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多样化的数学作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数学课堂教学在教师的高度重视下已经丰富多彩,但数学作业改革的步伐似乎很小。甚至课本上的几个实际问题,有些老师嫌麻烦就弃之不用,导致学生对作业厌烦。为了突出新课程理念,赋予作业新的生命,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笔者在班级进行了小范围的实验研究。

一,有趣的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子曰:“知者不如知者,知者不如乐者。”可见,味道是至关重要的润滑剂。教育心理学证明,小学生好奇心强,求胜心强。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一特点,做自己喜欢的事,设计一个充满童趣、贴近生活的数学作业,吸引学生多感官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画小画

"孩子们用图像、颜色和声音来思考."根据这一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将部分作业以美术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巩固和运用了所学知识。比如,教完平移和旋转之后,让学生用所学设计一些相关的漂亮图案或蕾丝;学习“辨别方向”后,让学生通过想象画出一个可爱的“方向板”。这种作业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激活思维,让他们在生成中产生创新的火花,把作业变成一件艺术品。

互相玩小游戏

“玩”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可以在作业中体验到知识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比如学会乘法口诀后,可以设计一个“密码匹配”的游戏。再如,为改变计算题枯燥乏味的现象,将系列计算题融入“找门牌号码”、“小猴子闯关”、“小壁虎找尾巴”、“爬山”等充满童趣的游戏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计算方法和技巧,提高计算能力和学习兴趣。

二、实践作业——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课程改革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设计作业的时候,要给学生一个生活中的“角色”,引导他们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基于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合作的实践作业,使作业成为学生生活实践的“向导”,使学生成为数学问题的实践者、探索者和研究者。

1.研究小课题

作为一名“小研究员”,我回到了生活的“大课堂”,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收集整理各种需要的资料,然后完成项目式的作业,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比如,教完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可以安排一个小题目“趣味包装”,分组学习,记录研究过程、结果和问题,然后集体交流。

进行一个小实验

操作实验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是培养技能、促进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比如,在学习完“比例分配的应用问题”后,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家用消毒剂的使用说明,配置一些消毒剂对厨房用品进行消毒。在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后,可以安排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制作一个“灯笼”。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不仅巩固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如果只要求学生做一些机械重复的书面作业,就会失去“再学习、再创造、再发展”作业的作用。

三,自主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自主作业是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创造和巩固自己的知识和方法,形成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注重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智能,以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形成技能、提高能力、发展个性的目的。

1.编小练习

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目标要求我们赋予学生一定的设计权,让学生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作出独具特色的作业。如果学过统计图的知识,可以安排学生设计一个统计图,让学生自己设定研究课题,自己收集数据,汇总数据,以统计图的形式展示出来,最后谈谈学生对这次作业的体会。

2.写你自己的文章

作业设计要注重学科的融合,体现各种知识、方法和能力的综合运用,增强探索性,注重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比如你可以针对某个知识点写一篇学习总结或者心得体会;学生可以在学习一个章节或模块后写一篇数学论文。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数学知识、发现的数学规律、新的解题方法和一些算法写进数学日记,都是很好的作业形式。这种形式的作业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唤醒学生的创造欲望,提高创造能力。

四、阅读作业——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

读书是积累知识的手段,是活跃智慧的途径。提到读书,人们往往会把它和语文联系在一起。事实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数学化程度的提高,阅读已经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如果我们有计划、有目的地给学生布置一些阅读数学作业,对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以作业的形式阅读数学课外书,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比如,我结合当年的教学内容,编辑了数学阅读书目,在课堂上开辟了“数学广角”,定期开展“著名数学家鉴赏”、“数学史之旅”等专题数学阅读活动,让学生在课后积极阅读相关书籍,收集书籍精华,展示阅读成果,并进行交流评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达到阅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