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秦、赵各有多少兵力?赵军真的一坑杀了45万人吗?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歼灭战。秦、赵两军总兵力超过654.38+0万。最终秦国取得胜利,杀死了45万赵国军队。但也有人质疑双方是否真的派了这么多人参与这场战斗。不过只比赵多了65438+万左右。为什么秦军被全歼?有些不合逻辑,有些数字真的不可思议。赵没有理由让他的士兵被屠杀。漫长的和平战争的真相是什么?

历史上的长平之战,以杀赵俘虏40万而闻名。现代很多学者怀疑这个数字。

但也有坚持古书数据的人认为,战役中阵亡的赵部队和外围二级战场友军可达50万。同样,秦军需要50多万元来应付这场战斗。所以长平之战在古代是百万大军之战。

那么,这种说法真的成立吗?

这两个国家有多少人?

隆平之战前的战国七雄

在旧史料中,说白起坑杀了赵四十万兵,显然是言过其实。综合秦、赵双方可能的最大兵力以及长平之战双方可能的兵力分析,可以看出,赵的最大兵力应该不会超过20万。赵的最大力量比赵稍大,但他才二十出头。

我们可以先整理一些

按照杀40万人的规模,很明显秦军投入的兵力应该和这个差不多,40多万。再加上长平决战前双方的其他战斗伤亡,这加起来有几百万。

所谓“战国政策”,其实就是当时外交场合的嘴炮集合。

但《战国策》、《韩非子》等史料记载的军队数量并不准确。秦军所谓的“千车骑,百万勇士”,“千名师”都是大概的数字。

赵军的“数十万甲,数千车,数千马”的说法只是“战国政策?赵策”苏沁的说辞,其他类似的说法都没有得到它的支持。

战国时期,一个人口大国根本养不起百万大军。

要知道两国真正的最大实力,最科学的方法是从两国当时的人口总数来推断。战国七雄总人口约2000万,秦国土地占天下三分之一,只有三个人。也就是说,秦国的人口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30%,约600万人。

根据西汉时期人口的相对增长率,可以推算出赵灿的总人口。从战国到西汉末年的数百年间,赵故里的人口自然增长了188%。西汉石家庄别墅网总人口为643万。据此可以推算出赵的总人口约为223万。

虽然郡县征兵制的人口基数限制了战国时期军队的规模。

当时世界各国都实行郡县制征兵制,15-60岁的男性都要服兵役。在漫长的战争之前,赵国适龄男性约60万,秦国适龄男性65438+50万,理论上是两国最大的战争潜力。

当然,这些人不可能同时都在战场上。国内也需要相当一部分人从事工作、生产和供应物流。所以秦和赵的总实力明显低于这个数。

长平之战两国能投入多少兵力?

比起楚与赵的边境冲突,孤注一掷是不值得的。

长期和平之战不是双方的决战。重要的是。

公元前261年,秦国左嫔妃首领王弼率军攻打上党,打算一举占领。赵廉博领兵来救,长平之战开始了。可见长平之战只是一场普通的陆战,并不需要双方的全国动员。

后来秦国灭楚,秦国和老将王建讨价还价,才决定调动六十万人灭楚。说明60万人已经是秦国对外兵的最高数字了。显然,和战的意义不能和秦楚与中国的大决战相提并论。如果排除驻扎在我国的军队,防备楚国的军队和有劳动远征的军队,秦国最多能参加长平之战的军队也就20多万。

赵在长平,全力以赴的北军精锐,仍驻扎于地。

至于赵,在长平之战的前几年,他对赵奢的“十万对二十万之战”是非常批判的。因为它极大地影响了国内的生产力,以至于不允许人们种田。一般认为,如果动员了总劳动力的三分之一以上,国家赖以生存的农业就难以维持,战争就难以持续。作为一个以第四次世界大战为中心的国家,赵国的边防压力远远大于秦国。魏延其除了要防秦国,还要防,尤其是都城邯郸。

所以长平之战虽然重要,但只是秦与赵的土地之争,而不是你死我活的战斗。赵没有理由把全国的军队都押在这场战争上,放弃其他防线。即使考虑主场优势,长平战役赵灿总兵力最多也不会超过20万。

司马迁自己的记载充满了矛盾。

既然秦赵总兵力加起来不超过五十万,所谓百万大军自然是站不住脚的。更何况,在历史记载中?《白起列传》当年“杀四十万人”和“前后斩首四十五万人”的记载也是矛盾的。

据《田雷传》记载,秦军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大半战死”的沉重代价。既然以骁勇著称的秦军死了一大半,为什么战败方赵灿军只减员10%?赵括在兵力尚有90%的情况下向兵力损失过半的秦军投降,显然是不合理的。

值得注意的是,到长平决战时,只有两万五千人能切断赵的后路,形成包围圈。再有五千骑兵就能突破赵国的主阵地,饿死赵国四十六天。

如果赵的军队真的超过50万,为什么会被3万人包围?

如果按照上述20万的最大估计值来计算,秦赵决战只剩下65438+万左右的兵力。减去决战中饿死、濒死、逃亡的人数,长平之战后被俘的赵军队最多也就几万人,与40万的数字相差甚远。

如果真如史料所说,40万赵军被围46天,根本不可能突围。实现这个目标至少需要一百万军队,但这个数字是不可能的。