让苏冠思老人把米钱交给苏和。
考虑到当时复杂的环境,为了方便失主求证,红军临走前回到了苏和的家,把红军的这封信写在了他家的墙上。
考虑到当时复杂的环境,为了方便失主求证,红军临走前回到了苏和的家,把红军的这封信写在了他家的墙上。
红军走后,杨梅村村民陆续回村,发现家里一针一线都没少。老苏曼关思给回村的村民讲述了红军留钱上墙的过程,并把二维海洋交给了苏和。村民们在秋天称赞这支无辜的军队:“这是我们穷人的军队!”
8月28日,1929,红四军回师再次经过杨梅村时,村民们不仅没有逃跑,还拿出家里最好的食物热情招待红四军,积极协助红四军侦察敌情,并自告奋勇当向导。在村民的大力配合下,红四军在杨梅村附近打了一仗,消灭了国民党一个团的部队。
新中国成立后,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努力下,红军的这封信得到了修复和保护。如今,它的复制品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和古田会议纪念馆,成为红军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珍贵物证。
5.雷锋故事——添砖加瓦?
一个星期天,雷锋肚子疼。他在床上躺了一会儿,想熬过去,但转念一想,明天还要开车,疼痛不能再继续了。他迅速起床,跑向卫生公司。?
值班医生询问了他的病情,按了按他的肚子,给了他一些药片,并告诉他:不要紧,回去用热水袋按着他的肚子,好好休息,但是不要再累了!?
雷锋往回走,路过一个工地。工地上紧张的劳动场面一下子吸引了他。他自言自语道,嘿,太神奇了。不久前这里还是煤渣场,现在这里要建高楼了。在这里工作的每个人都汗流浃背,精力充沛。
砌砖工人和扛砖工人展开了一场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喇叭里响起了一个声音尖细的女孩的声音,让整个工地热气腾腾。?
他正要离开这里,这时那个女孩用尖锐的声音喊道:...砌砖的同志一展身手,以每小时1200元的罚款打破了之前的记录。加油,扛砖的同志们!雷锋转过身来,看到两个抬砖的人有一辆小车,一个拉,一个推,都干得很好,但还是满足不了砌砖的需要。
他忘记了肚子痛,跑到砖厂,拿起一辆车,开始工作。他一辆接一辆地推着车,满载而归;爬山很难。几个工人来帮助他。一个工人问,同志,谁让你来的?雷锋笑着逗他说,你叫我!我们?是啊,你为了社会主义这么努力,就不让我来??
雷锋认为给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是好的。他工作越多,就越开心。他以最快的速度推车,一口气推了十几辆车。他满脸汗水,衣服全湿了。工地上的人都很纳闷:这样的解放军战士哪来的,这么辛苦!有的说:哎,太厉害了。解放军同志什么都好!?
一个工人端来一碗水,对雷锋说,同志,喝碗水,休息一下。雷锋说:不用了,谢谢。他端起碗,一饮而尽,用手背擦了擦嘴,推开了砖头。
砖头短缺的情况很快就改变了。雷锋刚装好一车砖头,那个尖声的播音员就甩着辫子跑了出来,问雷锋:你好,同志,你是哪个单位的?你叫什么名字?为什么这么问?你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大家都要求写稿子表扬你。雷锋说:我今天有空。在这里做点工作是对的。
没什么好夸的。说着,推着车就走。播音员感动地看着他的背影,自言自语道:对我保密。我必须查出你的名字!整个工地热火朝天,越干越开心。上半年超额完成了建设任务。中午下班,雷锋拿起军装准备回公司时,突然一群工人围了上来。
这握了握他的手,表示感谢。一个穿着白衬衫的男子上前握住他的手,热情地说:“你来这里工作,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雷锋不好意思地说:“怎么了?像其他人一样,我只是尽了我的职责。女播音员又问了一遍,工作了半天,还是不知道你的名字。我应该回去...雷锋开始离开了。
播音员故意板起脸说,同志,把你的事迹播出来,不能只当是表扬,对我们以后的工作也有促进作用!雷锋不得不说自己的名字。播音员甩掉辫子,笑着跑了。不一会儿,她尖锐的声音传遍了工地:感谢解放军,向雷锋同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